正文

一場大多數人不了解的封神之戰

(2016-02-25 23:10:12) 下一個

關羽,三國名將,號稱“武聖人”,是“門神”之一,現在又做了“財神。”

  常言道“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關羽以區區武將獲得如此殊榮,自然有他的特殊原因,比如曆代統治者的需要等等等等,也正是因此,不少人開始質疑關羽的真實水平。

  關羽的武力巔峰是“萬軍之中刺顏良”,而他統兵作戰的巔峰之戰則是“滅於禁七軍,威震華夏。”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熟悉的“關羽水淹七軍”是這樣的:關羽與於禁作戰時,忽然天降暴雨,漢水泛濫,平地水深數丈,連樊城城頭都快被淹沒了。關羽便主動設計,引漢水淹沒了於禁的七軍,於禁所率部隊沒有水戰工具,而關羽卻有一支強大的水軍,於禁部隊失去戰鬥能力,因此戰敗被俘。

  而在曆史上,關羽也有“水淹七軍”的事跡,其情節與《三國演義》基本相當,隻不過,這件事情不是關羽主動設計做的。

  關羽消滅於禁七軍後,曹操考慮遷都避開關羽的鋒芒,因此,關羽被稱為“威震華夏。”

  對於這場戰役,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但是,這場戰役的影響以及很多的曆史真相,恐怕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這場戰役在當時的影響其實遠遠超出了它本身的規模,也超出了我們大多數人表麵的認知。

  下麵筆者就為您揭開那場“封神之戰”的神秘麵紗。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劉備取得漢中戰役的勝利,擊敗宿敵曹操,稱漢中王。

  同月,劉備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關羽揮師北上,進攻曹魏的“國之巨防”襄陽,以及樊城。

  襄樊戰役爆發。

  注意,“假節鉞”代表該將領擁有戰時先斬後奏的權力,這是一項極高的殊榮,也是君主命武將出征的另一種象征。

  換句話說: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是受到劉備的許可,所以,不存在關羽擅自發動戰役一說。

  關羽、劉備的動作,是有計劃,有步驟的,是相互配合的。

  那麽麵對“萬人敵”的關羽,曹操派人去抵擋呢?

  曹操派出了最得力的將領:宗室重將曹仁。

  曹仁是曹操族弟,驍勇善戰,是曹軍的“救火隊長。”曹操將他安排在關羽麵前,是給關羽放了一顆鐵釘。

  曹仁是建安二十三年才到的荊州,又趕上了候音叛亂,他圍剿叛亂,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初才平定。

  因此,曹仁的準備時間並不多,麵對“乘利而進”的關羽,他難以正麵抵擋。

  曹仁便將主力收縮到漢水以北的樊城固守,因為這座城池是一位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塞,而命副將呂常守漢水南的襄陽。

  關羽北進後,圍困了襄陽,然後以水軍隔斷漢水,開始進攻樊城。

  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一件事:關羽之所以敢於不先攻克襄陽就跨過漢水進攻樊城,是因為關羽的水軍十分厲害。整個襄樊戰役期間,關羽的水軍在漢水上所向披靡,曹軍無人可擋。

  曹仁孤軍對關羽,沒有勝算,但曹操卻並不擔心,為什麽?因為在此之前,曹操就在曹仁背後安排了一支強大的機動兵團----就是於禁七軍。
在介紹於禁七軍之前我們要先認識一下於禁。

  於禁,曹操麾下“五子良將”之一,以“毅重”著稱。

  於禁在與關羽交戰之前,是曹營中極有威望的一位將領。於禁早年跟隨曹操,屢立戰功,是從士兵做大將軍的人才。他治軍嚴格,統兵有方,曾訓斥“青州兵”,大戰袁紹。

  曹操不喜歡朱靈,想要奪朱靈的兵權,便命於禁帶數十人前去。於禁到朱靈營中,直接將其拿下,朱靈部屬無人敢動(漢末兵隨將走,朱靈的部隊都是他的心腹)。

  於禁大戰關羽之前是什麽職位呢?

  “左將軍,假節鉞。”

  “左將軍”在曹魏外姓將領之中是僅次於張遼的“征東將軍。”

  而“假節鉞”這個殊榮,是曹魏外姓(包括宗室重臣)在當時都沒有享受過的。夏侯淵平韓遂馬超,“虎步關右”,如此大功也僅僅是“假節。”(假節是指戰時可斬犯軍令者,低於假節鉞,假節鉞者可斬假節將。)

  曹操賜予於禁假節鉞,其實是對於禁寄寓了厚望,希望他能擋住蜀國最猛的將軍---關羽。

  說完於禁,我們再說於禁的“七軍。”

漢代一“軍”約有四五千人,那麽“七軍”就是三萬餘人。

  而於禁率領的這七軍,其實是曹操麾下的精銳部隊,也是當時曹操唯一可以調動的機動兵團。

  為什麽這麽說?

  於禁戰敗後,曹操命徐晃去阻擊關羽。但徐晃率領的部隊都是新兵,根本不敢出戰。曹操沒辦法,便再派殷署、朱蓋等十二營的精銳部隊前去支援,徐晃這才敢出擊。

  當時於禁全軍覆沒,樊城危在旦夕,為什麽曹操不直接將精銳部隊派給徐晃呢?因為曹操根本來不及!

  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的三月從漢中撤退,五月才到長安。

  這時,曹操在西線要隨時防備劉備,便安排了曹真、曹休和張郃。在東線,要防備孫權,便安排了夏侯惇、張遼等人。中線,為了抵擋關羽,曹操安排的是曹仁和於禁。

  這個布置已經幾乎是曹操所有的底牌,建安二十三年候音之所以叛亂就是因為曹操麵臨孫權、劉備、關羽的三線威脅,感到兵力不夠用,力不從心,因此便大肆征兵征糧,候音就是為了反抗曹操的橫征暴斂和拉壯丁才起義的。

  漢中戰役失敗後,曹操的局勢雪上加霜,麵對關羽猛烈的進攻,曹操在短時間唯一可用的牌就是於禁的這“七軍”人馬。於禁當時的部隊中還包括立義將軍龐德這樣的猛將。

後來有人說:“關羽即便打敗了徐晃也無法繼續進攻,因為後來曹操的主力雲集摩坡,連張遼、夏侯惇都來了。”

  這個說法忽略了一個最主要的事實:曹操之所以敢召集東路大軍雲集到中路的摩坡(摩坡在今河南許昌南部),那是因為此時孫權已經暗中和曹操達成盟約,曹操知道孫權要偷襲荊州,因此他才敢將駐守東路的“二十六軍”調回中路。

  真實的情況是,於禁戰敗後,曹操手中已經無兵可用,他給徐晃的殷署、朱蓋十二營(漢代一營正常編製約兩千人,十二營約兩萬多人)是他最後能用的血本。

  曹操考慮遷都避開關羽的鋒芒,這才是曹操當時最真實的想法!

  我們順便說一下“隆中對”,按照諸葛亮的設想:劉備取益州荊州後,一路出關中攻長安,一路出襄樊攻宛城洛陽,而孫權從東路配合,進攻揚州徐州一線。

  諸葛亮認為這種態勢達成“則天下可定。”

  從主觀上說,建安二十四年這種態勢確實達成了。關羽當時的遊騎甚至已經插到距離許昌隻有不足百裏的地方!

  曆史上說的關羽“威震華夏”,名副其實!

  我們現在來看,假如當時孫權不偷襲荊州,而是從揚州一線北進,那麽曹操的結局就不是遷都可以解決的了。

  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複興漢室”戰略是絕對有可能實現的。

  但是可惜,孫權沒有按照劉備諸葛亮設想的那樣去做,他暗中將矛頭對準了荊州。

說完曹魏,再說說關羽。

  關羽用於北伐的兵力有多少,不見正史記載。我們隻能大致推斷。

  建安二十年,為了爭奪荊州,劉備和孫權險些撕破臉。當時劉備從益州帶來荊州的部隊是五萬,而命關羽領荊州兵馬入益陽,當時關羽的部隊號稱是“三萬。”既然是號稱,那麽肯定是不足三萬的。

  關羽當時可以調動的機動兵力不足三萬,那麽短短四年之後,他能調動的兵力自然也不會多哪裏去。

  襄樊戰役期間,關羽之所以要冒著被東吳偷襲的風險,將荊州守軍調往襄樊前線,就是因為兵力不夠了。

  呂蒙裝病,陸遜的那封忽悠信,固然起到了麻痹關羽的作用。但是,關羽將荊州江陵的守軍幾乎抽空,並不是他不知道有巨大風險,而是因為麵對曹魏後續到來的增援部隊他不得不調兵北上。

  即便關羽將荊州全軍抽空用於進攻樊城,也隻是能調動四五萬人而已,當然他也不可能全部抽空,因為當時他還要留人看管於禁的三萬俘虜呢。

  四五萬人對曹魏整個中路軍團,外加徐晃援軍,關羽的兵力真的不算多。

  關羽能以如此形勢,麵對曹仁、於禁打出“威震華夏”的戰績,無愧於名將之稱。劉曄就說:“蜀,小國耳,名將唯(關)羽。”


最後,讓我們看看東吳那邊的動作。

  孫權早就想奪回荊州,關羽為人強梁,更加激化了雙方的矛盾。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滅於禁精銳七軍,威震華夏,孫權心裏充滿了妒忌,便命呂蒙籌劃奪取荊州。

  呂蒙先是裝病,命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陸遜接替自己的統帥職位,然後等關羽將大部分荊州守軍抽調往樊城前線。這時,呂蒙親率精銳開始偷襲荊州。

  我們看看東吳此次作戰的陣容吧:

  主將呂蒙,率領陸遜、潘璋、諸葛瑾、朱然、孫皎、丁奉、蔣欽。

  當時“江表十二虎臣”程普、黃蓋、甘寧、淩統、陳武、董襲皆已亡故。

  周泰、徐盛、韓當在東路戒備曹操沒有來,剩下的幾個人則全部到場。

  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已經掛了,活著的呂蒙、陸遜都到了。

  後來孫權也帶著虞翻等人親臨荊州。

  可見,東吳幾乎是傾大半國家之力進攻關羽。

  可以說,自從孫權決心背棄孫劉聯盟,全麵倒向曹操那一刻起,關羽的失敗就是注定的了。

  襄樊戰役,成就了關羽這位“武聖人”,也成就了呂蒙、曹仁、徐晃、滿寵這些英雄,戰死的龐德也留下了美名,唯一落寞而悲傷的人隻有於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