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拚媽可不成(三)
從四年級起,每年9月初至12月初,小孩的一個家庭作業是science fair project(科學展課題),小孩他媽就得為此硬著頭皮去充當一陣子頭痛的科學家。從選題,到假設,到有計劃、有步驟的實驗,到收集數據,到製圖製表、書寫論文,到製做展板,別說所有這一係列事項,就是其中之一,要小孩這樣一個九歲、十歲的孩子來獨立完成,他也隻會是胡整亂來。小孩他媽很反感這種把家長拽到其中的作業。不是說美國教育都是在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嗎?可是,別的孩子都在拚爹媽呢,你真若不聞不問,由著孩子自己想整個啥就整個啥看看,這孩子的作業就會成為同學之中最差的,甚至會遭到取笑,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就會受打擊。即使是像小孩那樣本來愛科學的孩子,受兩次打擊,對科學的感情和熱情也會被冷水澆涼的。
小孩他媽每次幫小孩搞科研,內心裝著一個宗旨:不求成為最好的,隻求不作最差的。倘或一不留神幫小孩得了個科研獎,對他來說絕非好事。孩子的榮耀還是由他真刀真槍自己博得的好,靠拚家長獲得的光彩隻怕會助長孩子的虛榮心。
小孩對世間萬物充滿了好奇心,甚至對時間的概念都比愛因斯坦小時候整得明白。一次,遛狗的鄰居老太太問他幾歲時,他回答,按狗齡的話,他都73歲了。可是小孩隻是個平常的小孩,絕非神童,更非天才,滿腦子縱有不盡的奇思怪想,要他自己理出個科研思路來,卻是力所不逮的。就是再過兩年,小孩他媽也懷疑小孩能否長上這本事。小孩在第一天的科研日誌裏寫道:“I wanted to work by myself, but my ideas might be untestable. For example, do plants grow better with too much water or too less water? I’m interested in catapults, mushrooms, fruits, water.(我想要自己做,可是,我的那些想法可能都無法驗證,比如,植物是在過多的水裏長得好還是在過少的水裏長得好?我對彈弓、蘑菇、水果、水感興趣。)”看來小孩還有一定的自知之明。小孩的思維還遠未達到獨立做科研的水平呢,不靠拚媽,是無法完成作業的。
小孩他媽在一本書上找到了一個小孩感興趣的觀察植物吸水機製的小實驗,征得小孩同意,準備在此基礎上發展壯大,作為小孩的科研課題。小孩他媽不想完全越俎代庖,還是想要盡量多地讓小孩承擔任務,所以,在跟小孩聊過了研究設想、目的、計劃後,就由著小孩憑自己的理解去寫科研日誌。每周,老師都要查看科研日誌,以檢查科研進展。日誌要求的第一項是確定研究題目,小孩是這樣寫的:“How does food coloring affect the color of plants(食物色素是怎樣影響植物顏色的)?”得到了老師的檢查通過。
可是,小孩他媽看過之後,覺著不妥,說:“我們隻是把色素溶解在水裏,使水帶有顏色,這樣就可以顯示出水有沒有被吸收到植物裏,我們實際上是在觀察水是怎樣被吸收到植物身體裏的。”
於是,小孩又在日誌中寫到:“After talking with my mom and reading a section of a book of experiments, I changed my topic. Topic: How does water get absorbed by a plants?(在跟俺媽聊過,又讀了一本實驗書的一部分後,我改了我的題目。題目:水是怎樣被植物吸收的?)”
幾天後,小孩告訴他媽,老師說了,這個題目不行,必須得改。“題目不能這樣寫,隻能寫how does one thing affect another thing(一個事物是怎樣影響另一個事物的)這樣的。”小孩說。小孩又把題目改回到最初得到老師認可的那一個,因為那個題目正是小孩按照老師規定的格式寫的。
又過了幾天,老師檢查了小孩的日誌說,這題目還得改,因為小孩是用芹菜來做實驗的,所以題目裏得說到芹菜。小孩和他媽討論決定,將題目改為:How can food coloring affect the color of celery(食物色素怎樣才能影響芹菜的顏色)?
再過了幾天,老師又在小孩的科學日誌裏留了字條,說這題目還是不成,不夠完善,得改,並建議改為:“How does food coloring added to different mediums affect how it is absorbed in a stalk of celery(食物色素加入不同的介質是怎樣影響它被一莖芹菜怎樣吸收的)?”
哎呀… 非得把個題目說得這麽擰巴嗎?一句話中用上兩個how(怎樣),這難道不別扭嗎?小孩他媽冒昧地在心裏問科學老師一句:“你當真知道咋做科研?”最終,小孩他媽在幫小孩寫論文時,沒管老師那一套,說服小孩,把題目寫作:Factors affecting a stalk of celery absorbing food coloring(影響芹菜吸收食物色素的諸因素)。
小孩沒有從老師那裏學會怎樣搞科研,而是學到了怎樣不搞科研。研究過程中,小孩幾度因為小孩他媽靈機一動要增加點實驗內容,而跟他媽吵架。
“老師說了,隻能做一個實驗,不能做兩個實驗!”小孩跟他媽嚷嚷。
“老師說了,不能增加group(組)!”小孩跟他媽吵吵。
和去年一樣,小孩的論文和展板都是他媽經幾個不眠之夜完成的。之前,小孩自己先寫了篇論文,可這論文最後讓小孩他媽不但給改了頭、換了麵,還大換了血。交上展板之後,小孩他媽長舒一口氣,今年這個包袱總算卸了,不求得獎,完成萬歲!
待到科研展出那天,小孩和他媽依舊如去年,在小孩的展板前拍照留念。小孩遇到了小朋友查理,被一臉壞笑的查理引到一塊展板前,小孩也壞笑起來。兩人一起壞笑了一通之後,小孩又把他媽拉去看那塊展板。這個展板的確非同尋常,是小孩他媽永遠也想不到的範兒。請看照片。
一看便知,這位小作者不拚爹、不拚媽,我的事情我做主。看不懂的是小作者的科學研究,看得出的是小作者用雞蛋玩了個不亦樂乎,又是“滾蛋”、又是“泡醋”的,“it was fun(太好玩了)”,玩嗨了的心情溢於紙上。哪管他老師說什麽“不要把名字寫在展板上”,我就要自豪而藝術地題上大名“by: Lama Autby(Lama Autby作)”。要的就是這麽任性!
有類似的喜感,且體現了獨立自主精神的作品還有下麵這個,也是玩雞蛋的——也許,不同尋常的孩子都像達芬奇一樣對雞蛋情有獨鍾。
小孩他媽猜想這個展板的小作者當是個性格豪爽的男孩。雖然跟那些出自爹媽之手的展板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可是,小孩他媽對這個小作者卻由衷地讚歎——多麽自立的孩子呀,連用來做展板的硬紙板都是自己找的,不是店裏買的!雖然研究的課題看著招笑——測試臭襪子、氣泡包裝袋、塑料袋、紙,哪種材料包裹的雞蛋掉在地上不破,可是,思路清晰,除了缺少題目,其他內容均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這孩子家裏好像也沒有電腦,至少肯定沒有打印機,所以展板全部手寫。不過,可以看出小作者在製作之時的用心,有意地變換字體、字的顏色、紙的顏色,使眉目清楚,色彩豐富,而且,還頗具創意和幽默地把那些上不了大雅之堂的實驗材料——臭襪子、破袋子之類——裝飾在展板上。實驗結論更是讓人忍俊不禁——所用的實驗材料中,沒有一樣能夠保護雞蛋不被摔破。盡管與那些拚媽的作品相比,這個展板似乎滑稽可笑,可是,一個四、五年級的孩子能夠完全獨立地完成這樣的一個作業,足令小孩他媽刮目相看。小孩若能獨自做到這個水平,他媽是定要大大地誇獎他的。
小孩他媽走馬觀花,特意拍了一些極好的作品和極不好的作品的照片。那些極好的,一看就是家長的功夫。例如這個小印的展板,一看就是專業科研人員的製做。
再如下麵這個展板,顏色配得溫馨可人就不用說了,看那輕鬆自如的手繪花樹和栩栩如生的木刻小鳥,顯然是出自藝術家之手,科研選題也頗具浪漫主義色彩。這是采用藝術手法搞科研呀!
那些極差的,一看就是家長一點兒沒下功夫,由著孩子自己折騰的。令小孩他媽感到意外的是,這樣單打獨鬥不靠父母的孩子還真有一些,為表示對這些自立的孩子的敬佩,小孩他媽凡見到這樣的展板就給以拍照留念。小孩他媽相信,中流作品中一定也有由小朋友獨立完成的,隻是遺憾無法將它們與大人參與的區分開來。流連於展板之間,小孩他媽最想知道的不是哪個獲了獎,而是哪些是完全由小朋友獨立完成的,小孩他媽朝朝想、暮暮盼、天天訓的就是要小孩獨立和自律。
這裏貼上小孩的展板,留作這一年的一個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