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鹿文叢::

我的心是曠野的鳥,在你的眼睛裏找到了它的天空.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海外網絡文學何去何從?

(2015-01-13 14:10:50) 下一個
大凡喝過兩三滴墨水的人總要舞文弄墨,君不見世界各處山水名勝,總有人留下“某某到此一遊”的痕跡。連那些大字不識的加勒比海盜,維京海盜也要找塊大石頭,歪歪扭扭雕上自己征服海島的歲月。 人類活在時間空間的有限中,靈魂深處卻是渴慕永無時間空間羈絆的自由。文字的出現,似乎為這些靈魂降下了一把通往永恒的階梯,文學更是這把天梯上端,一頂耀眼的金色皇冠,不過也常誘得那些隻想要皇冠,而非去攀登自由的人,落入深淵,摔得粉身碎骨。

各類的作家們早就有了不同對“文學”的定義,比如羅曼羅蘭把創作當作是對真理的追尋,他說道:“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

而金庸對自己創作的敘述,多少代表了中國傳統小說的基本取向:“文學不必追究其影響是好還是壞。照我個人的想法,文學作品是要寫人的感情,尤其是描寫比較崇高的感情。當然,也有另外的一種,比如《鹿鼎記》寫韋小寶,未必是寫崇高的感情,而是表示有這麽一種人,中國社會之中有這個典型。至於第一種,我常希望的是去表達人性中比較崇高的感情。像《倚天屠龍記》,我企圖寫男人之間的友誼—不是同性戀”。

不過我還是喜歡這一句:“文學是苦悶的象征(好像是魯迅語)”。文藝載體不同,或載歌或載舞,或鉛印或手抄,無苦無悶就沒有多少看頭。

漢語文學如同英語文學一樣複雜,美國文學,英國文學和加拿大文學都是英語文學中的一支,共性就是英文寫作,因此語法,修辭和敘述上幾乎有自己遵循的語言規律;差異性則在於內容上的不同,描述各自的“苦”,各自的“悶”。

再說海外華人文學,必然是在漢語言文學的前提下寫作,必然要遵循漢語的修辭和文法。文學肯定不能脫離大眾語言文字的特征,否則隻是些有字的天書。
如此看來,海外華人文學的不同就在於其內容的不同,在於作者通過漢語語言文字表達自己所經曆或所想象你我他的“苦悶”。不過海外華人離故土時間越長,以當代流行漢語的標準來衡量其作品是不公正的,文字畢竟隻是載體,內容才是文學的靈魂。

老一輩的海外作家幾乎都是走印刷品的路,其中的門檻就是要能被 編輯看上,沒有通過編輯這關,再有讀者也沒有用。這種製度犧牲了許多天才。這條路有點象音樂中的學院派,能達到當代文藝副刊的要求就行,讀者的感受一般很難感受得到。要想盡早出名者,這條路是捷徑。上了印刷品,下一步就要被影視導演看中,這樣才能達到登峰造極,大紅大紫的地步。不過作家們似乎摘了天梯上的金皇冠,但五十年後,一百年後還有人閱讀嗎?

網絡的興起,給各類草根作者帶來的希望, 不需要學曆,資曆,每個人都可以“洋洋傻傻”地寫上千言萬語。文本在讀者和作者之間無需中間任何威權的裁判,作者也無需再戴上各類專家的帽子,你的故事好壞,完全依靠當下讀者們的掌聲。

不過網絡作者的致命誘惑就是,有了小群的讀者,總希望有更大一群的讀者,喧喧鬧鬧中反而成了取悅讀者的編故事者,這樣又丟掉了文學高度的修辭性和藝術性,成了拴住讀者和自己又長又臭的裹腳布。 網絡小說的優點不用多言,一個詞概括—–自由。 任何文學創作不在自由的環境下進行,還要看著所謂權威的臉色而書寫,那麽這種文學充其量隻是部半宣傳品,半八股文。

下麵二十年,人類對網絡的依賴會更加達到“不可自拔”的地方,新興的小說家們首先都會從網絡小說先入門,而印刷品將漸漸成為一種收藏品。以國內一知名小說網“榕樹下”自己的數據,他們共收錄了421643 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超過200萬部(比中國所有文藝刊物六十年的累積還多)。那麽多的文學作品,足夠見到網絡文學的爆發力是如此巨大,也證明網絡文學肯定是今後文學創作的大趨勢。

相比之下,海外華人網絡文學創作還是不夠興旺,除了美國幾個知名站點外,其他地區的文學創作基本還是草創階段,這可能和讀者群現階段的愛好有關以及網站本身自己的定位。不過按照需要層次的理論,人一旦吃飽喝足,總會尋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悅,文學早就靜靜地等候在這條路上了!

沒有巨大讀者群的需求,給創作者也帶來創作時的苦悶:“我這些創作有意義嗎?”對網絡作者而言,稿費和成名早已不是什麽終極目標,而是自己的作品被讀者認同時所帶來的“價值感”或“成就感”,這完全是精神層麵上人的一種自我實現。當然當有了龐大的讀者時,不可避免地會帶來相應的名和利。

現在在海外走上這條路的人不多,不過堅持下去者,走完這條路者更少, 用那句國人熟悉的歌詞鼓勵一下身邊的網絡作家們:“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寫下去,不回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