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在美國當數學老師(27)

(2015-01-13 19:18:24) 下一個

在“青少年教育心理學”的課堂上,我說到我對茉莉花的疑惑。我問教授,從青少年心理學的角度,該如何解釋茉莉花這奇怪的變化呢?

教授解釋說,十六歲是小孩從少年向成年過渡的年齡,機械記憶已經開始弱化,理解記憶迅速發展,因而他們不再願意接受機械記憶式的教育,他們要求更多的理解式的教育。作為老師,不能再要求學生反複機械地做同一種類型的作業練習,要給學生不斷添加新的內容。即使想要學生複習和鞏固學過的知識,也要結合新的內容來複習。否則,孩子就會很抗拒,一些調皮的學生,就會出現不耐煩,甚至故意搗亂的行為。

教授估計,是我的前任老師可能要求茉莉花做太多她已經懂的練習題,她不想做,覺得煩,但老師堅持要她做,她就有可能在課堂上故意搗亂了;而我正是順應了茉莉花的心理,讓茉莉花去學她以前還沒真正學懂的部分,使她對學習產生興趣。

我不知道教授的估計對不對。

有一天,我幫茉莉花批改完作業後,就故意表揚茉莉花一番:“你的作業做得很好,你的課堂表現也非常好,繼續努力。”

茉莉花禮貌地說:“謝謝老師!”

茉莉花和我有些熟絡了,跟我說話也沒那麽羞澀,放開了很多。

我趁機問她:“你以前在比特老師的班上課不專心,現在明白過來了,是不是?”

她點點頭。

我問她:“你是怎麽明白的,是不是快要考試,所以要專心上課?”

她說:“不是,是你知道我哪些懂,哪些不懂。你隻教我不懂的東西,而比特老師總是要求我反反複複做那些我早就學會的計算,很煩的。”

我接著她的話:“所以你就故意在他的課堂上搗亂,對不對?”

她點點頭,表示我說對了。

教授說得一點都沒錯。原來這孩子對被要求反反複複做早已經學會的東西,用搗亂來表示抗議。那天第一時間我就說,如果她做對了,我就算她已經會了這句話,讓茉莉花相信我不是一個煩悶的老師。

這使我意識到,在美國當老師,真需要點方法和技巧,要明白學生想要些什麽,不喜歡些什麽,要懂得用適當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去學習他們不喜歡的科目。否則,他們會搗亂課堂以示抗議。現在的孩子,用當今流行的詞來說,就是“任性”,學生不是要聽從老師,而是老師反而要調節自己來適應學生。孩子都被這個自由世界慣成“小皇帝”了。

而在中國,學生從小受到的教育,不論在家裏,還是在學校,都是要順從聽話,所以很多中國學生都可以逆來順受,即使他們覺得這堂課太煩悶,也很少會在課堂上故意搗亂的。這也算得上是中國和美國課堂上的文化差異吧。不過,這種差異也在當今世界的潮流中日益縮小,看來中國也很快會與世界接軌的。

我對她說:“你也不必搗亂啊,你可以跟老師說說你的想法,告訴老師給你換個題目。”

她說:“比特老師不聽我的,不像你這麽友善,那我就隻能搗亂。”

考試的那一天,我幫茉莉花進行最後的複習,我無意中發現她的書包裏有一把大約有六吋長的水果刀。

本來這也不算什麽,但對這所學校來說,卻是很嚴重的事件,因為我們這種學校,有相當部分學生屬於“邊緣青少年”,隨時都有可能因一些小爭執而情緒失控,以致發生傷人的暴力行為。為了防範校園暴力的發生,學校規定,學生不允許攜帶任何可能傷人的器具上課,就算是一把小小的水果刀也是違規。如有違反,學校采取的是零容忍政策,一律開除。

美國的學校,紀律是嚴明的,對任何人都不會網開一麵。違反了就是違反了,必須按規定執行。這和中國的學校有很大的區別。

我問她:“你怎麽帶一把刀來上課?”我故意略去“水果”兩個字。

她毫不在乎地說:“這隻是一把水果刀,削水果用的。”

我提醒她:“你知道學校的規定嗎?”

她說:“我知道。”

她把書包敞開讓我清楚地看到裏麵那把水果刀。我看了一下,確實是一把普通的水果刀,一點都不鋒利,有點像吃西餐時切牛扒用的那種牛扒刀。

我說:“即使是水果刀也不能帶到課室來,你知道吧?”

她說:“我會把它放回宿舍的。”

我說:“我不想你被學校開除,你放學後就趕快把這把水果刀放回宿舍去,以後再也不要帶到課室來,如果我發現你再次違規,我會馬上報告給學校的,知道嗎?”

她說:“知道了。”

茉莉花很順利地通過了考試。她來告訴我她的考試成績。我表揚了她一番,但我還是再次提醒她:“千萬別再把水果刀帶到任何課室,明白嗎?”

她點點頭:“我知道了。”

茉莉花結束了我的課,她不再是我的學生。

西雅圖也表揚了我一番,說我對付調皮搗蛋的學生最有辦法。

但我說:“不是這麽一回事,我並沒有什麽好辦法,隻是我知道茉莉花為什麽搗亂而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西雅圖說:“我明白,這就是你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讚揚時總是很謙虛。”

其實,我並不是謙虛。西雅圖哪裏知道,茉莉花並沒有任何搗亂的行為,很自然,我對茉莉花也就沒有付出特別的努力,就像教一個普通的學生一樣,我隻是順從了茉莉花學習上的心理特點而已。

可是,一個月之後,茉莉花又帶了把水果刀去課室上課,被保安人員抓了個正著。茉莉花馬上就被學校開除了,學校當即通知她的父母來學校把她帶回家。

至今還是一個謎,茉莉花為什麽要再次帶把水果刀去上課呢?難道她真的以為,為了圖方便,帶把一點都不鋒利的水果刀去上課,是沒什麽大不了的事?如果事實是這樣,我真為茉莉花感到惋惜。一個十六歲的孩子,還不懂得這種事情是兒戲不得的!我後悔當初沒有認認真真給茉莉花講明這種事情的嚴重後果。

當然,茉莉花也有可能是別的原因要這樣做,隻有她自己知道。

原創作品,請勿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665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aoyangdelp' 的評論 :
我覺得是一種歧視,因為有不少美國學生的情況都比輝仔好得多,都得到IAP,而且都是同一個醫生鑒定的。如果是不同的醫生鑒定,就沒有可比性,每個醫生掌握的尺度不同,可以理解。但是,出自同一個醫生而得出不公平的結論,就是一種歧視。這醫生一直強調輝仔是英文問題而不是學習上的障礙,而我是用中文教他的,不存在英文問題。我教過同一醫生鑒定的IAP學生,我用英文教這些學生,他們都比輝仔好很多很多。難道這還不算歧視中國學生嗎?
laoyangdelp 回複 悄悄話 為什麽樓主因為輝仔的數障就認為美國人對中國移民有歧視呢?我有一個白人朋友,收養了一個男孩,男孩就有數障問題,父母為了讓他得到IAP花了不知多少心血,最後還是沒有得到。現在孩子已經24歲了,外表看上去好好的,可是就是連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這能說美國人歧視白人嗎?
665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ww12345' 的評論 :
謝謝解釋。
www12345 回複 悄悄話 百度:因材施教

詳細解釋 百科釋義
【解釋】: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誌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出自】:《論語·為政》“子遊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遊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示例】:教師應當注意學生各方麵的差異,以便~。
leeyan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老師。俺語言課不好,中英文都是曆來所有學課分數最低的,所以到後來共他課也無法讀了。因為數理化我做題都是去套公式,那個能套上全部條件就是那個。有郭老師這樣的學生真福氣
因材施教的材字會不會是指學生呢,就是老師說的根據學生特點去教,老師需要很用心了解學生,再根據學生設計方案,具體操作就是俺不會的難度,老師是用心的好人
人在斐濟 回複 悄悄話 奧巴馬是最大的黑馬 ,有意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