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51)
2018 (58)
2019 (53)
2020 (76)
2021 (93)
2022 (84)
2023 (102)
2024 (88)
2025 (10)
初讀《三國演義》大概是小學五年級時,一次偶然在家中壁櫥裏看到兩本磚頭厚的《三國演義》,牛皮紙包封麵的,有點如獲至寶。兒時就聽父親說過不少三國故事,什麽“桃園三結義”啦“草船借箭”啦‘三氣周公瑾’啦之類的,對三國人物早已耳熟能詳。後來小學裏有個同學與我住在同一個宿舍裏,那同學的爸爸是大學曆史係的老師,家裏大概有不少曆史書,那同學耳濡目染,知道很多曆史故事,對三國尤其熟悉。他那時與我要好,上下課作伴走,路上常給我講三國,有時下課回家,一路故事沒講完,到了宿舍裏還繼續講,兩人到宿舍裏圍牆邊一僻靜地方,一邊來來回回渡步,一邊聽他講三國故事。他說馬超“哈結棍”(很厲害),跟張飛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又跟曹操手下猛將許褚打,也是一兩百回合難分難解,他繪聲繪色地說那幾個猛人如何殺得興起,聽到鳴金收兵還不罷休,到了夜裏兩陣點起火把繼續挑燈夜戰,許褚更是殺紅了眼,脫去護身盔甲赤膊上陣雲雲。聽得我如癡如醉熱血沸騰,對那些猛人崇拜得一塌糊塗。
我一旦自己有了《三國演義》,自然愛不釋手,那一陣也不怎麽出去玩,課後讀《三國》,專注與認真程度大概可與雷鋒叔叔讀《毛選》一較高低------可惜沒人幫我照張相,如同雷鋒叔叔手捧寶書認真學習的那種。我那陣邊讀三國邊隨時與我那同學“煮酒論英雄”,反複斟酌比較試圖在呂布關羽張飛典韋許褚馬超等一幫一流猛將裏找出真正天下無敵的唯一英雄。我那同學認為常山趙子龍應該也在上述猛將行列,其在曹操千軍萬馬之中孤身一人救出劉阿鬥的神勇就是證明。我說不對,有根有據地告訴同學,書中第幾回裏說到趙子龍在幫公孫瓚做事時有次曾同袁紹手下大將文醜交手,大戰五十回合才打個平手,而文醜與關羽對陣,三個回合腦袋就不在肩膀上了。說得同學沒有話講,讓我很有成就感。我的兩個弟弟卻對我與同學唾沫橫飛地“煮酒論英雄”不以為然,常常插科打諢,說,又是那一套,“咣”地一聲鑼響,旗下閃出一員大將,喊一聲,快快報上姓名,我的寶刀不斬無名鼠輩。哈哈哈。那讓我有點掃興,覺得他倆屁事不懂,還妄加嘲笑。但我倆弟弟後來長大也不曾讀過《三國演義》,而且毫無悔意,說,不就那麽回事嘛。
同學的爸爸是曆史係老師,有次同學告訴我,說他爸爸講關羽張飛的身高其實並非我們所以為的那般高大,因為古代與現代的尺寸是不一樣的,而且書裏時常有誇張,那些人的實際身高其實也不比他(同學爸爸)高多少。那讓我意外之餘簡直覺得同學爸爸有點貶低褻瀆那些英雄。同學爸爸雖然身高不矮,可是毫不威猛,大言不慚拿自己同關羽張飛相比使我覺得煞風景。好像一個挑擔子賣西瓜的說他也能挑二百斤走二十裏路不換肩一樣,一個是挑西瓜的,一個是挑偉大複興夢的,哪能相提並論?
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我們一個鄰居與我交流讀三國的心得體會。那鄰居是個大人,湖南人,大學數學係的老師。他從我家借了三國去讀,讀完便拉著我講三國。我們那時在同一個燒飯間裏燒飯燒菜,鄰居裏有大學中文係老師,有曆史係老師,那些人後來都是有成就的教授,有的還成了特定領域的權威學者。那個湖南數學老師大概不好意思與那些專業學者交流三國,卻又有一肚子心得體會要分享,便找到了我。然而一個大人和一個五年級小學生對於三國的興趣和關注點截然不同,他的興趣在於曹子建如何七步成詩,我的興趣在於趙子龍到底打不打得過呂布。倆人交流如同雞同鴨講,各說各話,沒有交集,達不成任何富有建設性的共識。但他還是說得興致勃勃,而且不愧是數學家,許多細節不追根究底搞清楚絕不善罷甘休。他一遍又一遍地模仿曹植走步吟詩的情景,邊緩緩邁步邊嘴裏喃喃有詞: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反複調整步幅,時而先邁左腳,時而先邁右腳,然而不是七步未到已經“相煎何太急”,就是七步過了依然“豆在釜中泣”。他那一臉焦急而較真的表情至今猶在我眼前。
《三國演義》我後來又讀過一兩遍,兒時的癡迷隨著年齡增長煙消雲散,興趣的關注點也完全改變,如今對於《三國誌》的興趣遠大於《三國演義》。另外,對於當初同學爸爸將關羽張飛身高與自己相提並論沒有任何違和感,然而對於那個數學老師鄰居執著於曹植究竟是幾步成詩,究竟該先邁左腳還是右腳,步幅該多大,仍然覺得好玩有趣,但他的興趣所在卻是可以理解的。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