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票房口碑最熱門的電影,當屬《複仇者聯盟3》。從項目初始,迪斯尼對《複仇者聯盟3》的劇本和劇情各種嚴防死守,甚至不惜編寫假劇本迷惑視聽,如今看來這種堅持看來是得到了回報。
雖然無數狂熱粉絲已經從各種蛛絲馬跡中猜到,這一集的《複聯3》將會有大量超級英雄們犧牲,但當如此慘烈的戰況出現在麵前時,影迷們都被震懾到了——超級英雄電影史上,“壞人”第一次勝利,而那些永遠無需擔憂戰鬥力(至少是影片最後5分鍾戰鬥力)的超級英雄們,則紛紛殞命。
所以,在漫威粉絲的淚水和漫威路人的驚詫聲中,我們不得不問一個很直接的問題:“複聯英雄”們為什麽必須死?
在作者看來,“複聯英雄”是典型的“成長電影”,英雄隻有走向死亡才能給予觀眾更深的震撼,而漫威電影宇宙已發展為極成熟的產業鏈,資本利益的驅動又會使得這些超級英雄一次次複活——不管是戰無不勝、走向死亡,還是再次複活,都是一場生意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資本與商業不僅重構著人類的生活方式,還重構著人類生活方式的一切產物,以此形成一個自循環體係。隻是不知道,這個循環係統能否如同永動機般持續下去?
━━━━━
直接的答案
最簡單的回答有兩個:
1)很多大牌演員的漫威合同到期了,漫威也借此機會把英雄們“拍死”,這樣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很多問題;
2)漫威第一階段十年計劃基本結束,下麵可能需要重啟漫威宇宙(MCU),英雄們紛紛離場,方便讓創作者們在一張白紙上重啟新計劃。
可惜這兩個答案並不是複聯英雄們殞難的原因,至少,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比如,在《複聯3》中化為灰燼的蜘蛛俠,其實關於《蜘蛛俠》後兩部的企劃已經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之中了,所以蜘蛛俠將必然複活。再比如死得隻剩下小浣熊的“銀河護衛隊”,其第三集電影也在漫威之後的計劃中。就更別提前陣子(在美國)票房口碑雙豐收、話題性一時無兩的“首部黑人主演的超級英雄電影”《黑豹》了——好萊塢怎麽會任憑黑豹死掉,放過這樣又吸金、又政治正確的題材呢?
至於重啟漫威宇宙,考慮到漫威旗下數不清的英雄,以及仍舊幸存的複仇者們,無論是重啟一個係列,還是延伸出新的劇情線,並沒有想象得那麽難。畢竟,《複仇者聯盟》是科幻動作片,不是現實主義題材,要想重啟係列,隻需編劇開開腦洞即可,並不必然需要勞師動眾讓一眾英雄身死沙場。
其他讓人消失的方式很多:歸隱、軟禁、結婚,甚至幹脆就硬生生不出現......但為什麽一定要讓複聯英雄死呢?(雖然肯定還能複活。)
━━━━━
“必須死”的套路學
事實上,漫威宇宙係列電影是非常流水線化的操作。
故事不外乎:普通人/大富豪擁有了超能力——敵人出現——敵我纏鬥——回爐再造(戰勝心魔or / and增強裝備)——最後戰勝敵人。人物形象和視覺效果也越來越單一。前者一般都是關於人物成長的故事:主人公要麽膽小懦弱靦腆自卑普通(蜘蛛俠、美國隊長),要麽花心臭屁自負混球衝動(鋼鐵俠、奇異博士),他們大多無意中得到了某樣超能力,最後變成了勇於承擔責任的超級英雄;而後者無非就是炸城市、炸名勝、炸地球、打打打、轟轟轟。
漫威超英片,是毋庸置疑的“類型片”。類型片的特征就是,要滿足觀眾的期待。偵探類型片的觀眾期待看見福爾摩斯解決迷案,愛情類型片的觀眾希望看到浪漫溫馨又轟轟烈烈的戀愛,恐怖類型片的觀眾渴望受到驚嚇(以感受刺激)......如果偵探片案子沒破(如《殺人回憶》),愛情片最後連曖昧都沒有(如《藍色大門》),恐怖片根本不嚇人(如大多數國產恐怖片),那麽要麽它們根本不是類型片,要麽它們就是失敗的類型片.....
漫威franchise電影每一部都是極度規範的超英類型片:人物從凡人成長為英雄,情節則謹守著開頭、發展、高潮、結尾的故事套路,各種眼花繚亂的武器裝備和特異功能更是花樣奇觀展示。
但是類型片能吸引無數人的關注,顯然也不能隻靠franchise式的勵誌電影套路(無論是浪子回頭的斯塔克,還是一夜暴富的蜘蛛俠)。觀眾為了滿足期待,來到了影院,所等待的一定不是他坐在家裏也能猜到的人物和情節,而是花樣百出的“驚喜”。所以,就算是類型片,也需要不斷地變奏、翻新、反轉,讓觀眾“眼前一亮”。這種驚喜,其實也是類型片觀眾期待的一部分(防消息泄露也就成了漫威的重中之重)。
所以每一部漫威電影,都在尋求一些突破。比如《美國隊長》的第一部就是非常具有複古質感的超級英雄電影;《黑豹》居然講了一個王子複仇記的故事(隻不過這個複仇的“王子”是反派);《銀河護衛隊》則將超級英雄們拉下神壇,他們再也不是“超人型”的偉岸英雄,而是會像星爵(及其團隊)那樣喜歡尬舞、搞怪的“逗逼型”英雄;甚至到了《雷神3》,連一副英武君主像的雷神也開始各種搞笑賣萌——就更別提《死侍》將搞笑、惡搞、血漿、武打......打破第四堵牆(順便讓主人公吐槽整個漫威影業及其franchise電影)等等都融合在了一起。
漫威從2008年第一部《鋼鐵俠》拍到現在,各類英雄電影和衍生劇不下二十部,卻仍然能夠成功迎合大眾的口味,靠的就是在超級英雄電影套路狹小的空間中,求新求變。
但事實上,到《雷神3》時,這種嚐試已經略顯乏力了。漫威幾乎窮盡了大部分能跟爆米花超英電影雜交的類型片元素,除了本來就是超英電影題中之義的科幻、動作,還雜糅了:喜劇(乃至鬧劇)、懸念(甚至偵探,《美國隊長2》)、冒險、幻想、曆史(《美國隊長1》中的二戰)、戰爭、反英雄(《死侍》)......剩下的一些類型顯然不太適合漫威英雄們:歌舞、西部、黑幫、體育、浪漫喜劇、家庭倫理情節劇(如果雷神和洛基一家不算的話)......如果漫威拍一部黑色電影(film noir)風格的片子的話,就又跟DC撞了。
漫威旗下電影太多,而可以被商業消費的元素也被消耗得太快,到了《複聯3》,如果漫威還是想要一鳴驚人、不落俗套的話,它可以選擇的電影類型元素,已然不多了。而帶有悲劇色彩的史詩片,就成為了為數不多的還能與超級英雄雜交的電影類型元素了。
之前悲劇元素不能進入漫威視野,是因為超級英雄總歸是要成功拯救世界的,總歸漫威宇宙是邪不壓正的,總歸要給在走出影院的觀眾一個交代,悲劇元素(哪怕是慘勝)不會是爆米花電影的首選。但經曆了《複聯2》的不盡如人意,《複聯3》如果還想要給予觀眾以“超乎期待”的致命一擊,造就超乎尋常的口碑效應,避免與之前嚐試過的混搭風格撞車,進行一次“徹底”的反套路......——一個充滿悲劇意味的眾英雄之死,幾乎是所剩不多的選擇。
《複聯3》眾多英雄的加盟,為這場事先保密的謀殺奠定了足夠廣闊的舞台,以及足以用來犧牲的人數;《複聯3》作為漫威電影宇宙最具號召力的子係列,更有著無法比擬的關注度;而《複聯3》想要徹底地反套路,就必須要塑造一個史無前例的反派——這也就是為什麽這部電影(用豆瓣網友的話說)簡直就是一部《滅霸傳》。當然,眾多英雄的死亡,更能讓所有觀眾更加關心2019年5月上映的《複仇者聯盟4》,這場“事先保密的謀殺”直接預示了一年之後又一場“事先張揚的複活”,以及數以十億計的全球票房。
所以,複聯英雄,又為什麽不能死呢?
━━━━━
成長電影的生意經
超級英雄死亡並不少見,雖然這種規模、形式和隨機性的集體死亡確實亙古未有。但就算有主角光環附體,超級英雄作為拯救地球的高危職業,出現死亡的案例確實不在少數。
最為典型的就是DC係列裏蝙蝠俠之死和超人之死。如果說《蝙蝠俠3:黑暗騎士崛起》裏的蝙蝠俠之死(存疑)還帶有一絲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壯烈,以及寧可全哥譚負我、不可我負全哥譚的悲情,那《蝙蝠俠大戰超人》中的超人之死,就多了幾分搞笑的色彩——因為就在下一部《正義聯盟》裏,超人又“被迫”複活了:既然這麽容易就複活了,上一部《超蝙》裏為何還要辦葬禮來埋他?!
DC的超級英雄之死,確實看上去廉價。這部裏死了,下部要麽複活,要麽換個演員繼續演(本·阿弗萊克)......難怪蝙蝠俠、超人死時,觀眾似乎也並未感到有多痛心。
但《複仇者聯盟3》的英雄之死,卻真真切切給不少觀眾帶來了強烈的心理衝擊,哪怕他們也知道,很多角色會像超人那樣再度複活......那為什麽複聯英雄之死,要比DC英雄之死,讓觀眾感到更遺憾、更難以接受呢?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比錯了死亡的對象——我們不應該拿《複聯3》英雄之死跟DC相比。《複聯3》中的死亡,應該與流行文化史中另外一次著名的“超級英雄之死”相提並論,這就是《哈利·波特》係列中的鄧布利多之死。
J.K.羅琳在《哈利·波特》係列第六部中,也一手促成了這次著名的死亡,這次死亡讓無數書迷(還有之後的影迷)心痛不已,很多與《哈利·波特》一同成長的讀者都無法接受鄧布利多的死亡——我們與哈利·波特以及霍格沃茨畢業的那些鳳凰社成員一樣,一直以來都團結在鄧布利多周圍,視他為榜樣、聖人和依靠。但就在霍格沃茨塔樓的那一夜,他帶著無數秘密和脆弱不堪的身體,永遠離開了我們。鄧布利多之死,以及之後第七部中鄧布利多聖人形象的坍塌,都給一代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驚愕、感傷和懷疑。
為什麽鄧布利多之死會給伴隨著《哈利·波特》成長起來的一代讀者帶來如此大的心靈衝擊?簡而言之,這是因為這部係列小說已經不僅是一個流行文化消費品了,它的本質是一部披著魔法故事外衣的超長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
成長小說——是一個文學術語,源於18世紀末期的德國,之後成為西方小說界的一種重要類型,簡而言之其故事一般都是關於一個純潔無邪的少年,在進入社會經受種種磨難之後,完成了某種個人成長的故事。其最著名的文本,無疑就是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時代》。進入20世紀後,成長小說迅速被影視劇作品吸收,最著名的是“小妞電影”(chick flick),這一類型以少女為主角、麵向少女觀眾的電影,一般都以女主角從傻白甜,然後曆經成長、完成成長為故事主線。
《哈利·波特》係列(或曰漫威複聯係列)與成長小說/成長電影不同的一點在於,故事的主人公不僅在每一部電影中,需要完成成長——每一部《哈利·波特》中,哈利都要學會在魔法世界裏變得更成熟,而鋼鐵俠、蜘蛛俠也要從一個沒心沒肺的紈絝子弟或是見到女孩就臉紅的高中生,一步步蛻變成獨當一麵的超級英雄。而且,這種成長是超越單部作品的線性成長曆程:哈利在第一部《魔法石》中,隻需要戰勝自己想見父母的欲望,就可以拿到魔法石、打敗附體於別人身上的伏地魔,但是到了第五部、第六部之後,他就逐漸學會要麵對至愛的死亡(先是小天狼星,後是鄧布利多);同樣,鋼鐵俠在第一部中,隻需要“找回自己”即可,但在之後的複聯係列中,卻還要支撐起整個大局,要試著凝聚整個團隊。
但比之更重要的是,《哈利·波特》係列與《複仇者聯盟》係列已經不僅僅是哈利三人組和托尼·斯塔克等超級英雄們的成長曆程了,漫長的書籍出版曆程、電影(改編)公映曆程,使得這些虛構的人物,與觀眾們一起成長,甚至是同年齡段的共時成長。最明顯的無疑是《哈利·波特》,這部剛剛寫作時,充滿了魔法童話色彩的書,隨著哈利和讀者年齡的“同步”增長,開始摻雜更為政治化(鄧布利多與魔法部的鬥爭)、暗黑化、更具成長性的內容。以至於對於已然成長的主人公和讀者來說,漫畫化的反派不再具有說服力了。
而《複聯3》也是一樣,觀眾已經伴隨著第一代複仇者聯盟成員一起“出生入死”,10年近20部的漫威電影,讓我們對複聯從大的戰役,到生活小細節都非常之關心,觀眾也跟隨鋼鐵俠、美國隊長、蜘蛛俠一起“完成”了無數的“偉業”,我們簡直就是“看著他們長大的”。漫威和哈利·波特(當然還有Friends或是《生活大爆炸》裏的宅男們)對受眾的這種情感附著、共同成長,已經超越了某一部商業電影的窠臼,輻射到了粉絲和觀眾的人生(乃至精神世界),成為他們“流行文化”基因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果說哈利·波特係列與讀者/影迷的“共同成長性”充滿了偶然因素(可能羅琳都沒有想到,自己的小說要伴隨著讀者們逐漸長大),迪斯尼的米老鼠、唐老鴨又都局限於童年懷舊的固化回憶——那麽漫威電影宇宙則是步步為營、精心策劃的一場大型成長曆程。
每一部電影中的“小成長”,隻是主角個人的蛻變成長;而在《複聯3》中,主創則想帶領觀眾完成一次巨大的、斷裂的、創傷的成長。
隻有這樣巨大的、斷裂的、創傷的事件,才能讓觀眾(注意,是觀眾,而非超級英雄們)完成一次痛徹心扉的“成長”,而這樣巨變性的成長,隻能通過“死亡”來完成。那些每隔一陣子就要與觀眾見上一麵的超級英雄,很多將“永遠”告別我們;超級英雄,將不再超級,更不再英雄;故事的結局,再也不是傻白甜式的“邪不壓正”,而是哲人王式的反派最終取得了“邪惡”的勝利——即使是暫時的。
這也就是為什麽在另一部漫威旗下係列《X戰警》2017年的《金剛狼3:殊死一戰》中,英雄遲暮的金剛狼會贏得那麽多粉絲的淚水,因為超級英雄無往而不利的勝利套路,是無法被永遠複製的,觀眾總會厭倦這種套路;能讓觀眾心甘情願掏錢買票的,無疑是觀眾對劇中人產生的那種深深的情感共鳴:看到英雄遲暮時的感傷,麵對一場必死無疑但又非戰不可的戰役的無畏,以及最後對英雄之死這種悲劇性謝幕感到“令人心碎的愉悅”。
漫威眾英雄的死,讓觀眾得以在漫威電影宇宙中,感受到真實世界般的生離死別,借由近20部影片的鋪墊構成與觀眾之間的情感契約,再讓這種情感契約“無情”斷裂,以讓觀眾完成“成長”,並且同時,形成了對超級英雄們更多的情感互動、情感依靠:不舍、流連、懷念......隻有漫威眾英雄的死,才能給予觀眾“致命一擊”,形成心痛後的“口碑效應”,將這種情感紐帶變現為超額的票房。
當然,在《複聯4》時,會再次扭轉乾坤,讓那些希望跟超級英雄們保持情感紐帶的觀眾,讓那些期待著英雄複活的觀眾,再次買票入場,將這種“共同成長的情感”再次變現成超額的票房。這就是漫威franchise(或曰漫威成長電影)最核心的生意經。
━━━━━
結語
迪斯尼樂園也好、《哈利·波特》係列也好、漫威電影宇宙也好,說到底,都是一門生意。這門生意想要長久的做下去,就必須倚仗與觀眾之間漫長而又微妙的情感紐帶。這種情感紐帶,需要討好、滿足觀眾,這樣他們才能心甘情願為之掏錢。
但同時,情感紐帶的微妙就在於,人類情感是一種複雜的構成,單向度的討好和滿足,不一定會帶來真正意義上的“臣服”。撕裂、感傷、遺憾、不圓滿,更能為已然日漸成熟見多識廣、並且厭煩了傳統電影類型套路的觀眾感到由衷的新奇和滿足。並且,這種情感上的衝擊,更加深了觀眾、粉絲與虛構超級英雄之間的情感紐帶,因為他們也像我們一樣,會無奈,會失敗,有時知其不可而為之,然後不出意外地摔得頭破血流,最後總要麵臨至親至愛至敬之人的死亡......就與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經曆一樣。
一部電影中的人物命運,或許要看編劇的精心架構,要看電影的類型套路,要看卡司的角色定位,要看情節是否圓融合理,所有這些,也同樣都是生意......但如果是成係統的franchise電影係列,那無疑劇作者、大明星的個人意誌會被壓縮到最低,而讓這門成係列的電影生意能夠天長地久地做下去、最大程度地吸金賺錢、在討好觀眾的同時,又能讓他們依依不舍,這才是漫威電影世界最為核心的創作內核——它被導演、演員、劇情之外的商業利益所驅動,也被希望“共同成長”的審美體驗所確認,最後這一“共謀”由廣大心係漫威的影迷粉絲所完成。
所以,無論是電影類型求新求變的壓力,還是情感紐帶的步步緊逼,抑或是商業世界的種種算計——複聯英雄們的死,早在劇本創作之前就注定了,哪怕漫威影業和迪斯尼不遺餘力想盡一切辦法“嚴防死守”劇透,但複仇者聯盟的“窮途末路”,無疑可以被定性為一場事先張揚的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