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滿江湖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煎中藥,吃中藥的一些細則

(2018-04-16 22:51:33) 下一個

我猜很多朋友都不會熬中藥。

 

一副藥是不是有效,除了處方本身,還跟熬藥有很大的關係。不正確的煎煮方法對藥的療效有很大的影響,收效甚微。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如何熬出高質量的中藥汁。

 

熬中藥最好選擇砂鍋。

 

砂鍋、瓦罐鍋底導熱十分均勻,煮起來火力比較緩和,而且整個鍋保溫性比較強,水分蒸發量比較小,有利於不耐熱成分的保存,藥劑成分保留比較全麵。植物藥材是含鞣質、有機酸等,如果用鐵鍋、鋁鍋等金屬鍋煎藥,藥物可能會和金屬離子產生化學反應,變成不溶於水的沉澱物或者是形成有毒成分,這樣人體就無法吸收,影響藥物療效,甚至於產生其他不良反應。

 

如果家裏沒有砂鍋,又急著煎藥怎麽辦?那就退而求其次,選擇不鏽鋼鍋。忌用鐵鍋、鋁鍋。

 

中藥需要洗一洗嗎?

 

不需要!有些人覺得中藥都是些草木花果,會不會不幹淨。正規藥店裏麵的中藥飲片是經過檢驗達標後才上市的。中藥材在製備成飲片時候,是需要炮製的,其中的工藝程序就有篩選、清洗去雜質、幹燥等環節,所以中藥不需要洗,清洗反而會將藥物的部分有效成分給洗掉。

 

熬藥的時候需要加多少水?

因為中藥的質地各樣,有花有葉,有果實也有果皮,有的吸水,有的不吸水。而且一副藥中的劑量以及藥樣數都是不固定的,所以中藥的熬製是要隨機應變的,並沒有固定的說要加多少毫升的水。但是也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

 

中藥在熬之前我們都建議先泡半個小時的。最初加水的時候,通常我們加的水要沒過藥物,液麵高出藥麵2-3cm。有的人就要問了,老師,那些藥都浮在水麵上,不能淹沒怎麽辦?

 

就用你的智慧將藥物沉到水麵下啊,比如用筷子壓一下。其實即便你不壓,浮在水麵的藥物也會慢慢吸水下層的,所以不要擔心啦。如果你剛好遇到藥物都比較吸水,泡個30分鍾發現已經沒有多少水怎麽辦?那就再加一點唄。總之熬藥的時候,一般液麵(吸水後)多出藥麵3cm左右熬出來的量就差不多。當然還有一些需要久煎的藥物,比如蔥白淡豆豉湯,那麽水肯定是要多加一些的。

 

熬藥途中如果發現水少了,是不建議中途往裏麵繼續加水的。如果實在不夠,藥都熬幹了,可以及時停止熬藥,重新加水浸泡熬第二次。

 

熬藥要熬多長時間呢?

 

中藥的熬製對時間是有一定的講究的。傷寒大家胡希恕胡老就認為熬藥需要用小火慢慢煎,這樣有利於藥物有效成份的溶解。但是對於一些質地輕的,藥性容易揮發的藥物,比如金銀花、薄荷、大黃之類的,熬藥時間太長又會導致藥性的揮發、喪失,熬藥的時間要求就會短一些。所以現在有共識的是,解表的藥,一般大火熬開後轉小火再熬5-10分鍾即可; 而偏補的藥熬的時間就要長一些,一般大火熬開後轉小火慢熬30分鍾以上。如果對藥物不了解,醫生或者配藥人員沒有告知如何煎煮方法,那我們常規的熬藥方式是,大火熬開後轉小火再熬15-20分鍾。小火的力度就是保持微微沸騰即可。

 

部分藥物是寫了先煎、後下、包煎等說明的,這類藥物就要額外分開,按要求煎煮。

 

比如附子,是需要提前煎煮以去毒性的;麻黃是需要提前熬,然後將煮出來的藥沫去掉的。先煎的意思,就是需要提前煎煮,比其他的藥物先放。比如銀花、薄荷、木香、大黃、鉤藤等質地比較輕的、藥性容易揮發的藥物等則需要後下,這些藥物最好在藥物煎好前10分鍾以內加入,以最大程度保留藥性。比如辛夷花,如果不包煎,上麵的絨毛就容易刺激口鼻;比如石膏,包煎避免石膏粉粘鍋以及混入藥液裏麵。包煎是指一起熬的時候這個藥需要另外包好。還有比如膠類需要烊化(隔水或者水蒸氣燙化)衝服;比如人參粉之類貴重的需要單獨衝服避免浪費等等,不一而足。

為了不浪費藥材,我們通常會將藥物熬兩次。第一次熬好後濾渣,然後加水熬第二次,第二次熬也盡量先泡半小時,加水較第一次少,以剛沒過藥麵即可。

 

兩次煎取得藥液濾渣後混合,分次服用。

 

補充說明,熬藥的時候都是不蓋蓋子的。尤其像附子、細辛之類的煎煮。

 

服用多少呢?

 

兩次熬好的中藥混合,一般分2-3次服用,當然具體要看你熬藥的多少。如無特殊說明,服藥量成人每次150ml左右,兒童酌減,通常在50-100ml。

 

什麽時候服藥呢?

 

如無特殊說明,餐前餐後均可服用。一天三次的話,服藥時間間隔在6小時左右。如果要效果好,那麽一些特殊的服用方法就需要你注意啦。比如,滋補類的中藥,晨起空腹服用最好;調理脾胃的藥物我們認為在餐前服用比較好;如果是促進消化類的、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那麽在餐後半小時服用佳;安神藥宜睡前30-60分鍾服用效果更好。

 

慢性疾病的調理宜按時服用藥物;急性病比如嘔吐、腹瀉、腹痛、咳嗽等,可根據病情不定時服。

 

熱著喝,還是涼著喝?

 

大部分的中藥都需要溫服。沒有喝完的中藥用碗裝上可以放在冰箱保鮮,需要服用時隔水燙熱即可。一般中藥熬好後儲存1-2天是沒有問題的。

 

能不能加糖?

服用中藥時候,盡量不要加糖。糖在中醫裏屬於甘味,具有緩的性質,所以會認為加入糖會緩和藥性,影響藥物療效的發揮。

有人家長會問,孩子就是不喝藥,非要加糖,加什麽糖好呢?個人觀點,紅糖和麥芽糖偏於溫性,所以如果是調和脾胃藥、或者溫補藥,可以加這兩種;如果是清熱瀉火的藥,那麽加冰糖或者白砂糖要好些,這兩者甘平,能增液潤燥。很多人一說到中藥,都覺得是苦的,其實並不是。苦的藥,一般是以清熱為主的;像調和脾胃的藥或者滋補類的藥,反而有的還帶了些甜 味呢。所以,能不加糖還是別加了吧。

 

服藥期間要不要忌口?

 

中藥服藥期間,醫生沒有特殊說明的,我們均認為要忌口,飲食宜溫暖、易消化、不油膩、不刺激為主。

 

 

開的藥要不要都喝完呢?

 

如果說是病好的差不多了,最多鞏固一天就可以停藥了。

 

還有像是發汗的藥物,吃到發汗就可以停藥了,以免過度發汗。中藥和西藥有一點區別就是在這裏,西藥有特定的療程。但是中藥來說,主要是根據人具體的反應來做調整。

 

所以藥不一定都要喝完。如果是慢病,喝完藥了要及時複診,以便調整用藥。中藥是根據辨證來的,如果病情有變化,往往處方可能就已經不一樣了,所以病情如果往複雜的方向發展,家長要及時找醫生複診調整處方。另外像有些發汗藥、泄下藥,服藥後如果出了汗或者腹瀉了,要及時停藥,別想著藥還沒有喝完繼續喝。

 

還有一些醫生會鼓勵病人調理期間吃一吃,停一停,這也是給身體自己調整的機會。

 

雖然看起來很複雜,但是如果沒有醫生的特別交代,則按照常規的煎煮法即可。當然為了穩妥,開藥後,你可以問問開藥的醫生熬藥時候有沒有特別的注意事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