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從未接觸過比特幣的人總會充滿疑惑:為什麽這種神奇的網絡貨幣竟然會有價值?它們隻不過是某些人利用電腦編造出來的東西罷了。
考慮到來自金本位者對比特幣的批評,多年來,他們一直推行著這樣的觀念:合理的貨幣必然能被追溯到某些真實的、緊俏的,自身又極具價值的事物上。
比特幣根本不符合上述的要求,不是嗎?
那就讓我們再仔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也許比特幣也滿足這些條件。
六年前(本文寫於2014年——譯注),為了和政府管控的全國性貨幣相抗衡,比特幣首次出現了。2008年10月31日,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發布了白皮書,文章的結構和語言都傳達出這樣一種信息:這種通貨是為技術人員而非為經濟學家和政治權威設計的。文件的流傳是受限的,因為外行人在閱讀文件時會感到迷惑不解。
盡管人們對它興趣索然,但這並沒有阻擋曆史的進程。兩個月之後,那些持續關注比特幣動向的人見證了“創世塊”的誕生。這是第一批通過分布式賬本產生的比特幣。根據中本聰設定的概念,這種分布式賬本存在於世界範圍內任何想要對其進行操作的計算機節點中。
六年過去了,如今單個比特幣的交易價格達到了500美元,並且還曾創下每個比特幣1200美元的記錄(現在已經遠遠超過這個價格——譯注)。成千上萬線上或線下的機構都接受了這種通貨。在那些缺少龐大的銀行基礎設施的落後地區,甚至在發達的城市,比特幣都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支付方式。就連那些重要的機構,如美聯儲、經合組織和世界銀行以及重要的投資公司都開始重視比特幣了。
在各個城市都能找到比特幣的愛好者。他們都認為比特幣的交易價值將會繼續上升,因為比特幣的供給嚴格受限,並且比特幣遠遠優於政府的法定貨幣。交易雙方的比特幣轉賬不會有第三方的參與。它的交易幾乎是零成本的。比特幣的供給是可預測的。它具備了貨幣的核心特征:耐久性、可替代性以及可分割性。它創造了一種不依賴於信用和身份以及中央銀行與政府的貨幣係統。可以說,這是數字化時代一個新的體係。
給硬通貨的一次沉痛教訓
對於那些沉浸在傳統的“硬通貨”理論的人來說,整個比特幣理念是一次嚴肅的挑戰。對於我自身而言,我花了兩年時間閱讀有關比特幣的資料,才稍稍對其有所理解。比特幣理念中總有一些東西在困擾著我:你不可能無中生有地創造出貨幣,更不用說僅僅憑借計算機代碼創造貨幣了。那麽為什麽比特幣具有價值呢?這一定是出了什麽差錯,因為在我們的預期中,貨幣並不是這樣形成的。
然而我們的預期恰恰就是問題所在。我們本應該更進一步關注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貨幣起源理論——不是關注我們認為他寫了什麽,而是要關注他事實上寫了什麽。
1912年,米塞斯發表了《貨幣和信用理論》(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當它首次以德文出版時,這本書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隨後這本書被譯成英文版。《貨幣和信用理論》論及了貨幣的方方麵麵,然而其最突出的貢獻在於它追溯了貨幣價值和價格——而非僅僅貨幣本身——的起源。也就是說,米塞斯解釋了當貨幣作為財貨或服務時,如何產生自身的價格。隨後,他將這個過程命名為“回溯定理”(regression theorem)。事實上,比特幣滿足回溯定理的每一個條件。
米塞斯的老師卡爾·門格爾認為貨幣本身來源於市場,而非源於國家或者社會契約。當貨幣企業家不斷尋找理想的可用於間接交換的商品時,貨幣便漸漸產生了。為了擺脫物物交換的局限,人們持有某種商品並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用它進行交換。這種商品就成為了貨幣,它是市場上最具有流通性的商品。
但是,米塞斯又補充道,貨幣的價值最終會被追溯到它作為物物交換的商品時的價值。米塞斯認為,隻有這樣,貨幣才會具備價值。
這種貨幣價值理論可以將貨幣的客觀交換價值追溯至先前的某個時刻,在那個時刻上,某種財貨作為貨幣的價值消失了,而僅僅具有商品的價值……。如果以這種方式不斷往前追溯,我們最終會達到某個時刻,此時我們會發現貨幣不再具有客觀交換價值(這種價值來源於人們對財貨作為一般交換媒介,充當貨幣功能的評估),它的價值僅包含除了充當貨幣以外,在其他方麵具有有用性的價值……。在某種財貨成為市場上一般交換媒介——即獲取該財貨不是為了個人的消費,而是為了能夠交換到其他更迫切需要的財貨——之前,每種商品的價值都來源於人們對其直接效用的主觀評價。
米塞斯的解釋解決了一個長期困擾著經濟學家們的主要問題。它雖然是對曆史進程的一個猜想,但是它完全能夠自圓其說。如果鹽沒有任何使用價值,它能夠成為貨幣嗎?如果海狸皮不能用來做衣服,如果金銀最早不是一種商品並具有相應的價值,它們會有貨幣價值嗎?縱觀貨幣史的任何一個案例,答案很明顯都是否定的。在成為廣泛交易的貨幣之前,貨幣最初的價值來源於它的直接效用。米塞斯通過對曆史的重構論證了這一解釋,形成了他的回溯定理。
比特幣的使用價值
乍一看,比特幣似乎是一個例外。因為除了用作貨幣之外,比特幣沒有任何其他的用處。它不能被做成可供佩戴的珠寶首飾,不能被製作成機械;你不能吃比特幣,也不可能用比特幣做裝飾。它的價值僅僅體現在它能促進間接交換。但是比特幣如今已經成為了一種貨幣。它被運用於人們每天的生活。你能在真實的時間中看到人們用比特幣進行交易。這不是一個神話,這是真正存在的交易。
這樣看來,我們似乎不得不做出選擇。難道米塞斯出錯了?也許我們不得不推翻他的整個理論。或者說他的理論有曆史局限性,並不適用於未來的數字時代。又或者米塞斯的回溯定理證明比特幣隻是一場虛無的狂歡,沒有任何可持續的力量。因為我們無法追溯比特幣作為有用的商品的價值。
你不必尋求一些複雜的貨幣理論就能夠了解到人們對比特幣所抱有的恐慌。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對沒有物理形態的貨幣有一種不安全感。當然,你可以將比特幣打印在一張紙上,但是即便你擁有一張印著二維碼或者公共秘鑰的紙,也不能完全消除你的不安。
如何才能克服這個困境呢?這個問題在我的腦海中盤旋了一年多的時間。它讓我大為困惑。我想,難道是因為米塞斯的理論隻能用於數字時代前的曆史時期?我曾經讚同過網絡上的猜想,認為如果不是法定通貨的存在並且比特幣能夠代替法定通貨,那麽比特幣根本不會具備任何價值。也許是因為人們迫切需要某種美元之外的貨幣,所以人們對比特幣的需求不再按照米塞斯原有的劇本進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我讀到康拉德·格拉夫(Konrad Graf)、彼得·瑟爾達(Peter Surda)和丹尼爾·克拉懷茨(Daniel Krawisz)的作品之後,才豁然開朗。
接下來我將直奔主題說明這個問題:比特幣既是一種支付係統,也是一種貨幣。支付係統是比特幣價值的來源,其會計單位隻不過是用價格表現其價值。同時具有貨幣以及支付係統的效用是比特幣最不同尋常的特征,也是讓大多數評論家摸不清頭腦的地方。
我們習慣上會將通貨與支付係統區分開來。有這樣的思維習慣是曆史上技術限製的結果。我們有美元,同時也有信用卡;我們有歐元,同時也有貝寶(PayPal);我們有日元,但同時也有線上支付服務。在我們所能想到的任何一個案例中,我們的貨幣轉賬都依賴於第三方為我們提供相關服務。為了能夠使用第三方的服務,我們必須同他們建立起“信任關係”,也就是說,必須讓這些機構相信你一定會完成支付。
所以,除非交易雙方有物理上的臨近性——例如我用一美元和你交換一塊比薩時,可以不存在第三方——否則貨幣和支付係統之間始終存在一個楔子。支付係統、第三方以及信任關係在你脫離了地域臨近性時就變得非常有必要了。這就是為什麽維薩卡和銀行等企業和機構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能讓你按照自己的意圖使用貨幣。
但問題就在於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使用我們今天所擁有的這些支付係統。事實上,大部分人都沒有辦法獲得這種工具,這是導致世界貧困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財務上被剝奪了能力的人隻能被困囿在本土貿易之中,無法將自己的貿易關係擴找到世界範圍內。
創造比特幣的一個主要——如果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比特幣協議將貨幣和支付係統編製在一起。在比特幣代碼結構中,兩者緊密相連。這使得比特幣完全不同於現存的任何一種法定通貨,也不同於曆史上的任何一種通貨。
我們可以閱讀中本聰先生在他的白皮書中的一段介紹性的摘要,了解一下支付體係對於他所創造的貨幣體係而要有多麽的重要:
一個完全的點對點的電子幣能夠在不借助任何金融機構的情況下直接從一方轉移到另一方,完成網上支付。雖然通過電子簽章能夠部分地實現這一目的,但是隻要人們依然需要受信的第三方防止雙重支付問題,其價值仍然會因此遭受巨大損失。於是我們建立了一個點對點網絡來解決雙重支付問題。每一筆交易都會被嵌入到一條不斷延長的,基於哈希(hash)運算的工作量證明的鏈條中,被加上時間的戳印。除非重新完成工作量證明,否則之前形成的記錄無法被更改。最長的鏈條不僅能夠證明其記錄的交易事件的次序,同時也能夠證明該次序來源於最大的CPU算力池。隻要控製大多數CPU算力的節點沒有聯合起來攻擊網絡,它們就能夠產生超過攻擊者的最長的鏈條。網絡本身采用了最簡單的結構,信息將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各個節點可以隨意地離開或連接網絡,它們認可最長的工作量證明鏈,以此作為它們離開網絡時的交易證明。
令人感到震驚的是,這段話中隻字未提貨幣單位本身,而隻是提到了雙重支付問題(也就是能夠引起通脹的貨幣創造問題)。因此,就連發明者本人都認為創新點在於支付網絡而非貨幣本身。貨幣或是數字單位隻是支付網絡的價值的表達而已。它充當的角色隻是在時空中吸收和傳遞網絡價值,它隻是一種會計工具。
這種網絡被稱為區塊鏈(Blockchain)。它是一種存在於數字雲中的賬本,一種分布式的網絡,任何人在任何時間段都能夠觀察到它的運行。它受到所有用戶的細心監控。它使得世界任何區域的人能夠安全地、不可重複地進行信息點的傳輸,這些信息點都受到一種數字化的產權證明的保護,這就是為什麽中本聰將其稱為“電子簽章”。他發明的數字雲賬本讓產權的認證完全脫離了第三方認證機構。
區塊鏈解決了人們熟知的“拜占庭將軍難題”(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這是一個有關在較大的地域範圍內,如果存在一個潛在的惡意行動者,那麽該如何協調行動的問題。因為將軍們被分隔在各個區域,他們仰賴報信人傳遞信息,並且這種依賴需要花費時間和信任。沒有一個將軍能夠絕對確信其他的將軍收到並確認了他的信息,更不用說其它將軍所得信息的準確性了。
在網絡上設立一個人人都能進入的賬戶則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賬戶記錄了每筆交易的數量、時間和公共地址。信息在全球範圍內傳遞,並且能夠實時更新。賬戶可以保證係統的完整性並且使貨幣單位成為一種數字化形式的產權憑證。
一旦你理解了這一點,你就能明白比特幣的價值在於與其緊密聯係的支付網絡,從而你就能找到米塞斯所說的使用價值了。這種使用價值並不在於貨幣單位本身,而在於比特幣所依存的那個出色的、富有創造性的支付體係。如果我們有方法將區塊鏈和比特幣分離開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那麽比特幣的價值將會瞬間下降到零。
概念驗證
現在,為了進一步理解米塞斯的貨幣理論同樣適用於比特幣,你必須理解另一個有關密算貨幣(Cryptocurrency)史的要點。在比特幣發行的那天(2009年1月9日),比特幣的價值的確是零。在發行之後的10個月時間內,它的價值依然是零。盡管交易一直在發生,但是比特幣的價值在這段時間內並沒有任何的增長。
比特幣於2009年10月5日首次出現標價。此時,美元和比特幣的兌換比率是1:1309.03(但在當時仍被認為價格過高)。換句話說,人們對比特幣的估價最初不到一便士的十分之一。的確,如果你在那個時候買了100美元的比特幣,並且沒有因為恐慌而拋售它們,你如今一定已經成為半個億萬富翁了。
那麽問題來了:2009年1月9日至10月5日到底發生了什麽,讓比特幣最終獲得了市場價值?答案就在於,貿易商、比特幣愛好者、企業家以及其他人都在不斷地試驗著區塊鏈。他們都想確認它是否真的能夠如期運行;它是否能夠在轉賬過程中避免雙重支付問題;一個依靠自發的CPU算力的係統是否真的足以認證和核實所有的交易;那些為認證服務而支付的比特幣賞金能否被傳送到正確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他們需要確定的是這個係統是否能夠完成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也就是不借助第三方的服務,直接利用點對點的網絡將認證的信息點安全地在各個地域範圍內進行傳遞。
人們花了10個月的時間才對比特幣建立起信心,之後又耗費了18個月的時間使比特幣取得了和美元同等的地位。如果你信任和米塞斯的回溯定理相同的那些考察貨幣前曆史的貨幣起源理論,那麽比特幣的這段發展曆程對你的理解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比特幣並非始終是一種有價值的貨幣。它曾經隻不過是一種與賬戶相關聯的會計單位。這種賬戶包含了米塞斯所說的“使用價值”。因此,比特幣滿足回溯定理的所有條件。
最後的陳述
讓我們回顧一下,如果有人認為比特幣如同空中樓閣般毫無根基,認為它沒有作為真正的商品的真實曆史,因此它不可能成為一種貨幣。不管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是個新手還是一個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你都必須向他提出兩個關鍵的要點。首先,比特幣並不是一種獨立的通貨,它隻是一個和某種創造性的支付網絡相關聯的會計單位。其次,這個支付網絡以及比特幣隻有經曆了真實的時間,在市場環境的檢驗下才能獲得它的市場價值。
換句話說,一旦你解釋清楚了那些令人炫目的技術特征,那麽比特幣事實上就和鹽、黃金等其他每種貨幣的產生完全相同。人們發現這種支付體係是有用的,並且與之相關的會計單位(指比特幣——譯注)是便利的、可分隔的、可代償的、耐久的以及稀缺的。
於是新的貨幣誕生了。這種貨幣擁有曆史上一切貨幣的所有優良特征,此外它還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沒有重量、不占損空間的支付網絡,讓全世界的人能夠不依賴第三方的服務完成交易。
還有另一件事值得你關注。區塊鏈不僅僅包含貨幣,同時還包含了所有的信息傳遞。這些信息的傳遞都需要被保密、認證以及確保其完全的真實性。這適用於所有類型的,依靠點對點網絡完成的合同和交易。想象一下一個沒有第三方平台的世界——包括人們所能想到的國家這個最危險的第三方機構——想象一下這個世界的特征,你會地徹底理解我們的未來具有什麽樣的意義。
如果米塞斯知道了比特幣,他一定會大吃一驚。但他同樣也會洋溢著一股自豪的情感,因為他在100多年前創立的貨幣理論得到了確認,並且在21世紀重新煥發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