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收入姿勢
那什麽樣的姿勢才是正確的,不會讓你焦慮的收入姿勢?不妨把上麵的那個段子擴寫一下:
如果三萬的構成是六套房子的租金,你不會焦慮。是你投資基金的定期分紅,你不會焦慮。是你工作之餘寫公眾號的廣告收入,你也不會焦慮……
不知道這樣寫,大家有沒有看出什麽不同。房子、基金、公眾號,這些東西產生的收入,和你上班賺到的工資,同樣是三萬塊,為什麽前者就不會讓你焦慮,後者就會?
因為前者是可交易資產的衍生收益,而後者是不可交易的勞務產生的收入。
這個結論非常重要,看不太明白不要緊,讓我們先默念三遍這個關鍵詞:
可交易資產的資本化收入。
可交易資產的資本化收入。
可交易資產的資本化收入。
可交易資產帶來的衍生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越高,你越有安全感,越不會焦慮。
相反,如果是不可交易的勞務產生的收入,占比越高,就會越讓人沒有安全感。
可交易資產帶來的收入占比,是決定人們收入質量的關鍵標準,而非收入的絕對數量。可交易資產帶來的收入,我也把它稱為「資本化」的收入,兩者是一個意思。
可交易資產
什麽叫可交易資產?
直觀的解釋,就是可以拿到市場上進行買賣的資產。用個高大上的詞來描述,就是具有流動性的資產,它可以獨立自由地在買賣雙方進行流動。
可交易資產有兩個重要特點:
1> 是獨立的交易單元,可以對其進行獨立的估值和買賣。
2> 產生的收益包括兩個部分:資本收益和紅利收益。
第一個特點的意思是,可交易資產必須是獨立存在的,可以對其進行合理的估價和買賣。
比如房子,你可以隨意買賣,有合理的市場價值。你手裏的股票,也可以對其進行買賣,有公開的市場價值。你的公司,你的公眾號,也是可以對其進行估值,進行交易的。
第二個特點的意思是,可交易資產帶來的收益不僅包括衍生出來的紅利收益,還包括資產價值本身的重估帶來的資本收益。
紅利收益有哪些?比如房子的租金,股票的分紅,公眾號的廣告收益。
資本收益有哪些?比如房價上漲帶來的房子升值,股價的上漲帶來的資本增值,公眾號估值從2000萬上升到3000萬,帶來的價值上升。
三萬塊月收入裏有兩萬是四套房租金帶來的收入,為什麽這樣的姿勢你就不焦慮了?因為這些租金收入都屬於可交易資產的衍生收益。
除了衍生收益,你還可以隨時把房子賣了,變現,收割房子的資本收益,你自然不會焦慮。當然,這裏有個前提,是你在房價上漲的周期買的房。
為什麽三萬塊的收入是純工資時,你就會焦慮了?
因為工資這種收入,屬於非常典型的「不可交易」的勞務產生的收入。
勞務這個要素,本身並不是一個法律意義單獨的資產,你沒有辦法把一個人的勞務和這個人肉體剝離開來,單獨對「勞務」這種東西進行估值和交易。
比如,小明在公司上班,每個月月入五萬。
這五萬就是我的全部收入,我必須投入對應的時間來獲取它,一旦我停止時間(即勞務)的投入,那麽收入即刻終止,也不會在最後那一刻,有一大筆一次性收入產生。
作為對比,小明寫了個公眾號,每個月接廣告月收入兩萬塊。
這兩萬很顯然並不是我的全部收入,如果有一天我不想玩兒公眾號了,我決定停止時間投入,那麽我可以把這個公眾號以市場價值,賣給市場。我停止投入的最後一刻,獲得了一大筆一次性的資本性的收入。
可交易資產的價值,和不可交易的勞務,帶來的收入,在本質上相異。
收入質量
人們常說,如果一輩子都隻靠工資獲得收入,那自然是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財富自由。這個話的意思,我把它定義為:
收入質量不高的人,無法獲得財富自由。
收入質量的唯一度量標準,就是你的收入總量裏,可交易資產帶來的收入占比。
資本化收入比重越高,收入質量就越高,相反,收入質量就越低。
我們常常看到,在一線城市,北上深,絕對收入一個月三五萬的人,也過得戰戰兢兢。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的收入質量不高。
如果一旦停止勞動的投入,這些人的收入,立即變成了零。他們總不能把自己作為一個資產,拿到市場上去交易吧?
前麵說了,勞務和人的肉身是結合在一起的,它不是一個單獨的可交易單元。
但對於那些手持可交易資產的人來說,則顯得要從容很多。他們可以獲得紅利性的日常收入,比如每個月定期收租,或者接些廣告。實在不行,他們可以出售手上的這個資產,以獲得一次性的規模性收入。
不難看出,可交易資產一旦形成,並不再直接依賴於持有者的勞務投入,它可以自發地在一定的路徑上,產生收入,實現增值。這個時候,從勞務層麵,資產持有者的邊際投入,可能是零。
例如,你十年前買了個房子,後麵的投入就是零。或者,你十年前買了騰訊的股票,後麵的投入也是零。
所以我們可以換個說法,凡是需要不斷投入勞務才能換來的收入,就不是高質量的收入。
高質量的收入,勞動的邊際投入會逐漸趨近於零。
高質量收入的來源
高質量收入來源於可交易資產的形成。
這句話看似廢話,但卻有著豐富的含義。
什麽樣的資產是可交易的?一定是勞動之外的東西,比如房子、股票、公司、注意力(賣廣告)。
那麽一個自然的結論,要想獲得高質量的收入,就必須花很大力氣去有意識地構建屬於你自己的可交易資產。
意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不然你總覺得別人寫公眾號就隻是興趣好玩兒?這個東西也能賺錢?不就是個公眾號狗嗎?
作為甲級寫字樓的高級外企白領,我可要高級多了。
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不管你在什麽公司上班,隻要你是提供勞務換取收入,並且這種收入是你唯一的收入來源,那麽你的收入質量,就是最低的。
再比如,為什麽自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人跑去寫書,當網紅?你以為真的隻是裝逼這麽簡單嗎?
這些都是很典型的可交易資產構建的渠道,「網紅」這個東西,附帶的是可交易的「注意力」,不然你以為一個自媒體大號可以估值好幾億的來源是什麽?
本文的中心思想很簡單,隻有一句話,讓我們重複三遍:
構建可交易資產,提高收入質量。
構建可交易資產,提高收入質量。
構建可交易資產,提高收入質量。
怎麽構建?
前麵我已經提到過了,包括但不限於:
搞自媒體,當網紅,買房子收租金,寫書收版稅,創業做公司,把錢拿去做投資......
你可能會說,這些每一樣要做好,都不容易呀,有沒有適合普通人的方法?
有沒有適合普通人的,構建可交易資產的方法?
這個問題我結尾來回答。
支出的費用化與資本化
費用化與資本化,是會計上的兩個概念。
如果一項支出產生的結果是即期的,消耗的,那在會計上就會被計提為費用。比如你今天花了五百塊,吃了頓大餐,這個就是典型的費用化。它不會為未來持續產生收益。
如果一項支出產生的影響是持續的,跨期的,並能預期帶來收入的,那在會計上就會被處理成資本。比如,你花十萬塊錢買了一套攝影設備,預計可以用五年,並且可以靠它拍出更好的照片,從而賺取更多的收入,那麽這十萬,就會形成一筆資產。它會在未來持續為你帶來收入。
你有三十萬現金,可以買個寶馬低配裝個逼,但這是費用化的支出,不會為你未來帶來收入,還會產生額外支出。這是費用化。
你有三十萬現金,可以買茅台的股票。未來不會有額外的投入,還能每年分紅,預計十年後,還能大概率有可觀的資本增值收益(股票會漲),這是資本化。
股神巴菲特的「摳門」人盡皆知。據說他老婆讓巴菲特買個鑽戒,股神都不太願意。因為在巴菲特眼裏,這些支出,不能帶來任何的資本性的收入,都是費用化的表現,這樣的錢花出去,太可惜太浪費。
這也是巴菲特不投資黃金的原因,因為黃金不會像農場一樣,為你每年產生更多的糧食。換句話說,投資農場,才能帶來更好的資本性收益。
如何構建資本化收入
毫無疑問,要構建起屬於自己的交易性資產,必須刻意地,花大力氣投入在資本性支出方麵。而非跟隨自己的本性,什麽讓我爽,我把支出花在哪裏。
開寶馬車,一定會讓你覺得比把錢拿去買股票而平常坐地鐵更爽。在陸家嘴一百層的露台餐廳,和辣妹一起吃上一頓兩千塊的西餐,發個朋友圈,一定會讓你覺得比把這錢拿去買個什麽投資課程(比如小明的金融思維訓練營)來學習更爽。
長期來說,費用化的支出越大,就越會削弱長期的收入質量。資本化的支出越大,則恰恰相反。
但很不幸的是,這和人的本性,恰恰是相反的。人們總希望在當下獲得最大滿足,而不會去管日後怎樣。
總體來說,人都是短視的,不願意對短期沒有回報的事情下注,尤其短期沒有回報,疊加長期回報不確定的情況下,人們更不願意投入。
所以,要構建起屬於自己的可交易的資產,事實上是反人性的。你至少需要同時做好以下四件事:
要承擔短期沒有回報的情況,眼光放得長遠。
要承擔長期沒有回報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做朋友。
要刻意增加資本化的支出,減少和控製費用化的支出。
不斷刻意提醒自己,要構建可交易的資產,而非隻靠勞力換錢。
我很多地方都用了「刻意」這個詞,因為這些事都是和人們最自然的狀態相違背的,或者說,它們都是反人性的。你隻有時刻刻意提醒自己,才能做好。
最後讓我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有沒有適合普通人的,構建可交易資產的方法?
答案是:沒有。
為什麽?因為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因為他們根本做不到前麵我提出的那四點,哪怕是當中的任意一點。
如果你要擺脫「普通人」低收入質量這個陷阱,那就從減少費用化的支出,增加資本化支出開始,從刻意提醒要構建自己的可交易資產開始。
如果隨便那麽容易就可以擁有自己的資本化收入了,我大周末來碼字是為了什麽?
永遠記住這個真理:成年人的生活裏,沒有容易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