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鮮少有針對抑鬱症心理治療的科普,本文就用精神分析學派榮格提出的人格麵具理論揭露抑鬱症患者的人格麵具及心理治療。
抑鬱症是「苦命人麵具」的顯現。
這個麵具平時躲在暗處,不為人知,一旦被某種因素激發出來,成為主導麵具,就會使人陷入抑鬱狀態。
每個人都有苦命人麵具,因為每個人都曾經痛苦過。
苦命人麵具有兩個變體:棄嬰麵具和受害者麵具。
棄嬰麵具的特點是缺愛、被忽視、不被人喜歡、無價值感、分離焦慮、被拋棄、被拒絕、無助、孤單,由此而產生兩種相反的繼發反應,一是索愛、依賴、討好、自強不息、完美主義,稱為“討好者”麵具;二是自我挫敗、自憐、作賤自己、自虐。
前者是為了擺脫被遺棄的命運,後者是為了維護棄嬰的身份。兩者結合,產生第三種繼發反應:過分順從、委曲求全、舍己為人、大公無私,表麵上是試圖擺脫被遺棄的命運,實質上是維護棄嬰的身份。
受害者麵具的特點是痛苦、壓抑、絕望、“心死”,也有三種繼發反應,一是通過求饒、妥協、抗爭或逃跑,擺脫被害的命運,相當於“討好者”麵具和“叛逆者”麵具。
二是通過認罪、“自裁” 、贖罪,維護受害者的身份,稱為“罪人”麵具;三是二者的結合,如示弱(向別人展現出好欺負的樣子)、挑釁、以死抗爭,表麵上是試圖擺脫被害的命運,實質上是維護受害者的身份。
因此,抑鬱症有兩種,一種是棄嬰型的,一種是受害者型的,當然還有混合型的。
棄嬰型的抑鬱症比較安靜、楚楚可憐,容易激發別人的同情心和拯救者麵具;
受害者型的抑鬱症比較躁動,甚至易激惹,容易讓人覺得可惡,或者可恨。
如何治療抑鬱症?
第一步是識別苦命人麵具。
谘詢師必須從病人的症狀中尋找苦命人麵具(包括棄嬰麵具、受害者麵具、討好者麵具、叛逆者麵具)存在的證據,幫助病人了解自己內心的苦命人麵具,並對它保持“覺知”。
即靜靜地觀察,不采取任何措施,如回避、打壓、施救、修改。靜觀比較難,但非常重要,必須反複強調。一般來說,如果靜觀做到了,症狀可以減輕一半。
第二步是追根溯源。
谘詢師和病人一起查找苦命人麵具的來曆,通常都是童年創傷,並且跟某個重要人物有關。許多人找到苦命人麵具的來曆之後就可以釋懷了,也有一些人會產生怨恨,這時候就要把怨恨釋放出來。怨恨是叛逆者麵具被激活的表現。
第三步是釋放情緒。
通過想象或角色扮演,回到創傷情景,把痛苦、絕望、恐慌等情緒釋放出來。一個人之所以會陷入抑鬱狀態,是因為苦命人麵具聚集了大量的能量,最後暴發出來,控製了整個人格。麵具的能量之所以會聚集起來,是因為沒有及時釋放。
之所以沒有釋放,是因為一般人都不接納苦命人麵具,竭力壓製它,把它從人格中分裂或隔離出去。其實,壓製是短期行為。可以壓一時,不可能壓一世。堵不是辦法,疏還是解決之道。
第四步是安置。
每一個麵具都有適用的情景,把麵具安置在相應的情景中,不到處亂竄,不汙染其它麵具,抑鬱症狀就得到了“控製”。治療抑鬱症不是消滅苦命人麵具。如果沒有苦命人麵具,正常的哀傷反應也就沒有了。
上述釋放的過程同時也就是安置的過程。讓病人進入創傷情景,把苦命人麵具引出來,創傷情景和苦命人麵具之間的鏈接就增強了,等於把苦命人麵具“固著”在了創傷情景裏,它就不會到處亂跑了。
苦命人麵具有兩個對應麵具:拯救者和迫害者。
病人尋求幫助的時候,會把幫助者(包括谘詢師)當成拯救者,希望谘詢師把他從苦海裏拯救出來。
他可能會討好谘詢師,也可能不會。如果討好,其目的是想從谘詢師那裏得到更多。所以,他對谘詢師的期待是很高的。如果谘詢師沒有滿足他的期待,就會被當成迫害者,這就是移情。
換句話說,病人戴著苦命人麵具、討好者麵具和叛逆者麵具來找谘詢師,同時也帶來了拯救者麵具和迫害者麵具,如果谘詢師又有水平又熱心,他就會把你當成拯救者,自己使用討好者麵具,積極配合;反之,他就會把你當成迫害者,自己使用叛逆者麵具,跟你對著幹,最後回到苦命人狀態。
多數情況下,既然來看病了,展現出來的自然是討好者麵具,而叛逆者麵具和苦命人麵具雖然躲在暗處,但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它們常常會借助於討好者麵具,達到自己的目的,即維護苦命人的身份。當病人把拯救者麵具和迫害者麵具投射給谘詢師,谘詢師很容易中病人的圈套。
如果谘詢師一直扮演拯救者,那也罷了。問題是,谘詢師的迫害者麵具也會被激發出來。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病人表麵上想擺脫抑鬱狀態,實質上更想維持抑鬱狀態,象扶不起的劉阿鬥,會讓谘詢師恨鐵不成鋼,甚至失去耐心。這個時候,拯救者就變成了迫害者。
因此,谘詢師必須對自己的拯救者麵具和迫害者麵具以及病人的苦命人麵具、討好者麵具和受害者麵具保持覺知,並向病人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