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日本內閣公布了去年10月1日起進行的2015年國勢調查結果。
國勢調查每5年進行一次。本次調查顯示,日本總人口數為1億2711萬人,比2010年調查時減少94.7萬人。
在47個都道府縣中,隻有8個出現了人口上漲,另外39個的人口都有減少,特別是福島地區,人口下降了11.5萬人。
這是1920年日本開始國勢調查以來,首次出現人口總數下降,減少率為0.7%。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日本人口數量排名世界第10位。在這10個“人口大國”中,僅有日本在2010年至2015年期間人口數量出現減少。
而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預測,到2060年,日本人口數量將減少至約8674萬,其中,近40%人口屆時將年滿65歲。研究所一名官員說:
隨著生活方式逐漸多樣化,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選擇不再結婚生子。加上前往日本移民者數量極少,這一人口減少的趨勢恐怕難以很快改變。
根據日本政府機構的人口動態調查,1974年,日本的新生嬰兒數達到了200萬人以上,而2015年已經減至100萬人左右,近40年的新生嬰兒數大約減少了一半,照此現狀發展,預計2050年將減至50萬人。
《產經新聞》27日刊發題為《“日本消亡”的危機感》的文章稱:
日本已經進入人口減少社會模式。這可以稱得上是日本曆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伴隨著少子化的加劇,育齡婦女人數迅速減少。即便現在每對夫婦平均生育子女的數量有所改觀,但仍然無法阻擋整體出生數量的下滑。
如果照目前的趨勢下去,200年之後日本的人口數量將減至1400萬人,300年後將少於450萬。可以說日本正在悄無聲息地消亡。
為了應對人口減少,安倍政府去年9月底提出“建設一億總活躍社會”的施政目標,以阻止少子老齡化,使日本人口50年後仍維持在1億水平。
日本政府希望,日本每對夫婦平均生育子女數量能由目前的1.42提高到1.8。
為了提高生育率,日本政府推出多項新法,保護孕婦、兒童等弱勢群體權益。
安倍內閣還設立了“一億總活躍社會擔當大臣”,由官房副長官加藤勝信出任,負責各種跨省廳政策的統籌工作。
但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安倍政府把每對夫婦平均生育子女數量提高到1.8的計劃仍然不夠,應把這一數字提高至2.1才能維持人口總量平穩。
然而,目前來看,日本老齡化和少子化的趨勢難以扭轉。
日本出生率低的主要原因包括高學曆化、未婚多、晚婚多、企業勞務派遣製度導致就業狀態變化、加班補貼削減等導致低工資等。
一些專家認為,一旦生育率降低,形成低生育文化,即使再采取措施鼓勵生育,效果也極為有限。
2013年,全日本共有66.16萬對夫婦結婚,創二戰後新低。日本女性的平均結婚年齡為29.3歲,比20年前的平均水平晚了3年。女性首胎生育年齡高達30.4歲。
此外,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隨著社會觀念轉變,日本年輕人不再追求成家立室,更注重職業、獨立和個人生活,日媒將之形容為“無性症候群”。調查發現,日本40歲以下民眾對傳統男女交際漸失興趣,獨身人數飆升。
日本18至34歲未婚人士分別有61%男性和49%女性是單身;未滿 30歲人士更有1/3未試過約會。日本家族計劃協會(JFPA)調查發現,16至24歲人士中,有45%女性和逾25%男性表示“無興趣甚至鄙視性接觸”。
人口減少帶來的負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其中,最嚴酷的問題就是勞動力不足,這不僅影響經濟,更直接影響著國防和防災。
眾多老人在災害麵前束手無策,而自衛隊、警察和消防員等特種職業又無法確保人力來源。在東日本大地震那樣的大災害麵前,人力是救援的根本。
除了日本,歐洲同樣麵臨著人口下降和老齡化的問題。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歐洲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1999年人口開始負增長。
在歐洲各個地區中,東歐是2000年以前全球第一個人口有所減少的地區。在北歐和西歐地區,如果沒有國際移民的淨流入,人口增長率也將很低。大約在2040年之前,預計歐洲所有地區的人口都將出現負增長。
由於自然增長率在過去一個世紀乃至未來的變動,歐洲人口已不可逆轉地老齡化,其中位年齡在各大洲中是最高的。未來數十年內歐洲人口結構的進一步老化,將對社會安全和保健體係構成挑戰,對經濟發展和全球競爭力產生影響。
聯合國的數字顯示,歐洲每100名年齡20至64歲的居民,就對應28名65歲或以上居民,幾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