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滿江湖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曆史上36個地理常識,你知道多少

(2015-05-27 00:18:56) 下一個

1【中國】

  

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司馬光《赤壁之戰》:“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2【中華】

  

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三國誌》:“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今已成為中國的別稱。


 

3【九州】

  

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後成為中國的別稱。陸遊詩雲:“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4【赤縣】

  

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毛澤東詞《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辛棄疾詞《南鄉子》:“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5【中原】

  

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遊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陸遊《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指整個黃河流域。


 

6【海內】

  

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麵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司馬光《赤壁之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


 

7【四海】

  

參見“海內”條。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戰》:“遂破荊州,威震四海。”《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五人墓碑記》:“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8【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曠履至尊而製六合”,“然後以六合為家,骰函為宮”。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9【八荒】

  

四麵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10【江河】

  

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過秦論》:“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殽之戰》:“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再如《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11【西河】

  

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於西河外澠池。”《過秦論》:“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2【江東】

  

因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遊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幹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李清照詩雲:“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


 

13【江左】

  

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群英會蔣幹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傑與子翼相見。”


 

14【江表】

  

長江以南地區。《赤壁之戰》:“江表英豪,鹹歸附之。”


 

15【江南】

  

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雲:“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王安石詩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16【淮左】

  

淮水東麵。《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麵。


 

17【山東】

  

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麵。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麵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18【關東】

  

古代指函穀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裏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指潼關以東地區。


 

19【關西】


 

指函穀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20【關中】

  

所指範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穀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21【西域】

  

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雁蕩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22【嶺嶠】

  

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采草藥》:“嶺嶠微草,淩冬不雕。”(這裏特指兩廣一帶)。


 

23【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采草藥》:“朔漠則桃李夏榮。”《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氣指北方的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24【百越】

  

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25【五嶽】

  

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恒山、南嶽衡山。《夢遊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嶽掩赤城。”


 

26【京畿】

  

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27【三輔】

  

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張衡傳》:“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記王忠肅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隋唐以後簡稱“輔”。


 

28【三秦】

  

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後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29【塞北】

  

塞北:古代,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現代塞北指今山西西北部(朔州一帶),內蒙大部,寧夏,甘肅,陝西等部地區。


 

30【隴右】

  

隴右”一詞則由陝甘界山的隴山(六盤山)而來。古人以西為右,故稱隴山以西為隴右。古時也稱隴西。隴右地區位處黃土高原西部,界於青藏、內蒙、黃土三大高原結合部


 

31【郡】

  

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後州郡互稱,明清稱府。《過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


 

32【州】

  

參見“郡”條。《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赤壁之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33【道】

  

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後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隻有監察區性質。《譚嗣同》“旋升寧夏道”,這裏的“道”,指道的長官。


 

34【路】

  

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於現在的省。《{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35【山水陰陽】

  

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麵。《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遊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36【古稱別稱】

  

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柳敬亭傳》:“嚐奉命至金陵。”《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皆產梅。”《梅花嶺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

  

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薑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

  

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柳敬亭傳》:“餘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指南錄>後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