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滿江湖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轉帖]美國視界:第一流的本科課堂該是什麽樣?

(2014-12-03 20:19:42) 下一個
前言:留學美國已三月有餘,我也在一路增長著見識,收獲著新知。看到國內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探索著教育科研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方向,我一方麵敬佩於其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麵也鼓舞著我結合留學見聞思考並回答很多教育方麵的話題,並希望跟國內的老師同學們分享一些見聞,為科教工作和教學改革提供來自美國的經驗。於是趁著寒假來臨,我從厚厚的留學日記中摘抄出了一小部分,加以整理成幾方麵話題,以饗讀者。

    本科教育是大學的基本使命,我也很願意從這個話題談起。恰好我所在的大學是美國最負盛名的常青藤高校之一,本科教育更是在美國獨領風騷,其課堂教學經驗有很好的借鑒啟發意義。

    申請博士時我是小跨了專業,入學後導師就建議我補上本科基礎課程,於是就選修了一門基礎課,隨堂聽課和作業考試要求跟本科生完全一樣。本文以日記體呈現了很多細節,缺乏時間耐心的讀者可以直接跳讀最後一段。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日記一:開學初印象



    注冊了一門本科生課程《How the earth works》,課時不多(授課65分鍾/次×3次/周,加一個X hour,即看教學進度隨時加課;實驗是每周一個下午3學時),但很精幹(一學期3門課,上一次課才一小時就不給你教太多,少量多次更能保持學生注意力)。每周都有大大小小的考試(10周課程就是8次10~15分鍾測驗+2次各一小時期中考試+1次三小時期末考試共計大小11次考試,每周一測是從65 分鍾裏抽出10~15分鍾),平時還會留一些作業幫助預習,單出題目就夠教師花時間的了。課前預習一章內容是必須的,要不然很難跟不上課堂節奏。PPT是我見過的最精美一份,圖片動畫視頻很豐富,文字很簡練,教室有四五種燈光組合供教師選擇,營造了在博物館聽課或是在拍科教片的課堂氛圍。時效性強,比如兩周前的科學新發現(含視頻)就能入選課堂作業和討論,但學生們被事先要求就闡述一自然現象提出假說和驗證。一小時的課就能提問三四十次,身旁的幾個學生在頻繁舉手回答之時,方覺自己像個局外人。60個學生有一半多帶電腦去上課,但都是用來記筆記的,Wifi信號好但沒有一個人上網,嗒嗒的打字聲猶如身處 GRE考場,更沒有一個人擺弄手機,不分男女都是在忙著記筆記。整堂課的節奏除了聽課就是記筆記、思考、小組討論和問答。一學期三門課就夠他們忙活的了,可是這些人還很喜歡運動和club活動,隻能感歎其時間效率之高。研究生課堂稍顯輕鬆,會偏重科學發展、思考和批判而非知識講授,但閱讀量很大。此外,圖書館和計算機中心實現了對課堂的無縫對接,服務資源先進豐富,比如教材很貴,圖書館會在前台書架提供4本書供預約和閱覽,也可以在複印機上複印,或是掃描課本後輸入郵箱地址就直接傳送到了自己郵箱(直到上完課都沒見過U盤)。頂級的課堂,一流的服務,著實厲害。

    

日記二:課外閱讀材料



    課前閱讀材料有數十頁介紹了頁岩氣,明天花一堂課專門討論它,再次驚歎於課堂的時效性,不止有科學進展,還關注工業產業創新,相比國內課堂的內容陳舊和照本宣科,這裏的學生真幸福!從閱讀中我也看到了地學專業的別樣前景,原來畢業不止是可以做研究,到工業界就職的機會也不少,正像明天要見到的嘉賓校友那樣。還是說說頁岩氣,這個新能源將改變世界能源格局,改變氣候變化進程及其談判和研究,美國這些年的溫室氣體排放穩步下降主要靠它(中國依然在快速增長,減排壓力空前大)。盡管開采存在環境風險,但美國企業和選民更願意押注於大膽的技術革新和收益;而在傳統保守的歐洲,則很難奢望此類驚喜,以環保之名反對的聲音讓稍次於美國的新技術邁不開步(轉基因也類似,美國人聰明就在於明知有風險還敢邊做邊解決,進而激發了更超前的技術);而對能源極度饑渴的中國是有雄心但缺成熟商業技術,即便若幹年後有技術了一旦大規模開發之後(對水資源消耗很大),是否遭遇限製還未可知。而等到一些資料翻譯成中文被檢索到,時光又過去好幾年了,美國又跑到更前邊去了,所以“出國學習首選美國”不無道理。

    

日記三:實驗課開始了



    上了第一門本科生的實驗課程,跟以前的經受的地學訓練完全不同。題量巨大,先通過觀察各種地圖,然後出來的一大堆為什麽問得人頭都大了,很考驗觀察、對比、想象能力,還有小組討論,但答題又相互獨立。計算量也大,雖然都不難,把穀歌地球引進課堂。完不成還有一周時間自己查資料解答,地圖和計算機實驗室也是全天候開放供學生使用。巧妙的問題設置將科學認知一步步引向深入(設計這些問題得多費功夫啊),直到最後解釋了板塊運動,仿佛自己得到了一個重要發現。國內的課堂喜歡教授和記住facts(事實),在這裏更注重自己推導和發現,甚至是一堂實驗課都像在完成一個完整的探索性研究。又因為每次課堂的作業量很大,將課堂成績分散到了平時近三十次訓練任務當中(教學係統每周都有幾封郵件提示完成進度和打分,壓力時時有,半夜的圖書館依舊濟濟一堂學習討論),想用功一兩周抱抱佛腳,取得好分數,完全不可能。據說這樣的課堂訓練從小就開始了,所以也不難理解很多年後中美學生和科學水平的差異了。對地質感興趣的學生還可以後續選修一門為期2個半月的全野外stretch課,飛到加拿大之後開始一路驅車環繞美國主要地質區考察地理,單教學器材就裝了兩卡車拉過去。費用都是學校出,係裏的十多位老師和研究生助教也會先後飛往會合,各帶一兩周不等的課。回來之後看他們還活蹦亂跳的,怎麽就不覺得累呢?

    之後20人一組的實驗課就是經常外出,老師和助教開著兩輛汽車(學校準備有數十輛汽車供教學之用,任課教師可借來開到各個地方去,費用汽油學校出),把學生拉到附近的兩個州考察地質和資源。根本不需要等到暑假才集中實習那麽幾天,當周講解的內容當周就實習完了。

    

日記四:助教角色



    一道Take home考試題把我給難住了,冥思苦想遍查資料而不得其解,遂用隻言片語應付過去,好趕著deadline交上去。擔任助教的同學問起感覺如何,我也不怕如實道出。她在紙上給我畫圖解釋了一遍,理解頓時清晰,果真要有係統化的知識結構才能抓住要旨。她問我是否願意拿回去接著完成,遲幾天也沒關係,或是就這麽交了,還能說什麽呢,哈哈。她說做助教如果不能讓我學好課程,將是她的失職(這話要是老師說出來就足矣,連助教都這麽認真負責,佩服)。

    跟她探討起中美課堂,才發覺有著理念上的不同。我們習慣於老師和學生兩種角色,布置的題目都是學生各自完成,做題過程中不能問老師,要問也隻能等到證明你做錯了之後,而且是在課上統一講解。在這裏,還有第三種角色——助教(這門60人含實驗的本科生課程有7位助教,4位研究生助教,3位地質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助教,被分成3組每組20人的實驗課上,對助教的知識也是個很大考驗),完成作業題時可以找助教或老師討論,研究生助教每周還要有跟堂、答疑和改作業試卷的時間,加起來一周就得占去一天(研究生在學義務之一是擔任幾個課程的助教)。師生間喜歡提問討論,還有同學的小組合作學習(討論idea不是抄作業),也不太涉及競爭個誰高分誰低分(不是關起門來自己做),改完的作業和考試題從來不會在課堂上講解,因為改卷子時我們都會在每個錯題邊寫上答案的關鍵詞,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有不懂的再來答疑,真的是把個性化教育貫徹到底。作業做得好時,同學會寫些鼓勵的話語,或畫上一些有趣的圖畫,有一次校園野外考察作業答錯了很多,得到的反饋就是“××,如果你想再去考察一次岩石,我很高興陪同你去”。不僅如此,有不會的地方找實驗室同學問時,即便他們自己也壓著大量的作業任務,也會爽快地抽出時間來給你講解。有的同學喜歡在黑板上畫,還有的人喜歡坐在甚至趴在地板上跟你討論,這種輕鬆隨意讓我也開始喜歡席地而坐。我在國內時就是喜歡提問的那種學生,但做作業還是喜歡單幹,現在看來要慢慢入鄉隨俗切換到這裏的模式才行。(國內也有助教的說法,但沒有那麽細致的任務和關鍵的作用,老師一般也就在期末考試前來個集中答疑,其實也沒有多少人會多花時間在本科生上麵,有時間還不如多做研究多發論文呢。其後果就是畢業生基礎並不紮實,所學理論又脫離實際,考試分數作用的更多體現在評優保研上麵,研究生畢業以後也因為知識麵和思路狹窄而缺乏發展後勁。)

    之前已經說過這裏的課堂氛圍很好,找不到玩手機或睡覺聊天等等的人,電腦也就是用來查資料和做筆記的。講師提問的頻率很高,學生也很積極回應,最多的一次得有十五六個人同時舉手回答(占全班1/4)。每周的考試、作業和繁重的閱讀量,加起來得有三十多次任務,在最後的100分當中都有體現,教學係統每周都有幾封郵件提醒進度和得分情況,足以保證“臨時抱佛腳”絕無可能,而是每周都在用功,甚至淩晨一兩點的圖書館仍然有數百人在學習。

    

日記五:實驗課結課了



    實驗課要做結課project了,隨機跟兩位安靜的美國人組了隊,題目是“在班上展示課上學到的5個地質學概念,並以至少5種礦物5種岩石作為例子”。這個題目拿到國內,學生十有八九就是拿幾塊石頭簡單說幾句,證明自己熟記了岩石的特征,具備了識別能力。但在美國同學這,事情的發展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這些家夥自己設計了幾個層層遞進的問題,自問自答。然後據此寫出了一個劇本,講述的是在一個周五晚上的酒吧裏發生的故事,以岩石名稱命名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以討論自己怎麽誕生的為起點,說到兩種岩石怎樣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現在的岩石,就比喻為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比如說父親在趕集或登山的時候摔下來成了碎片,在重力作用下一直滾下山崖,後來遇到了媽媽),就像美劇裏展示的那樣。對話中涉及了這10種礦物和岩石,但隻有個別有涉及岩石特征細節的描述,其它的則一筆帶過。等我看到兩人接連寫好的前兩部分,真是叫絕啊,充滿了想象力,敘事又很有趣,關鍵還把科學知識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還這麽自然!這些家夥真可以當個科普作家,或是編劇了(這兩位隊友平時在班上並不算突出)。等到我來續寫故事的第三部分時,感覺有點hold不住了。幸好我去過幾次酒吧,加上文學積澱的助力,勉強把這種想象大膽又幽默的語言風格延續了下來。再花兩小時討論和排練,就等明後天幾十個小組在班上輪番上台演出各自的故事了,人人都是主角。這樣的自然科學課堂,可以預見是生機勃勃、趣味無窮的,因為他們的想象力和多元思維太豐富了。100分?GPA滿分?這些完全是無關緊要的,因為真正的創新教育和人才是不能夠用這些冷冰冰的數字來衡量和束縛住的(事實上正是老師鼓勵的),更不是教條式的死知識。而這就是我所欣賞並尋找著的美國教育的精髓。

    還是那個再普通不過的實驗課題目,身邊的本科生最後展示的效果果然是不出所料的想象力豐富和有趣。岩石與樂隊的類比,一組自主創作的手繪漫畫配上文字解說成的寓言故事,家庭話劇,自製的岩石相親係列電影,有獎問答,酒吧午夜驚魂劇……各有千秋,趣味盎然,我的角色雖然隻有兩三分鍾,但是已經把老師同學逗笑了3次,課內短短的一個半小時就得笑了三四十次。很欣賞美國同學的幽默感,我也被他們影響著。在美的第一次課堂演說以很成功的方式收尾。課下跟同學繼續聊,驚訝發現她到七年級才有了教材(上的私立學校,公立學校還是用了教材的),之前6年都是沒有的,老師就帶著孩子們一起做各種探索性project,且多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了一個個難度漸進的任務,難怪他們這麽懂得合作,又有想象力了,真是積累了十多年的功夫。描述的時候她是眉飛色舞的,看得出小學就是她最難忘最幸福的時光!

    

日記六:期中期末考試



    尼泊爾同學擔任助教的另一門課程剛進行了期中考試,就是把卷子發下去,教授和她都回各自辦公室幹自己的事情,至多在中間會去一趟解釋一些題目的意思(大題的題目都很長,給出背景,然後根據已有知識給出見解,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對判卷子的人也是一種考驗,關鍵是這種考試還很頻繁,研究生經常會幫助改卷子)。沒有人監督,更不需要強調什麽考試紀律,結果就是沒有作弊,沒有借助手機電腦,都專注地在答題。有不會答的題目可以空著,考試時間到了先交上來。明天可以在約定的時間地點繼續答題(多數人會當堂完成,並非所有課程都有額外答題時間)。同學和我討論了在各自國家會是什麽結果之後意識到,在這裏有些道理不言自明:規則與信用(本科生作弊或欺詐就自動停學一年,研究生直接退學;教授信任學生,學生的表現也要跟上)。就像上課不玩手機調成靜音一樣,該幹嘛的時候就幹嘛,心裏都有一把尺子。你讓他們不這麽認真,隻會招來疑惑:why not?

    一天二考,學期結束!早上的考場有驚人的事情發生,考了一會突然衝進來三個年輕學生,一女二男,全身裸體,一邊喊著“Happy final!”,一邊向教室各個角落拋灑糖果,大家紛紛俯身撿糖果,好歡樂的期末考試啊!不到一分鍾之後,一位剛去上洗手間回來、錯過了精彩的男生推門而入,全場60學生齊刷刷看著他,發出哄堂大笑(哎呀,還以為他們會殺個回馬槍呢),不知道後來那男生鬧明白是怎麽回事沒。聽說這是學校的傳統,呀,這些學生真敢脫啊!要換在保守的國度,麵臨的結果可能是警告開除,或者是一脫成名,但貌似身邊的同學已經多見不怪了。下午做的結課報告講海報也蠻輕鬆,係主任買來一箱啤酒,師母做了可口的零食(就是缺少了開學時去他家別墅陽台上看到的無限美景),大家就或坐或站在黑板前,一邊喝酒一邊交流,據說就是采用美國地理學會年會介紹海報的形式,看似很休閑其實真專業。

    考試題也不都是很考察創新力的,還是有1/3考的基礎題,如判斷對錯和術語解釋。但不同於國內的是,考察名詞解釋時是跟國內考研考博反過來的,國內是題目中給出一個名詞,讓學生去解釋,摳細節,答得是否完滿,這裏是給你一兩句話解釋,讓學生寫出那個詞即可。大題的題目一般都比較長,甚至實驗課和考察見聞,都可以成為期末考試題,但落點於分析推理能力(暗含觀察和讀圖解釋能力,其實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科研素質),答出大概意思(鼓勵畫圖)就可以得滿分,不像國內那樣強調記憶要點,如果按國內的標準,同一專業最好的學生估計也就能答到80%的分數。

    

日記七:成績vs獎學金



    說到本科課程考核方式,中美的差別也是極大的。美國學生要想在課程上拿滿分幾乎是不可能的,從我所在的課程看,不僅考察基礎知識、實踐操作,還有書本之外的寬泛知識,有些還是很新的科學發現。而最後得分來自二三十次不同量級和考察目的的任務中,雖然少有難題怪題,但因為涉及麵廣想要都做對,連資深教授都未必能做到。而最後顯示的成績是根據得分劃到ABCDE五個等級,比如說90分到100分的同學成績單上都顯示的是A等,在課程教師的眼光裏都已經達到了課程的最高要求,學生則有很大的空間去自由發揮和合作討論,沒有達到盯著GPA不放,錙銖必較,非要爭個分數高低的地步。成績是完全保密的,也不會有各什麽班級年級排名,教學係統會根據每次作業考試的分數情況隨時加權算出最新得分,非常客觀和實事求是,每周就會有郵件發給學生(見下圖)。錢學森教育思想中“不鼓勵學生拿100分,有個八十分就夠了,把更多時間花在理解和思考上”,他真是受美國觀念影響的人。期末成績可以拿去競爭獎學金嗎?我的了解中是沒有機會的。因為學校的獎學金設計裏就沒有這一環,本科生主要是兩種獎學金,一種是招募或獎勵運動員的(獎勵運動員也是獎勵一支隊伍,不是個人),更普遍的是 Need-Based Scholarship,學校有一套計算標準,考慮了學生的家庭年收入、人口數和生活必要支出,算出應得的獎學金數額,一些人便因此得到了每年6萬多美元的全獎(比如熟知的哈佛女孩劉亦婷拿到全獎並不是因為比其他沒拿到獎的學生優秀,而是因為其家庭有經濟困難),有一半多學生得到數額不等的獎金。這樣的製度設計,可以保證網羅到全球最具培養潛力的年輕人(一位拿到全獎大一的新朋友就跟我談起在思考要擔負的全球責任與個人價值,而在跟她一般大時我卻在思考怎麽打工養活自己,境界真不一樣),還多元化了學生構成,保證了每個人有尊嚴又平等地上學鍛煉自己(eg.非德語專業但選修了德語課程就可以公費派到德國去上課學習,選了貧困與發展課程就去非洲),避免了在課程中引入功利心和競爭,而專注於學習新知、鍛煉思維與合作,還有課業之外的能力。我的理解是,學校信任招來的學生會在這樣的環境發展好自己(沒被培養好的,則學校自認有過失),像國內大學那樣通過各種獎學金來樹立先進典型,就完全是多餘的了。然而,在美國隻有少數私立大學能實施類似的獎學金製度,貫徹著最先進的個性化教育理念。
                                                                                              日記八:校訓所教會學生的

    來美三月整,如果說有什麽值得在此刻特別分享的話,就是(個人和自然的)世界意識的覺醒。從小接受的教育,包括各種大學的培養目標裏,都是強調培養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才。現在來到的學校雖然地處小鎮,校訓是很寬泛的“廣漠大地上(對真理)的呼喚”(哈佛的更簡單到兩個字“真理”,國內大學普遍優先“愛國”),但是卻誌在培養為自己負責的終生學習者和未來世界的領導者(沒限製在美國範圍內),這種意識滲透在課程設計、研究課題當中,讓學生不僅在想,而且在做。即便最後不能人人成為最高層次的世界精英領袖,但做到“為自己負責的終生學習者”也是很不錯的,我以為這種培養目標操作性更強,也更尊重個性。忘掉國籍、出身和起點,也不用考慮太實際的東西比如什麽就業收入(實際上學校也很不注重就業工作,政府更沒有資格考核就業率,但去向都很好),不帶負擔,在這個多元、平等又有活力的環境中提高自己,去實現夢想著的那種可能性(有可能是童年時就開始憧憬的)。

    

日記九:長遠效果



    國內高等教育的問題,其實不止是模式、大學擴招的問題,更多還是理念上的差距(父母、教育工作者、教輔人員、官員),並不會像經濟發展那樣容易趕上發達國家。雖然現在很多改革嚐試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但有探索總比一潭死水和盲目自大好。反觀我的學校就很特立獨行,幾百年來一直把本科生精英化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並限製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在本科生之下,其實以其雄厚財力,加上這麽多優秀的Faculty,按流行的做法多招研究生多發論文很快就能把學校排名提高,但是她偏不這麽幹,這就是其受人尊敬的獨立品格吧。而回報就是本科教育多年穩居全美第一,一半多的畢業生工作後給母校捐款的比例(中國的不知有沒有 1%?),則是其它常青藤學校和MIT、Stanford的1.5倍。這就是辦到了真正讓學生滿意的教育吧。

    

日記十:一些不良現象



    上麵這些都說得這麽好,難道就沒有一點不良的現象嗎?後來發現還是有的。比如加起來看到有兩三個人會用手機回複一些信息(雖然開課時老師說過不能用手機,90%多的人也都做到了),拿電腦去上課的,在上課內容不是很吸引人時,有小部分人會偶爾瀏覽一下網頁,查收郵件。但是這兩種現象都不會持續多久,回複完信息,手機就收起來了,上網的也就是短短兩三分鍾就完成的事,接著繼續做筆記和回答提問。可見其自律能力還是很強的,據說這是從小就開始在課堂上培養成的習慣。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上課睡覺趴桌子或者同桌間聊天的事情還從來沒有見過。

    作弊的事情也還是有的,最近兩年從40多例上升到60多例,但不同於國內有學生明目張膽在監考老師在場的情況下作弊,甚至於作弊有理的蠻橫姿態,這邊的作弊不是發生在考場上的,一旦這麽做了其後果可以嚴重到休學幾個學期。他們的作弊是發生在一些帶回家的考試中,同學間相互討論,結果給出了相同或相似的答案(帶回家的考試是要求獨立完成的)。有趣的是,為什麽還存在帶回家這種考試類型呢,也許是學校用心良苦吧,想進一步錘煉學生的自控能力,一旦有人沒做到,則要從處罰中吸取教訓,即給你一個誘惑,允許你犯錯,不管你或身邊同學有沒有通過考驗,都能從中培養出抵禦誘惑的能力;另一個原因是有些課程的結課形式最好還是要查閱多方資料,無法在隨堂考試中完成的。舉一個哈佛大學最大作弊案為例:

    2012年一門課程的考試協議顯示,“考試完全開放,可參考書、筆記、網絡等等,但仍須遵守閉卷考試規章,尤其是,考生不能與其他同學包括輔導教師、助教、寫作中心等進行討論”,但結果有一半多學生沒有獨立完成甚至作弊。後來哈佛大學宣布,勒令60名參與考試作弊的學生休學,剩下涉嫌作弊的65名學生一半留校察看,另一半得到赦免。哈佛文理學院院長邁克爾·史密斯說,休學的學生將離開學校一段時間,參與至少6個月全職帶薪的非學術類工作進行反省,並規定該工作崗位不許由父母或任何親屬提供。在工作2-4個學期後,學生可向行政董事會申請複學,在董事全票通過後才可以重返校園。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作弊方式的處理上也有很大不同,國內習慣張榜公告以示警戒,這邊則不能公開學生姓名,但要求其休學去做服務社會的工作來反省。

    寫在後麵的話

    美國常青藤學校非常注重本科教育,有的甚至優先於科學研究,有很合理的製度設計和人文關懷,相對中國仍然沿用的傳統式知識灌輸,這是很現代化的教育,也容易吸引和保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學生的學業壓力普遍是很大的,開學伊始(除了沒課的周末)就得一直處在用功狀態當中,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強,其得到的教師或助教的指導也是很多的。但是他們並不因此而成為學習的奴隸,而是追求著綜合素質的全麵提高。學校所有的努力都旨在於培養未來世界所需要的人才,為自己負責的終生學習者。

    2014年12月1日星期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