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滿江湖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巴以衝突:暴力循環的教訓與思考(轉)

(2014-07-23 02:07:54) 下一個

截止17日,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發動的軍事攻勢已過一旬,至少造成22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上千人受傷,死傷者多為平民。16日經埃及調停,以方主 動停火,但控製加沙的哈馬斯拒絕並繼續發射火箭,6小時後以軍恢複攻勢。17日淩晨,應聯合國緊急要求,以方再次單方麵停火,以滿足人道主義需求。這是一 輪血腥的暴力循環,也是巴以間再次上演的老劇本,教訓值得深思。

 

    單論雙方損失完全不成比例,以方隻有一人死亡、4人受傷,巴方卻損失慘重,姑且不說戰爭破壞造成的巨大 經濟損失,僅人員傷亡都為近年罕見。即便如此,巴以喋血也沒有分散輿論對巴西世界杯的狂熱關注,部分巴方同情人士痛心疾首,斥責國際社會和輿論漠視加沙戰 事,缺乏同情心乃至冷血,更有甚者指責以方對各國輿論公關成功使然。

 

    這種聲音客觀描述了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和新聞媒體針對加沙流血的重視程度,因為巴以彼此襲擊不謂不烈, 巴方傷亡不謂不重,但呼籲停火,譴責暴力,敦促和談的聲音不占主流,每日攀升的巴方傷亡儼然一堆冰冷的數字。當然,這種聲音也未對當下輿論冷漠的現象做理 性分析和判斷。應該說,一係列因素導致巴以衝突輿論生態發生變化,如果不認識不承認這種變化,特別是巴方有關組織不順應形勢調整立場和策略,遭遇冷漠的局 麵恐怕難以改觀。

 

    此輪衝突來龍去脈很清晰:6月12日3名以色列定居點青少年在約旦河西岸被綁架,以方指責哈馬斯所為, 敦促巴方釋放3名青年,並在約旦河西岸地區逮捕上百名哈馬斯成員。30日,3名失蹤以色列青少年屍體被發現。7月2日,3名猶太定居者綁架並虐殺一名巴勒 斯坦少年以示報複,引發巴方憤怒。隨後,哈馬斯向以方境內發射火箭彈,以方發動代號為“護刃行動”的大規模報複,哈馬斯大本營所在和火箭發射來源加沙地帶 成為主戰場。

 

    還有一個核心問題更需要厘清,即哈馬斯與以色列的相互立場和態度。哈馬斯至今拒絕承認以色列作為獨立和 主權國家在本地區生存的合法性,也遲遲不肯在其憲章中刪除滅以條款;以方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簽署奧斯陸和平協議21年來,哈馬斯也基本持反對態度,並長期 堅持暴力抵抗和武裝鬥爭兩種傳統方式解決巴以爭端。

 

    依據哈馬斯的邏輯和宣傳,以色列乃全民皆兵之國,又非法占領巴方土地,理論上而言“不存在”無辜平民, 即使定居者也是變相占領者,且以方一直對巴方平民濫用武力,因此,它有理由不加區別地對待以方軍人與平民,包括以自殺爆炸方式襲擊以方平民目標。基於上述 原因,以方曆屆政府視哈馬斯為恐怖組織,美國和歐盟也支持這一立場。

 

    與哈馬斯立場差異巨大的是,構成巴解組織骨幹的法塔赫承認以色列作為主權國家存在,願意恪守和平協議, 並在最終地位談判中解決包括定居點前途在內的所有遺留問題,而且一貫譴責針對平民的暴力和恐怖襲擊。這種分歧導致雙方不和甚至長期反目,致使巴勒斯坦社會 形成巨大分裂和加沙、西岸分治達7年之久。

 

    但是,不接受奧斯陸和平協議的哈馬斯卻樂意利用該協議搭建的權力平台,積極參與過渡自治選舉並一度成為 執政黨,同時又沿用傳統的對以思維和立場,引發以方敵視和封鎖。困於加沙的哈馬斯為避免被邊緣化或打破僵局,不斷使用火箭發動襲擊,進而對以方安全構成實 質性甚至顛覆性威脅。視國家安全和國民生命為最高價值並完成從加沙撤軍的以色列,從2009年起,數次對加沙哈馬斯發動大規模軍事打擊,每次都給巴方造成 嚴重的人員傷亡。

 

    正是這樣的曆史背景變化,導致國際輿論針對巴以衝突的態度發生微妙調整。更深層的因素是,巴以衝突長期 化、日常化已讓外界感官疲勞和神經麻痹;阿拉伯國家各種內部衝突和亂象分散了聚焦點;不斷泛濫的國際恐怖主義和濫殺無辜,激起人們對地區衝突的複雜心態和 情感。哈馬斯發言人近日公開宣稱利用“人體盾牌”阻止以色列轟炸武裝目標十分有效,此舉體現了刻舟求劍式的思維固化,也無助於減少巴方損失和博得國際同 情。

 

    巴以和平既然已成為雙方主流認知和戰略選擇,並且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背書,無論多大困難都應該堅持下去, 即便遭遇挫折也不應重返暴力和衝突模式,因為衝突與戰爭將遵循另一套遊戲規則和邏輯,而巴以軍事實力的巨大懸殊決定了巴方隻能吃大虧,蒙受災難性損失。 (本文見刊於2014年7月19日《北京青年報》本人專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