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滿江湖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虎蒼蠅一起打的由來(轉)

(2014-07-22 01:42:31) 下一個
何俊萍
    2012年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重拳出擊,掀起了新一輪反腐風暴。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指 出:“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要堅決查處領導幹部違紀違法案件,又要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此話一出,“老虎蒼蠅一起打”如同“八項規定”一樣,迅速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主流話語之一。究其原因,不僅因為此語表明了新一屆黨中央反腐倡廉的決心和恒心,也因為這句話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道出了將貪官汙吏一網打盡的民眾心聲。
    在“老虎蒼蠅一起打”中,“老虎”喻指巨貪巨腐的高級官員,他們大權在握,高高在上,唯我獨尊,如“百獸之王”,為所欲為,禍國殃民;“蒼蠅”喻指權力看 似不大但禍害不小的基層違法公務人員,他們像蒼蠅一樣,無縫不鑽,麵目可憎。“老虎”和“蒼蠅”雖然級別有大小,禍害有輕重,但都是利用手中權力違規違紀 甚至違法,攫取私利,成為老百姓的敵人,因此要“老虎蒼蠅一起打”。
    其實,在漢語語匯係統和中國文化傳統中,“老虎”“蒼蠅”早已是“常客”,曆來大多比喻見利忘義、貪婪可惡的反麵典型。僅成語中就積澱和傳承了很多妙語,如“為虎作倀”“放虎歸山”“養虎遺患”“虎視眈眈”“蒼蠅見血”“蠅營狗苟”“沒頭蒼蠅”“如蠅逐臭”等。
    “老虎”體魄強大,凶殘無比,因此要花大力氣練就硬功夫“打老虎”。流傳最廣的是“武鬆打虎”。施耐庵在《水滸傳》第二十三回中細致描寫了武鬆在景陽岡通過“一迎”“一拳”“一腳”將虎打死的精彩故事。武鬆打的是禍害百姓的真老虎,當時也叫“大蟲”。
真老虎要打,假老虎也要打。1946年8月,毛澤東同誌把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形象地比作“紙老虎”,號召各界各方同心協力“打倒帝國主義紙老虎”。
    1948年,國民黨在上海也有“打老虎”的“壯舉”。當時國統區物價飆漲,通貨膨脹,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為此,蔣經國提出“隻打老虎,不拍蒼蠅”的口 號,采取了一係列措施,試圖遏製物價,挽回民聲。蔣經國打的“老虎”也不是真老虎,而是喻指囤積居奇的奸商和官僚資本集團。
    1951年,成立不久的新中國開展了有名的“三反五反運動”,當時民間就叫“三反五反打老虎”,這個“老虎”就是指貪官汙吏。當時規定,凡貪汙1000萬 元以上者即稱為“老虎”,貪汙數額達到1億元者為“大老虎”(筆者注:“1000萬元”與“1億元”均為當時幣製的計量)。劉青山、張子善就是貪汙腐敗的 大老虎典型,被判死刑。
   “老虎”該打,而到處嗡嗡叫的蒼蠅也不能放過。
    1958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除四害講衛生的指示》,號召全國人民共同消除“四害”,這“四害”就是蒼蠅、蚊子、老鼠、麻雀,蒼蠅位居榜首。後來雖然“臭蟲”“蟑螂”先後取代“麻雀”,但“蒼蠅”始終是“第一害”,為重點消滅對象。
    1963年1月9日,毛澤東在《滿江紅》中寫道:“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字麵是寫真蒼蠅,實際是喻指那些猖狂反華、群聚起哄的國家。
    由此觀之,老虎蒼蠅被打的曆史由來已久,但“老虎蒼蠅一起打”首次將“老虎”和“蒼蠅”並提,形象生動,對比性強,因此一下子就進入了主流語言係統之中。
    一開始,“老虎蒼蠅一起打”一語中“老虎”和“蒼蠅”還打上引號和頓號,但很快引號和頓號都顯多餘,“老虎蒼蠅一起打”成為一個有特定意義的熟語。
    老虎必須花大力氣打擊,但蒼蠅隻需要輕輕一拍。因此,還有一語叫“打老虎拍蒼蠅”,例如:
    “山西省‘打老虎拍蒼蠅’提速懲腐”(標題)(《山西日報》2013年11月21日)
    為了表述簡潔,“打老虎拍蒼蠅”還縮減演變為“打虎拍蠅”四字語,例如: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調亮劍,吹響反腐‘打虎拍蠅’集結號角……”(新華網2014年2月28日)
    “打虎拍蠅”結構嚴謹,對仗工整;而“老虎蒼蠅一起打”更加口語化,也更為生動形象。兩者各有千秋,各得其所。也許,將來“老虎蒼蠅一起打”會同“打虎拍 蠅”一道,雙雙演變為成語,收入成語詞典。(本文發表於2014年第7期《咬文嚼字》,本刊郵發代號4/641,歡迎當地郵局訂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