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滿江湖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劇透:《後會無期》在自嘲中逃至無處可逃(轉)

(2014-07-22 01:39:34) 下一個
韓寒編劇和導演的故事片《後會無期》七月十六日晚在國貿影院試映,放映過程中,北京大雨傾盆。前來觀影的人,看樣子大都是文藝青年,穿得花花綠綠。觀片中,他們不停發出笑聲,說太好看了。我沒有笑幾次,而且前十幾分鍾,還有些擔心。但越看越投入。


《後會無期》是韓寒為當代中國青年人寫的一曲生命哀歌。故事很簡單:滿懷抱負回到偏僻小島的年輕人,發現無事可做,家鄉一片荒廢,於是重返大陸,駕車穿越 中國,去找工作,去找愛情。這其實是一部公路電影。主人公這一路上所遇所見,俱十分吊詭,他們沒有找到要找的,卻遭遇了利用妓女行敲詐的集團,又從保持了 十幾年通信的女友那裏聽到了殘酷的家庭真相,還被滿腔熱血的理想主義摩托車騎手騙走了汽車……整個電影飄蕩著一層令人尷尬的虛幻,就像在看一個很假的萬花 筒,卻在陌生和疏離中有一種極強的真實感和刺痛感。我看後十分感動,包括被每一首好聽的插曲打動。觀眾鼓掌良久。韓寒出來講話,感謝大家的支持。

略顯粗糙感的電影鏡頭從頭至尾彌漫著中國小城鎮的失敗氣氛。它讓人想到了垮掉一代精神領袖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而劇中的屌絲主人公們都患上了奇怪的神經 質。他們時刻就要發瘋,無頭蒼蠅一般不停歇地駕駛,要逃出去,要尋找什麽,卻無路可逃,無處可尋,自己反倒丟失了,迷路了,搞得狼狽不堪,灰頭土臉。隨著 中國大陸的壯美風景徐徐展現,他們互相認真地開著冷到骨髓的玩笑,一本正經講著傷害心靈的笑話……觀影中,我無法不想到另一位八零後導演郭敬明拍的電影, 雖然在這時提起可能並不十分恰當——如果說《小時代》是通過追逐年輕人碰觸不到的物質幻境來舒解生活的痛苦和重壓,那麽《後會無期》則是在對艱難時世和失 敗人生的自嘲中企圖讓一代人逃離現實困境。

韓寒的第一部電影展現了出乎意料的想象力,他構築的畫麵令人驚異而心酸:骷髏頭一般的畫有亡妻頭像的摩托頭盔,千年出土文物一樣的台球桌,永遠衝不走招嫖 廣告紙片的馬桶,男人嘴上留著的難看而肮髒的胡子,可疑而不合時宜的穿著打扮,露了一麵就消失了的貌似影片的全知全能敘述者的智殘者,外星人腔調一般沿途 悠揚傳送的廣播電台莫名其妙的情感對話,荒涼無人卻野狗出沒的西部公路,接近於傾圮的鬼屋似的加油站和小旅店,壯麗的銀河與凋敝的鄉村的交相輝映……最奇 特的是那個印度衛星追逐美國旅行者一號飛船的詭異橋段,除了一輛破車外一無所有的年輕人熱血沸騰而饑腸轆轆地站在浩瀚星空下討論著太陽係邊緣的事情。這把 觀眾帶回了時下那個多麽熟悉的當代中國。那段經典的台詞讓人難以釋懷:“……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哪來的世界觀?旅行者一號,一九七七年發射,經曆了三十 六年,終於衝出了太陽係,進入了外太空的星際空間,它這樣孤獨地漂流,隻為了去未知的世界看一眼,有些人,一輩子縮在一個角落裏,連窗外都懶得看,更別說 踏出門……你們的偶像,都是明星;而我的偶像,是一顆衛星!”

然後,當兩位主人公在大漠上扭打在一起時,大地忽然劇烈震動起來,回頭看去,隻見並不是《聊齋誌異》中的妖狐,而是一枚中國航天的運載火箭直射太空,但是 ——這讓人驕傲無比的金屬巨物竟然刹那間煙花一樣淩空爆炸了,這個場麵真切而空虛得讓人心顫。隨後渺小的旅行者走到巨大而焦黑的猶如破碎夢境的殘骸邊。在 空蕩蕩的天地間,他們又夢遊者一般講起了瘋瘋癲癲的話,最後他們要求從路上撿來的小狗選擇他們中的一人去完成餘下的旅程。這時沒有觀眾會去質疑為什麽運載 火箭會掉下來,以及為什麽掉下來後沒有軍人去封鎖現場,而要任由這兩個失魂落魄的男人走來走去。就是這樣的。這部電影從頭到尾是如此的不真實和不自洽,而 又是如此的真實和自洽。它以一種來自底層市民和鄉野村夫般的勇氣直戳那些自命高大上和神聖正義的虛偽、自私、腐敗和圓滑。

在我看來,《後會無期》是當代中國的魔幻現實主義的一個傑作,又兼具科幻現實主義的神韻。它與《小時代》很不一樣,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你不能用常情去看待它,用常理去解讀它,用常規去評判它,因為它述說的是新一代人的心靈糾結,是他們眼中的世界及未來。這樣的電影真是後會無期。它超出了我對當今中國電影的諸多想象。

 

韓寒這一代人是很不同的,他們出生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後,這是中國幾千年來最巨大的一次變革,直接把國家和人民送進了眼花繚亂的現代化和全 球化的曆程。一九七八年後出生的人從此與以往的孩子不同。他們享受著這個時代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好處,同時陷入更深的迷惘,亦承擔著更重的壓力。他們中的一 些人的生活甚至變得非常的艱難,比他們的父輩還難。但他們沒有放棄思索和探求,他們尋找各種渠道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踐行自己的道路。以前,是在互聯網上做 鍵盤手,而這回選擇了更為傳統的電影,為這種藝術賦予了全新的語言。他們敢於打破舊的規則,挑戰權威和既定。誰說電影隻能這樣拍而不能那樣拍?誰說道理隻 能這樣講而不能那樣講?有人說他們不過就是為了市場,但實際上他們比任何一代中國人都更渴望靈魂的救贖。他們還有理想,還有腦洞,但他們的行為是拘束的, 生命是抽搐的。他們每說一句話都很痛,甚至傷人,或許因為在他們那裏,愛是克製。如果任由其釋放,就會毀滅自己。像電影裏的角色一樣,他們心比天高,命比 紙薄。

 

《後會無期》十分傳神地留下了這一代人的一個背影,像薑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或者賈樟柯的《小武》一樣具有某種經典的意義。它是一個群體的宣言,是一個 群體發出的要求社會給予更多關注的呼喊——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是被輕視、忽視、漠視和蔑視的。當我們多少年後再來談論八零後,眼前浮現的大概首先便會 是他們開著白色破車幽靈一樣嚎叫著遊蕩在中國大地、手足無措站在誇父一般的運載火箭殘骸邊不知去向的茫然神情。

 

這部電影的出品方是北京勞雷影業公司,製方人方勵是一位五零後,卻有著八零後乃至九零後的氣質,他說他自測隻有十五歲,每天都為活著而激動不已。他說,人 的短短一生,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點。人生是蠟燭,剛剛燃燒時,和燒到最後一截時,發出的光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每個時候你實際上都擁有最好的時候,沒有生 老病死,沒有年老年少,來不及傷感傷心。方勵是個地質科學家和海洋工程師,卻狂熱地用電影來創造新世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