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曆代統治者都視糧食安全和保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而清代乾隆皇帝,對此更為重視。據清史記載:清朝政府很重視糧倉管理和糧食運轉。乾隆二年,大學士嵇曾筠報告中央說,許多地方官員春天出借糧食後,“年底尚無倉收申送”,“既不敷來歲出糶,倉儲空缺,亦且緩急無資。”糧庫儲備不足,構成了糧食安全隱患。
清朝政府采納了他的建議,規定填補糧庫的糧食,必須在“本年十一月內買足”,否則,追究糧庫官員及其上司的責任,“春間出糶,秋成買補,定限昭然。”
清朝對糧庫的營私舞弊行為,處罰極嚴。乾隆年間,陝甘總督勒爾謹、甘肅布政使王亶望虛報糧倉儲備,為應付朝廷檢查,在倉口深處鋪上木板或攙糠土充糧,然後在上麵鋪上數尺厚的糧食,蒙混過朝廷派遣來的調查人員。
乾隆四十二年,王亶望因收監糧有功、管理糧倉得法而升任浙江巡撫。“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乾隆四十六年,勒爾謹、王亶望一夥捐監冒賑、貪汙糧款上千萬兩銀子的營私舞弊案全部暴露。
涉案者包括總督勒爾謹(正二品)、布政使王亶望和王廷讚(從二品)、蘭州知府蔣全迪(從四品)等100多位官員。案發後,勒爾謹被令自盡,王亶望、蔣全迪立即處斬,王廷讚被判為絞監候,是清朝當時轟動震驚全國的大案。
談古論今,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上,中央提出了明年的六項經濟工作任務,其中最重要首項就是: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堅持數量質量並重,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產源頭治理和產銷全程監管。注重永續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節水農業、循環農業。抓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新華社12月13日電)
近年來,糧食安全問題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此前中共十八大提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高度強調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當前,我國仍然麵臨自然耕地和淡水資源短缺,隨著人口不斷增加,糧食需求逐年增加等諸多問題,如何確保糧食安全的任務尤為艱巨。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糧食既是特殊物資,又是重要戰略物資,無論美麗中國多麽絢麗,糧食都是不可替代的。保障糧食安全是重中之重。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依法采取一係列措施,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出台強農惠農政策,讓種糧農民不吃虧,有利潤,得實惠,穩定糧食價格,促進農民逐年增收的政策。用最嚴格的法律手段保護好耕地和生態環境,保障糧食生產能力、供給能力和安全儲備能力。
管子說:“糧倉充實而知道禮節。”如何確保糧食安全已成為當今最為關注的話題,如何看待當前的糧食安全?又將采取哪些措施?如何建立糧食安全長效機製和“回頭看”監督機製?糧食安全是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基本保障。首先實行地方政府一把手負責製,糧食安全有保障。其次,完善各地各級政府調控機製,穩定糧食市場。再其次,建立健全監督機製,確保糧食生產、流通和儲備安全。
以“乾隆治吏保糧倉”為鑒,西漢賈誼認為,君主有責任督促各級官員組織民眾發展生產,保證國家糧食供給與糧食貯備,做到“雖有凶旱水溢,民無饑饉”(《禮》)。在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對糧食問題掉以輕心,隻有在糧食係統的生產、加工、運輸、儲存環節管好每一粒糧食,依法堅決懲治威脅糧食安全的“蒼蠅”和“老虎”,才能構築糧食安全保障體係,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文/宋丞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