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第一代軍事將領中,先後參與北伐、剿共、抗日、國共內戰者,多如雲漢星鬥。然而真正能征慣戰,教對手折服,戰功永載史冊,名傳中外,垂於青史者,則薛嶽將軍堪稱第一不凡戰將。薛將軍個性耿直,不喜鑽營,如非憑借曆次戰役立下赫赫戰功,何能在派係林立、惡性傾軋的國民黨軍中拔尖而起,鶴立雞群?
薛嶽,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九六年,廣東省樂昌縣九峰鄉人。將軍字伯陵,原名仰嶽,後改單名嶽,以示對嶽飛精忠事跡之崇仰。十七歲投入黃埔陸軍小學第六期;十九歲,加入中華革命黨;二十二歲,考入保定軍校第六期。一九一九年,將軍二十四歲,正式投身軍旅,第一個職務是中華革命軍閩粵軍第一師中尉排長。
夫將者,不可單憑匹夫之勇,更要依仗智謀,知己知彼,方能談笑用兵,決勝千裏。將軍有古風而又不泥於古,故能成就其百戰英雄之「戰神」美名。本文分成四個段落,概述薛嶽參與幾次著名戰役之不朽事功。
一、陳炯明叛變 薛嶽挺身護衛孫中山夫婦
近代史各式書籍汗牛充棟,大凡敘及孫中山先生蒙難事件的段落,製式的國民黨曆史教材,必著重描述蔣介石如何冒險犯難,九死一生,營救孫中山;英勇事跡,點滴積累,故而受孫先生信賴,許為國士。彷佛曆史要人都是循此軌跡,平步青雲。是耶?非耶?譬如一本蔣介石侍衛寫的官方記錄就寫道:「由於領袖蔣公的機智,終於成功登上永豐艦,立即晉謁總理,暢談近日經過及各方情況,患難與共,倍感親切,直至深夜方休。總理曾謂:『蔣君一人來此,不啻增我兩萬援軍』。總理因領袖蔣公之赴難,除增加剿逆助力與信心外,對於蔣公的人格,非凡的勇氣與作為,獲得進一步的認識。
揆諸史實,國民黨建軍史上,若論真正以肉身護衛孫中山的忠心軍人,恐怕還真得首推薛嶽將軍不可,如果不是薛氏智勇雙全,傾力保護孫中山切身安全,一旦稍有閃失,中國近代史極可能改寫。青年軍官薛嶽,不顧自己安危,用自己的生命為孫中山擋子彈,允為第一樁戰功。
一九二一年,二十六歲的薛嶽,任職大元帥府警衛團第一營中校營長。同年五月四日,孫中山以陸海空軍大元帥的名義,下達北伐令,薛嶽也率領著他的警衛營,隨扈孫中山赴廣州韶關。誰曉得就在後防空虛的節骨眼上,陳炯明假借北伐的名義,命令所部熊略父子的部隊進入廣州,緊隨熊略部隊後頭的,還有原本駐紮在西江的陳係葉舉、陳炯光、李雲複、洪兆麟等部隊,全部乘隙湧進廣州城,就在一陣混亂之間,廣州城全城被陳炯明部隊占領。陳炯明向前方的孫中山通電提出要挾,威逼孫先生恢複他的粵軍總司令、廣東省長的職銜。六月一日,孫中山偕同夫人宋慶齡回師廣州,欲好言勸服陳炯明。薛嶽率領警衛營一路護衛,孫先生夫婦下榻粵秀樓。
六月十五日傍晚,薛嶽事前偵悉陳炯明將於當夜兵變謀反,立刻通知孫中山秘書林直勉、參軍林樹巍,火速通報孫中山,請其化裝成出夜診的醫師,乘黃昏時分,通過叛軍哨站,直奔廣州天字碼頭,輾轉登上永豐艦。
當天深夜,陳炯明果然稱兵作亂。陳逆謀反時,率領之叛軍有二、三萬之眾,薛嶽帶領他的警衛部隊八百多人,堅守廣州大總統府,指揮若定,有大將之風。這時,孫夫人宋慶齡尚藏身大總統府左近之粵秀樓,她身邊有二十幾名衛士保護她。叛軍發動數波攻勢,都被薛嶽所部擊退,叛軍見久攻不下,準備以煤油縱火焚燒粵秀樓,薛嶽急請宋慶齡下樓,並由廖仲愷夫人等陪同,在重重衛士護持之下,將孫夫人安然撤離,與孫先生會合永豐艦。
廣州大總統府保衛戰,一共打了三天三夜,戰鬥持續到十八日晚間,薛嶽才率領殘存的兩百多人警衛營士兵,向韶關方向突圍而去。薛嶽這一仗,不僅以寡敵眾,而且還製敵機先,事前巧妙安排孫中山突破重圍,安然脫身,並在千鈞一發危險關頭,冒著槍林彈雨護送宋慶齡脫險,對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運動,無疑是中流砥柱第一功。薛嶽智勇雙全,給孫先生留下極為深刻之印象。
二、五次追擊 紅軍頭疼人物
薛嶽在北伐期間起曆任團長、師長、軍長等職。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蔣介石發動清共,導致寧漢分裂。據薛嶽生前回憶,一九二七年八月,蔣介石下野後,廣東的李濟琛與桂係暗通款曲,獨樹一幟,同年十二月十一日,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率領教導團於廣州**,時任北伐軍教導第一師師長薛嶽,予以敉平,第四軍及粵軍等商議未來動向,薛嶽則主張為達成國民革命,非擁護蔣介石總司令不為功。
北伐完成,何應欽(時任軍政部部長)恣意排擠,利用編遣軍隊的機會,將薛嶽之第四軍縮編為第四師,打勝仗的第四軍,精英官兵竟全部被打散到各個部隊,薛嶽心灰意冷,有意辭鄉歸裏,途經南京,向蔣介石辭行,蔣推諉說:「並非我對你不好,是何敬之不諒解你!」薛嶽意興闌珊,打算赴德國深造,正積極研習德文,為日後習軍事作準備,這時,一個偶然機緣,讓他改變主意,繼續留在軍旅。
蔣介石發動第五次圍剿直前,適逢宋子文將去美國洽購棉花,臨行與蔣介石密晤。宋子文走進南昌行營委員長辦公廳,與蔣介石談完美國購棉事,立將話題轉入剿共事宜,宋子文說:「最好能征召薛伯陵(薛嶽字)來贛剿共」,蔣介石聽了宋的建議,深表認同,蔣說,薛在國民黨軍當中,確是一員虎將,總理在世之日,他英勇護衛總理夫婦脫險,血戰總統府,抵抗陳炯明;參加東征、北伐,戰無不克;清黨之役,粉碎葉挺、賀龍、葉劍英武裝行動,戰功彪炳有目共睹,今次剿共戰爭若有伯陵參加,更能克敵製勝。
可是,想起薛伯陵不久前才來辭行,蔣介石不禁眉頭深鎖,探問宋子文:伯陵近況如何?宋說,薛伯陵這兩三個月在香港九龍,埋頭習讀德文,準備去德國念軍校。蔣介石笑稱,你叫薛伯陵暫緩出國,我內定他出任剿共要職。宋說,那你要趕快通知薛伯陵,免得他動身坐船走了就麻煩了。蔣急答,你趕緊通知他,請他速來南昌剿總找我。
宋子文辭出委座辦公室,當下給薛嶽發了一封加急密電,委座要事待商,請速來贛」薛嶽從九龍帶了一個隨身秘書,就直奔南昌行營見蔣介石。蔣委派薛嶽為第三路軍上將副總指揮,負責協助陳誠剿共。蔣麵允新職,薛嶽春風得意,接著麵晤頂頭上司陳辭修,陳誠投石問路曰:伯陵兄來參加剿共,我陳辭修是如魚得水,我們第五次圍剿有你,是穩操勝券啊!」陳誠想試探薛嶽的政治敏感度,請薛嶽兼任十八軍軍長,薛嶽當下暗忖,十八軍是陳辭修的嫡係部隊,我去哪能指揮得動?所幸這次薛嶽頭腦清醒,連忙謙辭不就,隻接受副總指揮兼任第五軍軍長。(按:陳誠在蔣桂戰爭時,帶過國民黨軍第十一師,中原大戰時,蔣介石升他當第十八軍軍長,十一師和十八軍,是陳誠起家的部隊,也是國民黨軍嫡係部隊,十一和十八,合起來寫,就是土、木二字,當年國民黨軍便以土木係概稱為陳誠係統人馬薛嶽謙讓得宜,賓主盡歡,隨即走馬上任。
薛嶽在一九三六年的作戰日記中曾經寫道(按:後來薛嶽作戰日記編成《剿匪紀實》一書),共產黨占領江西,國民黨軍為了對付共產黨,形成「長塹之圍」。薛嶽回憶,他從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親自參與了曆次的戰役,縱橫決蕩,和共產黨周旋了無數次。共產黨突圍西走,薛嶽尋跡追趕,他形容這一路追趕是「不輿不車」,步行兩萬多裏。
蔣介石說薛嶽的二路軍(第六路軍和第八縱隊)創了中國有史以來軍隊徒步長征的記錄,竟然徒步行軍了兩萬餘裏路。
湖南,似乎是薛嶽打仗無往不利之地,從贛南一路窮追猛打。一九三四年十一月間,薛嶽任北路剿匪軍第六路軍總指揮,副指揮吳奇偉(吳為國民黨軍陸軍中將,廣東梅州大埔縣人,曆任軍長、長江上遊江防司令、戰區副司令長官、湖南省主席等要職一九四九年五月起義投奔中共。)。第六路軍排出來的戰鬥序列是,第七縱隊由吳奇偉兼任副總指揮,轄第五十九師、第九十師、第九十二師、第九十三師,一共四個師。第一支隊轄第四旅、第七十五旅,一共兩個旅,外加稅警團的一個迫擊炮營。
真所謂「紅軍一路跑,薛嶽一路追」。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底,是紅軍最難挨的一個月份,紅軍最刻骨難忘的地方,就在湘桂黔邊區的窮鄉僻壤。紅五師在界首渡口苦戰兩日,傷亡過半,師參謀長,兩名團長,一名團政委,相繼陣亡,另有兩位團長和一位政委受重傷,紅八軍團的一個建製師,從渡河點以東四十四裏地的附近,被薛嶽的部隊連追帶打,哀鴻遍野,最後被全殲在湘江之畔。紅軍主力雖然僥幸搶先西渡湘江,逃過一劫,但是,據非正式統計,光是在湘江地區,被消滅的紅軍高達五萬之眾。薛嶽也因而成為紅軍長征路上最為頭疼的敵將。
關於湘江之捷,薛嶽在他的作戰日記中寫下:匪之偽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等軍團之主力,經我軍在良田、宜章附近擊破後,繼續西竄,其先頭計已到達寧遠藍山之線。
所謂湘江之戰,薛嶽固然痛殲紅軍五萬餘,但是,紅軍的主力部隊已經越過湘江,保留了有生力量。所以,薛嶽才會在口述曆史中痛惜,如果有湘桂軍早一點在湘江西岸的有利地帶,配置打擊部隊,乘紅軍將渡未渡之際,予以迎頭痛擊,紅軍主力將在湘江西岸全部就殲。
千金難買早知道,曆史從無「如果」二字。湘江之戰,是國民黨軍在追擊紅軍長征的過程中,贏得的第一場重大勝利,也是發生的第一場重大失誤,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真是絲毫不爽。
一名國民黨軍空軍飛行員,在完成低空偵察任務後回報,國民黨軍劉建緒(第一路軍追剿司令)的部隊,竟然在陽光下架槍睡大頭覺。被指摘抗拒蔣介石堵截紅軍命令的白崇禧,也指摘劉建緒不努力合作,但是,紅軍的戰史中,則記載,桂軍刻意後撤興安,並且拆毀湘江兩邊的碉堡,讓出廣西的東北角,讓紅軍通過。
湘江之役,薛嶽得一「小勝」,因湘桂地方軍頭消極抵製老蔣命令,道不同不相與為謀,致未能擴大戰果,這猶然是戰術層次的失誤,然而,蔣介石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底犯下的戰略層次錯誤,才是日後國共逐鹿中原失去先機的關鍵。
薛嶽的作戰日記大致寫道,一九三五年秋,中共內部意見不一致,所以分成幾路潰散,一路由毛澤東率領,所部三、四千人,經草地甘肅而入陝北,希望能在那裏與徐向前部隊會合。另外一路由朱德、徐向前領軍,朱德帶了三、四千人。徐向前帶的人馬最多,有七、八萬人。薛嶽說徐向前率領的紅軍,複由草地回竄,重擾巴西,十月中旬,朱徐股匪乘防軍疏懈,突圍南犯。徐向前所部接連攻下丹巴、懋功、寶興、金湯、天蘆、榮經,進而攻打名山、邛崍,又圍雅安、漢源,直趨富林。
據薛嶽作戰日記的說法,徐向前紅軍部隊南攻,匪焰燎原,勢如破竹,導致「西川千裏,鼎沸糜爛,蜀都要區,危如累卵」。
這時,蔣介石犯了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他見四川局勢危急,心急如焚,蔣介石不叫最精銳的薛嶽部隊直搗黃龍,攻擊甫進入陝北的毛澤東中央核心,反而叫薛嶽的王牌軍從陝西回頭去搶救四川(薛嶽作戰日記上寫本路軍奉移師馳剿之命)。薛嶽當時的的北路第六路軍轄下,有兩個縱隊(吳奇偉兼帶的第七縱隊轄五個師,與周渾元帶領的第八縱隊轄四個師),一個迫擊炮營。在蔣介石的瞎指揮下,七縱和八縱,全被從陝西調到四川,兩路縱隊全部朝成都進發。蔣介石這一大失誤,失去了解決陝北中共核心的戎機,也為他失去江山,種下遠因。
薛嶽在公祭剿共死難官兵時,總結剿共戰果,並初估紅軍的傷亡戰損數字,薛嶽在祭奠儀式上聲稱:朱毛自江西突圍西竄,統率殘餘,號稱十萬之眾,經湘贛粵桂黔川康等地區,…。本路軍奉命追剿,轉戰九省,計在追剿期中,土匪傷亡俘逃約七八萬人,竄至川西後,殘部僅萬餘人耳。
薛嶽又說,他為了追擊朱徐兩軍,所率領的第六路軍在四川滎經、天蘆等地,追到紅軍主力,幾次遭遇戰之中,計俘匪約兩千名,繳獲步槍一千六百餘枝,輕重機關槍六十餘挺,匪之團營連旗二十餘麵,馬三十餘匹,匪傷亡約四千人,我軍負傷官長七十餘員,士兵一千四百餘名,陣亡官長四十餘員,士兵六百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