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島
3. 嶗山
7月9日晨,雨。早餐後張樂送我們到嶗山區政府找其民。
嶗山是道教名山,傳說豐富。梅先生給我們講“一維勢井”的時侯,曾引用過蒲鬆齡筆下嶗山道士的穿牆仙術。從前有個人上山修道,軟磨硬泡讓師傅教他穿牆而過的法術。練成幾次就不辭而別,自以為有了這本領就可以為所欲為了。結果夜入鄰家行竊,法術失靈。從物理上講,這是瞬間能量巨變,非凡人可為。
道教名人王重陽、邱處機、張三豐都曾修道嶗山。北七真在嶗山地區開宗立派,興觀布道,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繁榮,使嶗山成為名副其實的“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
30年前在青島讀書時,來過幾次嶗山,隻記得坐在大卡車上,沿著鄉間的土路,彎來拐去、顛簸很久才到。好像去過“北九水”,“龍潭瀑布”。印象最深的,當屬漫山遍野的奇石、怪石。
今天的嶗山,真是名副其實的嶗山區了,它與青島市區完全融為一體。一路走來,沒有到鄉下的感覺,也沒有郊區景象。在大樓的叢林裏轉了約半個小時,就到了嶗山區政府,其民早已打著傘在路邊等侯。
“怎麽的,到辦公室喝茶還是上山?我這兒可有純正的嶗山綠茶呀。”
“上山!”
“張樂去不去?”
“不去,我還得保存體力爬泰山呢。”
“那好,把他們交給我你就放心吧。”
其民一邊說著,一邊給張樂關上車門。
昨天晚餐時老伴第一次見其民,就留下很好的印象。她對我說,你哥們兒身居高位卻說話無官腔,做事無官架,難得。我告訴老伴,你看看他眼前這些人,都是30多年的哥們兒。再說,他也不是那種人。老伴感歎道:同學的時候誰也不是那種人,在官場裏混久了,很多人都變了。
我們冒雨上山了,其民的司機姓苟,是個愛說話且很有“道行”的年輕人。他嫻熟地駕著車,沿著蜿蜒的山路,向嶗山腹地駛去。其民的嘴,一路上也沒閑著,如數家珍似給我們介紹嶗山。我明白了《齊記》中記載的一句話:“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這是一種熱愛家鄉的情感,不僅僅是嘴上說說的詞句,它是溶在血液裏的元素,刻在骨子上的銘文。
雨小了,但雲霧很濃,能見度很低,山路又彎又窄,隻能在拐角處錯車。苟師傅不斷鳴笛示警,提防對麵來車。其民依舊喋喋不休地嘮著“山嗑兒”,如數家珍。
老伴感歎:
“在國內很少看到這麽愛家鄉的人,其民對嶗山的了解不輸給任何一個專業導遊,對嶗山的感情更不是一般人可比。”
往山溝裏看,雲霧打著滾一層層向山上卷,我們的車忽而被她裹住,忽而被她追趕。
“這就是傳說中的嶗山雲海嗎?”
我想起了在新西蘭南島看到的情景:天晴晴的,山淨淨的,隻有山腰裏的雲,像一條巨莽奔騰著,翻滾著。今天霧蒙蒙的,雨停了就算萬幸。再說,雲海清晰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我們的位置正處山腰,身在雲團裏。距離為零,比值無限大,怎能識辨雲海。
“你往前看,往上看。”
順著其民的手勢,努力的把視線拉遠。我有了個驚人的發現,用我們物理的行話說,雲也是“量子化”的。雲朵與雲朵的間隙裏,依稀可辨那張牙舞爪的巨石,若隱若現的懸壺瀑布,以及鬆柏環繞的廟宇金頂。
嶗山位於青島市東部,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主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海拔1132.7米,是我國18000公裏海岸線上的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的美譽。一山鎮海,萬象歸懷。嶗山是岩質硬度最大的花崗岩地質,堅固穩定,拔海而起,極少有地震、滑坡、洪澇等自然災害。故又稱“牢山”,牢固的山。
在嶗頂四周800到900米的海拔高度,有一條環山步道,約6公裏,四個小時行程。要是天好,多數路段能遠眺大海。步道上有根據太極八卦命名的八個山門:“離門、巽門、震門、艮門、坎門、乾門、兌門、坤門”,對應著嶗頂周邊的八個山口。大自然創造的奇跡與古代先哲思想的巧妙結合,賦予了嶗山實在而深遠的文化靈魂。
車駛到五指峰附近步道上的“艮門”。我們到了,雨停了,能見度深了許多。
“你們真是幸運,下了好幾天雨,剛好你們上山就不下了”。
“大山有靈,也與我們有緣,知道我們是帶著仰慕之情,萬裏迢迢從新西蘭趕來的山人。”
我嘴上這樣說,心裏也挺納悶。但願如此,若今天整個行程都不下雨,那我們真是與山有緣的人。苟師傅當即打了一卦,問他結果,他笑而不答。
嶗山美於石,嶗山奇於石,故此寫嶗山必潑墨於石。石如一座峰,峰是一塊石。峰若形似,人們名其曰:“五指峰,八戒崮,太公崮,丹爐峰”;石若形似,便稱其為:“龜石,朱雀石,蛤蟆石,陽具石”等,峰石若神似,人們就賦曆史典故於自然,或編個神話故事於石頭,如:“子牙出山,師徒授法,馬首是瞻,金龜望月”等。
青島人愛嶗山是愛到骨子裏的,嶗山構造了一個超自然的氣場,每一個場中的粒子,都會不由自主地受力於它,獲能量於它。這個場空間的能量儲存,不可用人所知的測量單位計算。所謂“千難萬難不離嶗山”,也許就是這個原因。我們班十幾位青島同學基本上都沒有離開青島,且個個出類拔萃,成為學術界、商界、企事業及政府部門的精英。由此我得出一個結論:“青島人都沾了嶗山的仙氣,獲得了嶗山氣場給予的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的正能量。”
我們是沿逆時針方向走環路的,走到“雙福嶺”時,其民讓我們往對麵山上看,恰好一陣風起,透過雲朵的縫隙,我們看到一上一下兩個碩大的“福”字轉瞬即逝。
“你們真是有福,這是王羲之的手書臨摹,嶗山開啟大霧讓你們見真‘福’。”
我感謝其民在此時此地道此吉言。因為兒子剛找到工作,還沒有上班。
“兒子加油,大山托福!”
我默默地用心膜拜霧中的大“福”。
轉過山腳,我被眼前的一塊巨石驚呆了,世間竟有如此神物。它很像男人的生殖器,上部分是龜頭,中間這條線是動脈血管。其民盡量用委婉的詞句介紹,既傳達意境,又不失文雅。事後,我查了許多資料,都沒有這塊石頭的影像或描寫。很顯然,它被“封殺了”。我為此而不平,在相冊裏寫過對這張照片的評述:
“粗壯的男性生殖器,暴怒的貫天動脈,欲征服天下的驕傲頭顱及為世界帶來愉悅的凹凸滄桑、愜意後仰的偉岸軀體。”
若沒有人民日報社大樓相比,他肯定是天下第一。
走到一處觀景台,開始吃其民為我們準備的中飯:每人一隻蘋果,一根香腸,一條雞腿,一個麵包,一罐青島啤酒。且每樣都單獨裹好,放入四個小包。按他的要求,必須先吃蘋果,再吃其它,還一再解釋為什麽要遵循這種程序。老伴對其民辦事的體貼、仔細、認真,很是佩服且讚賞有加。的確,其民是個很會照顧他人、很有女人緣的人。
一邊吃飯,一邊欣賞瞬息萬變的雲海及雲海中那忽隱忽現的峰巒疊嶂、山林翠穀。
國人有摩崖刻字的習俗,稍有些名氣的石壁都能發現摩崖石刻。一座好端端的石峰,愣是橫七豎八地刻上大大小小的同一個“壽”字;有些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英雄事跡”也摩崖於山上,間或也能發現歪七扭八的“××××”,泛濫下來就有了埃及神像上的“到此一遊”。但也有震撼人心的創世之作,如根據元代趙孟兆頁書帖所做,五千文“太上老子道德經”石刻;根據近代國畫大師範增作品所刻的“邱祖說法圖”等,實實在在的為嶗山的文化內涵,塗上厚重的一筆。
行至仙人橋,近處霧散,遠方群嶺仍雲霧繚繞。深澗幽穀中隻見得怪石嶙峋,沿穀底向山坡上排列,猶如一支龐大艦隊,在雲海中劈波前行。嶗頂巨峰就是這支艦隊的旗艦,整座山的靈魂。我喜歡寫這種宏觀大景,因微觀描寫需要很強的功力,不是我這種靠膽兒大寫字的人,能駕馭得了的。我喜歡遠遠的欣賞自然天成、絢麗多姿的人間仙境;慢慢地體會天然美景中所積澱的厚重的曆史、自然文化、以及由此相融凝結而成的雄偉壯觀與自然淳和。
從仙人橋往下看,有一條窄窄的、又陡又長的、天梯一般筆直的石階路。兒時的記憶忽然被喚起,老伴興奮的告訴我:
“就是這,就是這長長的石階,是電影裏‘嶗山道士’求道的路。我就是從這開始知道嶗山的。”我沒看過這電影,但我能設想出這場景:
一個心地不純的道士,背著一捆柴,三步一歇,五步一歎。真苦哇,快些學得仙術,早點下山。
輕取天下珍寶,享盡人間富貴。嘩,大雨傾盆;哢,一道閃電;轟,一聲雷鳴。
過了五指峰,快轉到我們的起點了,發現八道山門少走了兩道。為不留遺憾,我們毅然決然地走上人煙罕跡的岔路。走這種路的時候,總是苟師傅走在最前麵,其民斷後,他不停地喊著:“小心,腳下有溝!”“當心,樹枝上有刺!”苟師傅邊走邊用登山杖敲打著路邊的石頭,草叢,說是防蛇。老伴不以為然,新西蘭沒蛇,她體會不到遇蛇的恐懼。事後,苟師傅說,真看到了被他驚跑的蛇。
好幾次巨石擋道,不得不回頭擇路。終於在偏僻的樹林裏找到了失蹤的“兩道山門。”
走完全程,意猶未盡。我為嶗山癡迷,我被嶗山感動,我與嶗山續緣,我寄嶗山深情。從走上步道算起到走完全程,不但沒下一滴雨,間或還雲開霧散,讓我們盡賞美景。謝謝青島,謝謝嶗山。像與我有三十多年交情的兄弟其民一樣,嶗山把我整的“有點魔怔了。”
嶗山,再見!我會再來的!
2013.10.2. 於奧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