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尿”之龍脈(三)

(2014-04-29 16:24:44) 下一個
    “溲”之從“大小便”全能,至專司“小便”一衙,非爲罕例。此種詞語轉變,似爲漢語之一法。類如“出恭”。古代掄材舉士、擇賢良方正,以科舉作規、尊孔孟爲範,亦步亦趨、恭恭敬敬。據載以元朝伊始,場內設“出恭入敬”之牌,謹防士子擅離座位。士子入厠須領此牌。因之士子圈內稱入廁為“出恭”。並謂大便爲大恭,小便爲小恭。當時之“恭”可大可小,如元代關漢卿在《四春園》第三折中寫道:“俺這裡茶迎三島客,湯送五湖賓,喝上七八盞,管情去出恭。”喝多了的出恭自是小便。但再往後則專用於大便了,如《西遊記》第二十九回:“沙僧,你且上前來與他鬥著,讓老豬出恭來。”借口喫多了,便不用明言此爲何意。今日更是如此,如張天翼的《兒女們》:“他們還把人家的祖宗牌位扔到茅房裡,拿《論語》、《孟子》撕碎了去出恭。”出恭需用紙,則當是大動作也。

    古語中“溲”字動名兩用。當動詞者如“溲便”。晉代葛洪在《抱樸子•刺驕》中曰“或濯腳於稠眾,或溲便於人前。”此溲爲動作,且當人麵前小解,可見國人自古卽有當衆小便之傳統,那今大陸網民捍衛之“中華民族尊嚴”,確實乃華夏所固有之傳統耶?而《魏書•苻生傳》載:“常從輿上溲便,輦者謂之天雨。”位高則更可隨意,且美名焉。這就非止是傳統,而爲聖恩普降,光榮焉。

    此類中尙有“溲溺”,專名小便,如《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知否,這“溲溺其中”當爲無尙榮耀,若不溲爾,則鬼怕是要敲門了(類於現今之紀委)。溲爾是瞧得起爾,不溲爾是鄙視爾,竪子無識好歹。況爺溲出寳,爾能乎?

   但千古之儒子儒孫似未領情,淸代張晉在《讀“史記”四十首 其二十三 騎昌項》詩中寫道:“怪事咄咄笑千古,騎項問我何如主。而公慢侮自昔然,溲溺往往汙儒冠。” 此類用法沿續至今,如清代薛福成的《庸盦筆記•述異•柁工謀財酷報》:“是夜客到船尾溲溺,柁工推而墮之於江。”而袁枚的《續新齊諧•大通和尚》則更灑脫“我食則食,我溲溺則溲溺,是眠則眠,汝能照樣行乎?”時至今日爺想説而不讓説,忍之,爺想尿,爾還能來堵著,天道尙存?

    若爾眞禁爺溲,爺隻好咒爾溲血。“溲血”典出《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故其三陰摶,溲血如前止。”“後二十餘日,溲血死。”曾記否,溲血而死者爲“人民的好總理”耶,讓爾溲血乃擡舉爾等,知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