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姑娘來自阿富汗

(2014-05-26 19:59:22) 下一個


同事聚餐,選了Five Dock那裏的阿富汗餐館Bamiyan。

Bamiyan是這家餐館的名字,Bita告訴我她認識餐館老板Michael,也是阿富汗人,本名Haseeb。我開玩笑,問她為什麽沒有也起一個英文名。她說喜歡自己這個名字:“it’s unique。”其實Bita在波斯語裏就是unique之意。提到名字,我就說這餐館倒會起名字,用了人人皆知的Bamiyan(巴米揚)這個大名。不過也容易讓人揪心揪肺的。

Bita歎了口氣,說:“Yes, so sad!”

她指家鄉巴米揚大佛(the Bamiyan Buddhas)被炸掉一事。我沉默。誰不心痛?

去年有新同事來上班,老板介紹她叫Bita,從阿富汗來。後來知道Bita過去在阿富汗給澳洲部隊作傳譯,拿了澳洲的特殊保護簽證,移民悉尼。她快樂健談,性格上看不出跟本地姑娘有什麽不一樣。今天聚餐,我特意選了坐在她邊上的座位。聊一聊我所知甚少的阿富汗。

在一家阿富汗風味餐館吃飯,當然要請教阿富汗人了。我聽從Bita推薦,點了Afghan Pallow。Afghan Pallow是什麽?最簡單說明就是打個比方,大家都知道福建炒飯,就是煮好的米飯裏,加入葷素菜和拌料,一起炒。當然Afghan Pallow加的料和用的米不同。Bita推薦了一個視頻,有興趣的童鞋可以點擊這裏觀看:Making Afghan Pallow

Bita來澳洲前,跟爸媽住在阿富汗首都Kabul。那裏距離Bamiyan大約180公裏路程。2001年,塔利班政府宣布要炸掉巴米揚大佛。消息傳出,全世界震驚。這可不僅是阿富汗的、更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其含義等同於某瘋狂政府宣布要炸掉金字塔或者長城。令人無比遺憾的是,塔利班最終還是下了手。。。。。。這張照片左側是爆炸前,右側爆炸後
bamiyan
(圖片來自網絡)

我點的Afghan Pallow端上來了。一碟炒飯,一盤chicken korma(雞肉、咖喱、椰汁、奶油或乳酪,加上碎果仁或植物小種子之類)。這是讓食客自己按喜好來添加korma,調和成合自己口味的pallow。
afghanpallow
(圖片來自網絡)

一邊吃,一邊跟Bita聊起大佛被炸毀i這件事。

她說:“塔利班毀掉和要毀掉的遠不止大佛。。。。。。”

Bita的父親在國家檔案館工作。塔利班上台後,下令要銷毀館內所有電影紀錄片膠片,一寸膠片也不能留下。檔案館所有工作人員舍命保護這些珍貴曆史資料。塔利班每天派宗教警察來焚毀膠片,Bita的父親和同事就交出膠片副本應付。望著場地上一堆堆大火,大家心急如焚。原始膠片有2千多卷,藏那裏去呢?總算最終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把存放這些膠片的屋子整個偽裝起來,把門封了,把窗封了,外麵加了一道牆。弄完之後,塔利班警察天天經過,也未能察覺這裏的乾坤。

塔利班派人訓話,警告說如果有誰藏起哪怕一寸膠片,發現了殺無赦。塔利班殘忍凶惡,大家知道一旦敗露,絕無僥幸。但舍命護寶這幫人裏沒有一個軟骨頭。

我見Bita拿起Victoria Bitter,又喝了一大口,就問:“VB很好喝嗎?”本來想問她一個女孩,怎麽這麽喜歡喝啤酒。話未出口,覺得不妥,有探人隱私之嫌。

“太好喝了!”她答,“你知道我為什麽這麽喜歡喝VB嗎?”

“因為我小時候從來沒有喝過任何酒。阿富汗禁酒。”她沒等我回答就接著說,“第一次喝酒就是VB。”原來Bita去給澳洲部隊當翻譯時,那裏的官兵都喝澳洲產啤酒。一個澳洲女兵叫Jessica的,邀請Bita嚐一嚐澳洲啤酒。Bita說從喝第一口VB開始,她就愛上了啤酒。來了澳洲就更放開喝了,說要把以前沒喝的數給補上。

一邊吃喝,我就聊起上星期六,小愛和我去NSW藝術館參觀的《阿富汗——秘藏的珍寶》(Afghanistan – Hidden Treasures)展覽。Bita說她也去看過了:

“那可是以前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一批頂級珍寶。”

Bita說,她也是後來才從老爸那裏知道這批珍寶的故事。1979年蘇聯入侵和1997年塔利班上台,阿富汗國內的文物遭受浩劫。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更是一次次被搶劫和破壞。Bita的老爸和同事都以為這批珍寶早已被盜或者丟失了。一直到2001年秋天,塔利班被趕下台。又過了兩年,第一次民主選舉執政的阿富汗總統才宣布,這批國寶還在!原來事情是這樣的,國家博物館的一批工作人員跟中央銀行合作,就像檔案館的弟兄們一樣,冒死瞞著塔利班,把這批文物秘藏在了一個不引人注目的保險箱內。。。。。。

DSCF4839

那天小愛和我仔仔細細地端詳了這些阿富汗國寶。這些文物來自幾個阿富汗古城,它們是Tillya Tepe,Ai Khanum, Tepe Fullol和Begram。從地圖上看,這幾個城市都是當時沿著絲綢之路(那條深紫色線路)建立的定居點。
DSCF4843

這些文物當中,有一部分被稱為“the Bactrian gold”(巴克特裏亞之金)的珍寶最吸引我注意。

這是酋長的佩刀和刀鞘
DSCF4860

1978年,考古學家Viktor Sarianidi在Tillya Tepe一個墓葬區,挖掘出2萬多件金器。這些金器是一個古代部落首領和他的女眷(年齡20-40歲)的陪葬品,埋葬時間約公元前1世紀左右。於是這批金器被Sarianidi命名為“the Bactrian gold”。需要說明的是,雖然Tillya Tepe這個地方曾經屬於希臘人建立的Greco-Bactrian Kingdom(巴克特裏亞王國,中國曆史書稱其為“大夏”),但Bactria王國早在公元前125年就被北方遊牧民族塞人和大月氏不斷入侵而滅亡了。所以這裏的“Bactria”應該隻是指稱這個特定區域。

酋長金腰帶一部分
belt

記得張騫赴西域,到達他所稱的“大夏”時,正是公元前127年,大夏覆亡前兩年。那時他看到的大夏雖然還是那個Bactria王國,但它末日將近,已經奄奄一息了。

這是2號墓女眷的項圈
DSCF4857

Bactria王國覆滅後,整個阿富汗北部地區群龍無首,各部落割地而居。Sarianidi挖掘到的墓葬,應該屬於這些部落首領之一。從陪葬品的精致和豐富,可見當時這個地區的富裕程度,並沒有隨著Bactria王國的衰落而衰落。這要拜那條貫穿Bactria地區的絲綢之路所賜。

這是2號墓女眷的發飾掛件
DSCF4864

如果仔細看上麵這些珍寶,可以發現大部分都有類似“淚滴”一樣的嵌入裝飾。這種寶石做成的淚滴式樣是古代北部阿富汗工匠技藝的典型產物。
DSCF4864b

除了以淚滴風格裝飾之外,還有一樣也是阿富汗人特別喜歡做的,就是選用兩種珍貴寶石,分別是青金石(lapis lazuli)和綠鬆石(turquoise)。下麵這兩顆靴扣上的那些淚滴,深青色是青金石,綠色是綠鬆石。
DSCF4859

阿富汗的青金石出產於巴達赫尚省的含青金石區(the Badakhshan lapis mine),其中以薩雷散格礦床(the Sar-i Sang mines)最為著名。那裏挖掘青金石的曆史已逾6,000年。青金石也被稱為阿富汗的“國石”。

“看,這是青金石,”Bita舉起她的手臂。我看到她的手腕上,果然也是一個手鐲。上麵鑲嵌著淚滴似的青金石。

“我媽給我的,”她說。神色有點黯然。

她的心情我能理解。孤身一人,離開祖國,離開故鄉,離開父母,遠走他鄉。。。。。。可是阿富汗現狀混亂,前景莫測。又有誰知道,那裏接下來會發生什麽?塔利班勢力還在,對曾經與美軍及其盟軍合作的阿富汗人不依不饒。這也是Bita獲得難民保護的原因。我在藝術館參觀的那一批珍寶,也因為種種原因,自從2006年以來,一直在一些西方國家巡回展覽,現在到了澳洲。。。。。。我想沒有人能告訴Bita,她的故鄉何時變得和平和安全,她何時能夠回去探望她的朝思暮想的故鄉和爹娘。

我也要了一瓶VB。對Bita說:“來。喝一口!”

她舉起手,滿是淚滴的手鐲一下子退入她的長袖袖口,不見了。她笑著說:“Cheer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數字證 回複 悄悄話 阿富汗以前還是還是挺開放的。那時候印度人去英國留學靠英文,考場就在喀布爾。他倒台後,每況愈下。
leonardo2025 回複 悄悄話 她回去就是阿奸!不回去遇到恐襲又會被懷疑是穆斯林激進份子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