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浴室裏的自娛自樂

(2014-05-18 19:02:40) 下一個
浴室裏的自娛自樂


剛才經過浴室,聽見裏麵洗澡的嘩嘩水聲中,夾雜著忽高忽低的音樂聲。

“老婆,這丫頭邊洗澡,還邊聽音樂呢,”我跟小愛說。

“正好,你幫我一起來折疊床單,”小愛說,“她能自娛自樂就好。我更放心,你說是不?”

我點頭。是的。懂得善待自己,尤其是善待內在的那個自己,重要。

不由想到國內的教育。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其中有一條,就是要懂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每一個人都不能先己後人,不能隻顧著自己享樂,要先顧著集體和國家。必須懂得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

且不說國內現在大家是不是按照這個原則去做人,可是一旦論起是非,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大家不由自主,多多少少會用這種標準去評判和論斷的。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看國內現狀,我想應該不難承認這種現實與理論割裂的情況確實存在。

在這樣扭曲和割裂精神狀態之下,無論在國內生活的、還是在國外生活的中國人,無法放下一種隱約的愧疚感——因為隻顧自己、罔顧國家民族的個人主義帶來的愧疚感。也就是說,如果善待自己、經營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時時刻刻地去關心國家大事、為民族大業出謀劃策,就意味著自己的墮落、自私和某種程度的背叛。這個精神包袱對中國人尤其沉重,它常常會打擾自己的心態平衡,常常會讓自己處於自責、困惑和不自信情緒之中。

而我說的善待自己,就包括如何從這種潛藏內心的思想誤區中走出來,以及如何為自己卸除精神負擔。

說一說西方哲學中對類似問題的有益思考。

笛卡爾代表的近代哲學對人類理性抱以極大信心,認為人類理性有能力為自己構畫一份完整周密而且充分可行的理想藍圖,也就是說,人有足夠的認知能力、計劃能力和控製能力,來對社會發展做出合理的安排和規劃。

而當代西方哲學和社會學卻早已達成一個與其截然相反的共識,這個共識認為個人的理性能力對於一個廣大的社會來說,是無足輕重的。

翻開哈耶克的《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他寫道:人們賴以取得成功的很多製度,都是在既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指揮的情況下自然形成、自然運轉的;並且,相隔五湖四海的人們通過自發協作而創造的東西,常常是我們的頭腦永遠也無法充分理解的。

也許我們受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影響太深而不自知吧,其實人類社會並不是靠契約建立的,而是在渾渾噩噩中慢慢磨合出來的。人類現有的社會秩序可以說千頭萬緒,它並不是人類的設計或意圖造成的結果,而是一個自發的產物:它是從無意之間遵守某些傳統的、主要是道德方麵的做法中產生的,其中許多做法人們並不喜歡,他們通常不理解它的含義,也不能證明它的正確,但是透過恰好遵循了這些做法的群體中的一個進化選擇過程——人口和財富的相對增加——它們相當迅速地傳播開來。這些群體不知不覺地、遲疑不決地、甚至是痛苦地采用了這些做法,使他們共同擴大了他們利用一切有價值的信息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大地上勞有所獲,繁衍生息,人丁興旺,物產豐富(《致命的自負》——哈耶克)。

其實不光是西方思想有這樣的思考,中國古代的老子也有。哈耶克所說的人類社會秩序擴展,類似於老子的“道”之運作。老子早就說過,道可道,非常道。非要去道,認為自己的理性和智識足夠可以去道,一直是許多慘痛曆史教訓背後的教訓。

對這個問題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也可以幫助自己建立一個明智的人生觀念。善待自己的前提,就是首先認清自己作為個人的能力和局限,其次就是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好自己,完善自己,就是自己力所能力的事。而善待自己,才能做好自己,自我完善。

丫蛋洗完澡了,哼著歌從浴室出來。

感受到她神采飛揚、心情輕鬆的心態,當爸爸的當然替她高興。也希望在澳洲接受教育的她長大以後一直能夠、至少大體上能夠保持一種樂觀、輕鬆的心態去生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