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裏城外

現在沒什麽好介紹的.
正文

Kodak Moment

(2012-01-24 07:02:48) 下一個

 這兩天,柯達宣布破產的傳聞不斷。上周,我特意打電話給北京辦事處的老同事Bobby,向他致以“鱷魚”般的問候。他說:“破產保護已經嚷嚷很久了,應該不會對中國有很大影響。”

 今早,看到官方新聞裏終於承認“柯達在美國正式申請破產保護”,仿佛相聲裏麵扔靴子的笑話,一塊石頭總算落地了。但是,我這個曾經的柯達職員,不可能笑得出來,雖然我“憤憤”地離開柯達中國已經13年了。

 怎麽說呢,一時間仿佛所有的情緒都堵塞在了咽喉,不知從何說起。。。

 1994年,我曆經3個月,通過筆試麵試再麵試,終於PK掉了一群群精英,幸運地混進了這個500強的國際大企業。記得當年,國人還不太知道什麽是“Fortune 500”;不像現在,連混在中國的一個洋人都搞出了山寨的“胡潤排名”。也就是那年的Fortune500,柯達的年營業額排在世界第九位,利潤排在全球100位左右

 還記得當年麵試我的一個部門經理,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居然是:“柯達是一個日本公司嗎?”嗬嗬,顯然我前麵的某位應聘者的言語“惹惱”過這位經理,嗬嗬。。

 和我一同來到柯達的還有當年剛剛被董事會從“摩托羅拉”挖到柯達的President喬治菲舍先生。那個年代,大家還不興把大老板叫做“CEO”,而是叫“GM”之類的東西。記得,菲舍先生第一次到中國訪問,特意來位於國貿的北京辦事處走訪。我哪裏知道他的位置那麽高啊,隻知道但凡來個說粵語,說閩南話,以及說英語的人就比我們北京辦事處的首席代表官兒大。我當年負責幫他們一行人在辦公室內拍工作照。菲舍離開前,我把相機隨手遞給了一個香港同事,讓他幫我與菲舍合影。嗬嗬,後來才知道,那個香港人是我們亞太區的大佬,嗬嗬。而我的無知無畏,沒有讓我過早地斷送自己的職場命運,算是僥幸。嗬嗬。。。

 其實董事會把菲舍挖來,是考慮到他在摩托羅拉的表現。因為他帶領摩托羅拉團隊大力開發中國市場取得成功;同時,他在貝爾實驗室博士研究經曆,使他具備電子通訊專業的背景。所以,我回想,那個時候,柯達其實已經意識到市場和產品的發展趨勢了:居安思危!這一點,柯達當年的董事會非常明智!

 1994年,我第一次接觸到了數碼相機。那是一台基於尼康F90單反機身,柯達提供電子後背的笨重的家夥。根據協議,柯達整合尼康和佳能的單反機身,使用自己獨立生產開發的CCD,與電池+SCSI口以及把小型處理器結合起來,做成一個“數字後背”鑲嵌在尼康F90或者佳能1N上麵。這些數碼產品,柯達可以銷售,尼康佳能不可以!牛吧?!當時的我,太喜歡這個東西了。所以,在經曆一係列內部競爭之後,我從印刷部調到了專業攝影部的數碼影像組。在那期間,我組織了不計其數全國性的推介會;把全方位數碼產品搬上電視台作為科普教育節目內容;把數碼相機借給新華社,由他們把亞特蘭大奧運會首金的照片,把香港和澳門回歸的照片,第一時間傳給國內。我跑遍各大報社,新聞圖片單位,各地的攝影家協會,組織攝影師們學習討論新科技的優劣。。。。2006,當我從新回到攝影器材行業的時候,我發現當年在座位上聽我講課的很多朋友,已經是數碼攝影界的大腕了,嗬嗬。。。不好意思,我順便抬高自己一下,滿足一下我小小的虛榮!

 我曾給我的上司宛世傑博士提出過許多後來被“富士、佳能”使用的市場建議。但是。。。所以,我真的感歎啊,柯達這個大象的神經傳導速度之慢,慢得以至於今天隻能悄然離去。。。。。

 

柯達在1994-2000的戰略方向沒有錯誤。它之所以找George Fisher來管理一個傳統膠片類企業,其實就是未雨綢繆,擔心今天局麵的出現。可是,一個好的認識與好的方向一定能產生理想的結果嗎?中間的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致命的後果。如果,讓我描述這期間的種種,我可以寫成數以萬字的MBA論文,也可以寫成一冊職場言情小說。我的文字必將會涉及中西方文化的爭鬥,美國廠商與日本廠商的爭鬥,港台同事之間的爭鬥,傳統膠片產品與數碼產品的爭鬥。所有這一切,就是一部自由競爭下“適者生存”的血淚史。

 

記得15年前,一個中國圖片社的老師傅問過我:“數碼會取代膠片嗎?”。我知道他當時有“叫板”的潛在含義,畢竟他是靠暗房技術求職一生的老師傅啊。所以,我很中肯地回答他:“我覺得不會是取代,而是並存。因為,CCD電子元器件的精度永遠比不上鹵化銀分子級別的精度。對於那些苛求專業品質的影像工作者,放大鏡下的完美表現,數碼產品永遠無法滿足他們挑剔的視覺。然而,數碼產品的易操作性,會更切合大眾的口味,所以,我堅持並存的觀點!”老師傅點點頭,他知道他奮鬥一生的膠片是“陽春白雪”,而數碼照相不過是“下裏巴人”。

 可是,我倆都沒有想到的事實是:專業攝影師的眼睛是有寬容度的,當“快速方便獲取最終影像”這個屬性超越“畫質”這個屬性的時候,攝影師的衡量標準改變了,他們對“影像”的價值觀變了。這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悲哀呢?是藝術向市場低頭嗎,是饕餮盛宴向快餐文化低頭嗎?我不知道。。。

 曾幾何時,我的一個老朋友在大學畢業試驗裏,選擇了製作“T顆粒”。我那麽羨慕他們的專業,因為在他們麵前,在柯達這個傳統影像巨頭麵前,我是個門外漢(我是學計算機出身的)。“T顆粒”可是柯達引以為豪的專利之一,我不做贅述了。我曾經那麽仰視那些一個個從羅切斯特R&D走出來的專利持有者,他們就是NBA名人堂裏的喬丹、拉裏伯德等等。但是,大江東逝啊,我真的很悲傷,今天的柯達已經依靠出賣專利,與別的廠家打專利官司維持生計了。哎,這此第怎一個“哎”字了得。。。。。

 當我再次找出庾澄慶為柯達錄唱的那首廣告歌,看著廣告中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當我們再次想起幾乎成為英文成語的slogan, Kodak momnet”,當這一切都已經成為傷感的曆史。。。巨星隕落,它曾經在浩瀚的夜空中劃過璀璨的光芒。。。

今早,在網上看到一篇論文是這樣感歎柯達的曆史的,我截取一句,因為它客觀而且中肯:柯達用自己潛心鑽研的技術為人們烹製出一場科技盛宴,最終卻發現餐桌上沒有自己的位置。(http://cnr.cn/gundong/201201/t20120120_509081397.shtml

1994年到1999年,我把我的青春獻給了鼎盛時期的柯達。在此之際,以此文悼念柯達以及隨之逝去的俺的青春歲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