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的選舉(一)
如果說維穩是威權國家最大的事情,那麽選舉就是民主國家最大的事情了。
11月8日是美國兩年一次的中期選舉日,按照美國憲法,需要改選三分之一的參議員和全部的眾議員。其實,這一天還會同時舉行很多地方選舉,比如有36個州今年要進行州長選舉,包括加州和紐約州,另外還有數百個城市要進行市長的換屆選舉,比如洛杉磯。我們居住的小城也要進行市長和兩位市議員的選舉。我們就近距離觀察一下小城的選舉吧,通過解剖麻雀,了解一下民主機製在美國基層是如何運作的J。
筆者居住的小城位於加州北部東灣地區(East Bay Area),舊金山以東55公裏,矽穀以北60公裏,到世界著名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學,分別隻需要35分鍾和45分鍾車程。小城占地麵積18.56平方英裏(約47.5平方公裏),比上海靜安區大一點,差不多是北京市朝陽區的十分之一,人口約8.7萬人口,分成四個選區(如下圖1-1所示)。每個選區選一名Council Member(市議員),任期四年,每兩年改選一半,另外全市選民共同選出一位市長,任期兩年。今年需要換屆的是2區和4區的議員,還有任期隻有兩年的市長。
(圖1-1:選區劃分)
按人口構成來說,根據2020年的普查數據,亞裔已經占到 約48%(目測主要是印度裔和華裔),白人約占 41%(包括拉丁裔),非洲裔約占3%,混合族裔約占8%。其中:
選區 |
人口數 |
非拉丁裔白人 |
亞裔 |
拉丁裔 |
非裔 |
1區 |
20,659人 |
42.8% |
40.7% |
10.5% |
2.9% |
2區 |
22,380人 |
43.1% |
40.6% |
10.6% |
2.1% |
3區 |
21,845人 |
15.1% |
71.7% |
6.1% |
4.8% |
4區 |
21,521人 |
25.8% |
63.3% |
6.1% |
2.4% |
按選民人數計算,情況略有不同:
選區 |
人口數 |
非拉丁裔白人 |
亞裔 |
拉丁裔 |
非裔 |
1區 |
11,178人 |
60.7% |
23.3% |
9.5% |
3.6% |
2區 |
13,054人 |
62.8% |
23.8% |
9.2% |
3.7% |
3區 |
9,525人 |
26.1% |
60.1% |
5.7% |
4.0% |
4區 |
11,450人 |
41.0% |
50.3% |
4.6% |
1.3% |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亞裔在各個區的總人口中占比都不低(最少40%),從選民結構來說,1區2區基本相對是傳統的白人占優勢,3區4區顯然是亞裔占優勢,但亞裔在選民中的比例明顯低於在總人口的比例,非拉丁裔白人的選民比例則明顯高於其在總人口中的比例,4個區皆如此,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說明小城裏的非拉丁裔白人主要是成年的美國公民,而亞裔人口中有相當數量的青少年和綠卡持有人,不具備選民資格。
現有4個議員中,白人和亞裔(印度裔)各占2名,而現任市長是個白人老爺爺,可以說基本反映了人口構成的現狀,但也明顯體現非拉丁裔白人的傳統政治優勢,不過現任4區議員的Sabina(印度裔)勢頭很旺,主動放棄競選市議員連任,而直接挑戰市長職位,明確提出市長人選應該反映人口結構的變化,那就是亞裔人口不斷增長,矽穀的地區的科技精英越來越多的來到了小城。究竟能不能如願,要看11月8日的選舉結果。
順帶說一句,很多中國人不服氣印度移民在美國政界和商界的崛起,特別是在矽穀地區,很多中國人與印度人同為“碼農”,自視甚高,看不起“印度阿三”,但實際上 ,印度移民與中國移民相比,有天然優勢,一個是語言,英文算上半個母語,雖然發音不那麽標準,但是很流暢、自然,與美國人交流無障礙;二是文化熏陶,印度有多種宗教、種族、種姓共存,習慣了開放包容,善於表達、敢於交流,不怕犯錯、不怕丟麵子,自然有更多的可能爭取更多機會;三是經曆過民主體製,了解民主社會的運作方式,不怕辯論,習慣尋找共識和妥協,善於解決矛盾,而不是沉迷於零和思維、鬥爭哲學,非要鬥個你死我活。這些特點和中國人獨善其身、封閉孤傲、顧及麵子、不善溝通、不願妥協的性格相比,顯然更適合美國的職場環境,再加上語言上的障礙,也難怪那麽多印度裔擔任了美國大公司的高管,而中國人隻能暗自眼紅。
言歸正傳,我們還是接著說小城的選舉。4個區選出的市議員加全市普選產生的市長五個人就構成了小城的最高領導層,可以說既是立法機構,也是行政機構,既要負責適用於小城的立法和政策製定,也要負責實施適用於城市的各項法規、製度、政策、項目等。當然他們不是什麽事情都需要親力親為,他們五個人是決策機構,相當於公司的董事會,他們會聘請城市經理和律師,並組建、指派不同的理事會、委員會、項目組等去實施各方麵的工作。下麵這張就是小城的組織機構示意圖:
(圖1-2:組織機構圖)
必須要說明一下,這五個人都是不拿工資的,隻是每個月有幾百美元的交通、通訊補助,相當於是誌願者,純粹盡義務,但要承擔很大的責任和壓力,工作量也不小,需要犧牲很多的個人時間。這一點於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可能也是中國讀者難以理解的。那他們的工作量有多大呢?在政府公布的參選指南裏,是這麽說的:
上述工作加起來,一周至少4-50個小時的工作量,基本是一份繁重的全職工作了。除了要承擔責任、付出時間、精力之外,還有許多隱形的犧牲,比如個人和家庭隱私會受到影響、財務情況要公開申報,等等。那麽為什麽還要來做這份工作呢?這些市議員和市長都是些什麽人呢?有興趣的讀者,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