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閑雲醫話

\"掃來竹葉烹茶葉,挖得鬆根煮菜根\"
正文

過食豬肉使千百萬人雄風不振

(2014-04-07 16:29:14) 下一個
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男性陽萎(ED)總患病率已達26.1%40歲以上的人群患病率為40.2%
 
這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教授王曉峰20107月在第五屆中國男科論壇所做的<<勃起功能障礙診治進展>>報告中提供的數據。
 
對於病因,現代醫學常歸納為三類,即心理因素、器質性因素、混合性因素。
 
誘因則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吸煙、肥胖、精神受到刺激、生活節律過於緊張等等。
 
以上都對。
 
可是卻沒有一個人注意到了豬肉的危害,過食豬肉是造成陽萎的罪魁禍首之一。
 
中國最著名的藥物學,明代的<<本草綱目>>引典對豬肉的論述,基本上是負麵的,認為豬肉有害無益。
 
豬在五行中屬水蓄,在八卦中屬坎卦,坎亦為水,水屬陰。
 
從屬性上看,豬肉為滋陰潤燥的食物,凡陰虛燥熱者可用,而陽虛、氣虛、痰濕者則不宜多食。
 
我國人民的傳統食譜以糧食為主,普遍多痰濕而少陽氣。因此豬肉不宜多數國人。宜少不宜多。
 
豬肉少益而有害,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久食豬肉使人陽事不振、體魄不健。
 
唐代大醫家孫思邈說: “豬肉久食,令人少子精。既然使人少腎精,當然也少子嗣。
 
精是人體生命物質,來源於先天,儲藏於腎,依賴後天水穀精微以滋養。提供性生活、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物質基礎。
 
腎精不足則骨弱體衰,精神萎靡,房事無能。
 
<<本草別錄>>說豬肉弱筋骨,筋骨為肝腎所主宰,陰莖為宗筋所聚之處。
 
 “弱筋骨,不僅使人形體衰弱,身高不足,而且陽萎不用。此其豬肉之一害也。
 
 2、久食豬肉使人虛胖而肌肉無力。
 
這一點是古醫家之共識。<<本草別錄>>說,豬肉會"閉血脈,虛人肌"。即是說,使人血液循環不暢,肌肉鬆馳。
 
孫思邈認識得更清楚,他說:久食豬肉"令人遍體筋肉碎痛乏氣"。
 
這種慢性的全身性散痛無力,有時是找不到病因的,常常是治療無效。原來是久吃豬肉造成的。
 
為什麽豬肉使人肥胖無力而體痛呢?晉代醫家陶弘景認為其機理是"虛肌所致也",即是說,使人肌肉鬆弛,充滿脂膏,氣血不能流通所造成的。此其豬肉之二害也。
 
3、豬肉生濕熱。
 
熱是國人的最大健康殺手,使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神疲乏力、腹脹、頭悶。腦力體力均下降。(請讀後續有關濕邪章節)
 
且濕熱常為心腦血管疾病的潛在因素、肝病的潛在因素、糖尿病的潛在因素、癌症的潛在因素、老年癡呆症的潛在因素等等。
 
熱又可生痰,致心火和肺胃之氣均不能下降。這就是金元時代,四大醫家之一朱丹溪說的:豬肉"入胃便作濕熱,熱生痰,痰升則氣不降,而諸證作也。此其豬肉之三害也。
 
4、豬肉有小毒。
 
明代偉大的藥學家李時珍說:北豬味薄,煮之汁清,南豬味厚,煮之汁濃,毒尤甚
 
毒之輕重,與飼養的地域與品種有關。豬肉的毒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指對人體的危害,如上麵三條所指,令人少精弱筋骨閉血脈,虛人肌、生濕熱等。
 
二是指動風發疾。孫思邈說:"豬肉發宿病"。發宿病是指使舊病複發。
 
<<療本草>>指出具體的發病為,傷寒、瘧疾、下利、痰、痔漏等。並更進一歩稱豬肉為殺藥,說:久食殺藥,動風發疾。此其豬肉之四害也。
 
已有不少的病人告訴我,他們停食豬肉後,體痛關節痛都不藥而愈。
 
今天還有一位美藉越南裔病人告訴我,她二十年前有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每周看一次醫生,全身關節痛,西醫還說,她今後隻能坐輪椅。
 
她停止吃豬肉,還練太極拳,二十年來一直正常,她現在是素食者,她說一吃豬肉又會犯病。
 
見古人說久食豬肉令人身痛,會發病,對某些人來說是應驗的。
 
綜上所述豬肉對陽虛,氣虛,濕熱者,害多於益,隻宜少食,故古人說"凡肉皆補,惟豬肉無補
 
請君看看<<水滸傳>>,梁山好漢個個身強力壯,如狼似虎,他們有誰吃過豬肉?沒有!
 
都吃牛肉,羊肉,雞魚鵝,武鬆上山打虎前吃了兩三斤牛肉,魯智深大鬧五台山啃的是狗腿子,就是沒人吃豬肉。
 
 
許有人會問,中國人吃了幾千年的豬肉,都沒有覺得有什麽不好,你這樣評價是否有失偏頗?是否隻談了豬肉之害而沒有談豬肉之益?
 
實這個問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就置疑過,他說:雖然豬肉有毒,但也不在大禁之例,現今的人都吃豬肉,也很豐腴,子孫也不少。
 
認為"大抵肉能補肉,其味雋永,食之潤腸胃,生精液,豐肌體,澤皮膚,固其所也"。
 
雖然如此,他還是認為;"惟多食,則助熱生痰、動風作濕,傷風寒及病初愈人為大忌耳"。
 
他在主治條裏歸納為"療狂病久不愈。壓丹石、解熱毒,宜肥熱人食之。補腎氣衰竭。療水銀風,並中土坑惡氣"。
 
狂病屬熱,丹藥生熱毒,水銀中毒為陰虛動風,土坑產生熱毒。說到底豬肉能夠治療的也隻是熱、熱毒、還有就是肝腎陰虛動風。
 
從豬肉的性味和主治不難看出,豬肉性冷屬陰。滋陰、潤燥、解熱毒是其功能。
 
對豬肉的功效<<隨息居飲食譜>>總結得很到位:"獖豬肉,補腎液,充胃汁,滋肝陰,潤肌膚,利二便,止消渴,起尪羸"。
 
說得明白一點,豬肉就是滋陰的,滋腎陰、胃陰、肝陰。因其滋陰,故潤皮膚;因其滋陰故能通利大小便;因其滋陰,故能使瘦弱人長胖。
 
因此陰虛有熱,形體消瘦有火者以及皮膚幹燥者,宜吃豬肉。豬肉皮刮除油垢後食用,滋陰潤膚的效果最好。
 
還有一個疑問?既然早就認識到豬肉不補,為什麽千百年來,不吃牛肉,反以豬肉為主呢?
 
為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牛是人的助手,犁田,耕地都少不了牠。曆代都有法律規定不準宰殺耕牛。直至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宰殺耕牛都是要判刑的。所以中國曆代均以豬肉為主,而不以牛肉為主。但並不說明豬肉比牛肉健康。
 
認為,很多人原本不虛,被過食豬肉害虛了!很多人原本不弱,被過食豬肉害弱了!
 
過食豬肉使千百萬人雄風不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船歌悠揚 回複 悄悄話 作者說的很有道理。我從小不吃豬肉。說也奇怪,家裏人都吃,就我不吃。連用豬油炒的菜也不碰,因為聞到豬油味就不吃。我媽求我說,不吃肉人長不高。我試圖著吃,但看到肉,聞到肉味,就是碰也不碰。極少吃雞鴨牛,平時的蛋白質隻靠海鮮和雞蛋補充。結果得了甲狀腺亢進。我買了一大堆中醫書,知道了自己是陰虛火旺體質,加上那時情誌不調,又吃太多新鮮荔枝,桂圓和榴蓮,才得了那病。現在我又知道了另一個原因。
四海閑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河南男人' 的評論 : 謝謝您轉文分享。我認為豬肉的利與弊與體質相關。陽虛者,氣虛者,濕重者不宜多食豬肉。改吃牛肉較好,牛肉補氣利水。陰虛燥熱者,吃豬肉有益,可以滋陰潤燥。 但是我國以糧食為主食,濕熱者多。 不知您有何高見?
河南男人 回複 悄悄話 請四海先生評評下文:

關於豬肉的非議


對於吃豬肉,如今又麵臨考驗了。

中華民族基於農業這個經濟基礎,選擇豬肉作為肉食的主體。盡管現在改革開放,生活改善,肉食品種增多,在肉食消費中豬肉仍占高比例,約占82%,全國日消耗量達4.7萬噸以上,可是,現代營養學發話了:必須改變以豬肉為主的動物性食物結構,理由是“其實這既不經濟,又可造成脂肪,特別是飽和脂肪攝入過剩”。

中國古代對豬肉亦曾惶惑過。從南朝梁代《名醫別錄》起至明代《本草綱目》,曾以為豬肉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發宿疾,久食殺藥,令人少子等,有人還說“凡肉皆補,惟豬肉無補”。可是,事實呢?誠如清人章穆《調疾飲食辨》所指出的:“然今人常食,內滋外腴,子孫繁衍,未見為害。”人們對豬肉的認識,一直在實踐中檢驗,直至清代汪昂所撰、刊行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本草備要》才算有了眉目:“豬肉,其味雋永,食之潤腸胃,生精液,豐肌體,澤皮膚,固其所也。惟多食則助熱生痰,動風作濕,傷風寒及病初愈人為大忌耳。……諸家‘食忌’之說,稽之於古則無征,試之於人則不驗,徒令食忌不足取信於後世。……豬肉生痰,惟風痰、濕痰、寒痰忌之,如老人燥痰幹咳,更須肥濃以滋潤之,不可執泥於豬肉生痰之說也。”

對於這些學說,隻怕還須深入研究、認識,不能一風吹去。現代營養學,是按畜牧業為基礎的西方飲食生活總結出來的。倘以此為標準來指責與挑剔中國的膳食構成,這本身就待商榷。

何況現代營養學對豬肉的認識也在發展之中。例如說飽和脂肪過剩問題,日本琉球大學教授近年便發現,肥肉和豬油是一種地道的長壽食物,即使是膽固醇和較多飽和脂肪酸,也是人體健康的必需成分,問題是要加以適當調節,而非一味指謫豬肉。須知,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人體中還可相互轉化呢!

北京第一壽星、106歲的廖文英,她二兒子侯健存恰巧是協和醫科大學病理學教授。侯教授說,他母親最大的愛好是一天不落地吃豬肉,每晚都吃一小碗燉得爛爛的紅燒肉,愛吃豬肉而長壽者正多。東方人的機體是在吃豬肉中生長的,又有主食、副食的製約,片麵擔心大量吃豬肉會增加脂肪,不是多餘的顧慮嗎?

四海閑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嶽華山' 的評論 : 我是一個中醫,有興趣宣傳中醫和中醫文化,使一些對中醫有興趣的人慢慢懂中醫。我寫,我發,有使命感,既對原有的東西進行總結,又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高和理性的修正。
西嶽華山 回複 悄悄話 一個醫生,知道多少就說多少,不要以偏概全,嘩眾取寵。豬肉是好是壞,必須全麵分析,不能單把某些東西挑揀出來;再說,即使豬肉不好,你又什麽理由證明雄風不振是豬肉害的?你有研究數據還是有多個臨床病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