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節選34 大躍進中的錢學森
黨報宣傳的這些“衛星”開始有人懷疑。但是,誰要提出懷疑的看法,誰就有被打成右傾的危險。在基層,誰懷疑,誰就會成為辯論對象。當時的所謂“辯論”,是一種看法壓製另一種看法,不讓另一種看法說話。在城市就是對不同意見進行批駁,說人家懷疑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扣政治帽子。在農村,“辯論”不是口頭上的爭辯,而是人身摧殘。
說假話受到鼓勵,說真話受到打擊,浮誇就成為風氣。而浮誇邪風一旦形成,就會產生互動效應,那些本來不說假話的人也會發表助長假話的言論,從而使浮誇風就成為肆虐中國大地的惡風。
在人們對報紙上的“高產衛星”心懷疑慮的時候,著名的科學家、當時全國青年人崇拜的偶像錢學森,以科學的名義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文章。他寫道:
土地所能給人們的糧食產量碰頂了嗎?科學的計算告訴人們:還遠得很!今後,通過農民的創造和農業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將會大大突破今天的豐產成績。因為,農業生產的最終極限決定於每年單位麵積上的太陽光能,如果把這個光能換算農產品,要比現在的豐產量高出很多。現在我們來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畝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這些太陽光能把空氣裏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製造成自己的養料,供給自己發育、生長結實,再把其中的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糧食,那麽稻麥每年的畝產量就不僅僅是現在的兩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兩千多斤的20 多倍!這並不是空談。舉一個例:今年河南有些特別豐產試驗田要在一畝地裏收一百六十萬斤蔬菜。雖說蔬菜不是糧食,但到底是畝產一百六十萬斤!所以,隻要我們有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條件,加上人們的不斷創造,產量的不斷提高是沒有問題的。今天條件不具備,明天就會創造出來,今天還沒有,明天一定會有!
著名科學家的文章以科學的權威掃除了人們的懷疑。1959 年3 月的上海會議期間,李銳問毛澤東為何輕信糧食高產衛星,毛澤東回答說,是因為看了錢學森的這篇文章。2004年,李銳對本書作者說,毛澤東這一說法也可能有推脫責任的意思,不完全是事實。
……
1959 年9 月25 日,錢學森又在《知識與力量》8、9 期合刊上發表了題為《農業中的力學問題》的文章。這篇文章認為,按照中國的平均緯度,接受的太陽能轉換成碳水化合物的幹物質,每畝糧食產量應為7.8萬斤,扣除陰天和非生長季節,也應有3.9 萬斤。
(楊繼繩《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第二十二章 《糧食問題》第四節《毛澤東擔心“糧食多了怎麽辦”》及第五節《殘酷的高征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