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周山夜話

曆史如小姑娘出門,任人打扮; 未來像大姑娘待嫁,世事難料
個人資料
布周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篇2005年的老文章: “補課論”可以休矣

(2019-04-06 22:15:45) 下一個

“補課論”可以休矣

林怡言 2005年2月15日(發表在《強國論壇》)

雖然“補課論”的提出者們逐個離開曆史舞台,但“補課論”還是被一些同誌當成治國安邦的錦囊妙計。無論是主張“用私有製發展經濟基礎”,還是鼓勵“私營企業主入黨”,都證明在這些同誌的頭腦深處,“補課論”是真正的指導思想。“補課論”似乎是根據馬克思主義得出來的,認為中國沒有經曆資本主義階段,應該補資本主義的課,認為中國生產力比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要低的多,社會主義搞早了等等。那麽“補課論”真的符合馬克思主義、符合我國的國情嗎?要令人信服地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同生產關係之間的幾個主要矛盾,對中國的幾個基本國情做些深入分析。

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史中有兩大技術革命。一是英國瓦特的蒸汽機;二是美國福特公司的生產流水線。蒸汽機以及後來的內燃機、電動機等動力機械,為人類的生產帶來了強大生產動力;各種生產流水線則為人類的生產帶來了快速生產手段。這使人類生產力水平空前提高,生產效率有了質的飛躍,可以不再單純依賴增加勞動力和生產時間來提高產量。建立在這種生產力之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則是以生產 資料私有製為基礎,通過市場實現產品交換,按資本進行利潤分配的一種經濟規則和製度。

初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曾經是先進的。按資分配,極易形成社會貧富懸殊。以動力機械和生產流水線為基礎的現代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才能建造和運轉,規模較大的企業市場競爭中比較有利。兩極分化使資本家有雄厚財力建造和運轉大型企業。 在資本的力量驅使之下,資本家注重市場調查,注重資源的優化配置;注重人才的培養和爭奪,注重科學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 應當指出,雖然這些對生產力的提高起了促進作用,但資本家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獲取最大利潤,而不是為了全社會的利益。

在資本主義後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逐漸暴露並發展起來,這種生產關係逐漸由先進變落後,最終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當社會生產效率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兩個重要結果。一是隻需少部份人即可生產出滿足全社會需要的各種產品;二是隻需用很短時間即可使全社會生產和消費達到平衡。 這樣,全社會就有可能讓越來越多的人,用越來越多的時間,脫離直接的生產活動去從事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工作,從而促進社會的全麵發展。

但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生產效率越高,生產所需勞動力和時間越少,資本家賺錢越多,與此同時失業的人會越來越多,有工作的人工資也越難提高,這樣社會必然出現兩極分化。如果沒有政府或者其它力量的幹預,隨著這種兩極分化的不斷發展,社會多數人的收入總數,同購買市場上商品所需總數相比,會越來越不足。也就是說社會多數人的相對購買力會出現長期的嚴重不足,這必然造成大量商品賣不出去。由於資本主義企業依賴市場,這樣大量企業不僅不能擴大生產,反而要限產裁員,甚至倒閉破產,社會生產力不但得不到發展,反而遭到極大破壞。由於社會貧富懸殊,大多數人包括那些失業半失業的人無法得到足夠教育,不僅難以從事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工作,甚至連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可以說,社會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同社會多數人相對購買力不斷下降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之間的第一大矛盾。

美國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早在1965年,美國汽車產量就達一千一百萬輛。但是直到現在,其年產量還在一千幾百萬輛左右排徊。與此同時,美國每年約有四千五百多萬輛舊車賣出,其銷量是新車的好幾倍。表麵看,阻礙美國汽車產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窮人大量買舊車。窮人不需要新車嗎?美國地廣人稀,窮人開車多是為了謀生而不是娛樂,當然需要可靠的新車而不是毛病不斷的舊車。所以真正原因 是多數人相對購買力長期的嚴重不足,人們買不起新車,根子還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上。這就是為何美國汽車企業生產技術和生產效率突飛猛進,比六十年代高很多,但汽車產量還是排徊不前。仔細觀察美國社會,相似的例子很多,幾乎所有行業的發展都是被市場銷售所限製。理論和實踐都證明,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市場經濟,即有促進生產發展的一麵,也有阻礙生產發展的一麵。

那麽,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什麽條件下發生轉折,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這是理解“補課論”本質的關鍵。在我國,“生產效率同相對購買力”之間的矛盾,是這一轉折的主要因素。一方麵,由於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由於人口眾多和自然資源的貧乏,由於工業化比西方國家晚等等原因,使我國大多數人購買力的非常低。有人估算,即使到了九十年代末,我國人的平均工資也隻有美國人的四十七分之一。(注二)另一方麵,由於我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吃苦耐勞,由於不需要從零開始發明創造現代企業技術和設備;由於可以直接引進現代企業技術和設備,我國社會生產效率提高的速度可以非常快。這裏的一個非常低、一個非常快,是我國第一個基本國情。這個基本國情在客觀上形成了這樣的要求,盡管我國工業生產力水平比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低,若想避免“生產效率同相對購買力”之間的矛盾,即要快速提高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也要保證大多數人的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用社會主義原始積累的辦法,進行社會主義的生產、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在“補課論”的指導下,我國人民公社被解散,國企紛紛改製成為所謂“現代企業” 或幹脆賣掉。這使我國“生產效率同相對購買力”之間的矛盾激化,具體表現在我國商品總供給大大超過總需求,即所謂的內需嚴重不足。有人統計,近年來,我國超過80%的商品類別都供過於求,庫存商品總值已經高達四、五萬億元,已占GDP的40%。(注一)這個矛盾的激化還具體表現在,社會貧富懸殊不斷加大和失業加劇。 我國基尼係數在1999年已上升到0.467,超過了美國。(注一)有人還估算,占人口99%的工人農民收入僅占G DP的25%左右,而占人口1%的富人們的收入竟占了GDP 的33% (注二、注三)。在“十五”期間,我國城鎮失業率達10%以上,如果把農村剩餘勞動力考慮在內,全國失業和潛在失業率更高達19.6%(注一),大大超過 近年美國4%到7%的失業率。十分荒唐的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同誌還在主張大力發展私營企業,其理由是國企不如私企效益好。如果深究一下,就會發現這種理 由更加荒唐,因為絕大多數國企效益低下,正是人為在國企內部搞資本主義的勞資關係,在國企之間搞資本主義惡性競爭的結果。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之間的第二大矛盾,是“企業生產同社會生產”的矛盾。 現代社會的生產是社會化的。生產什麽、生產多少、資源如何配置在客觀上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資本的力量驅使資本家什麽產品賺錢就拚命生產什麽,這就會造成整個社會生產和資源配置的比例失調,從而引發經濟危機,使生產力遭到直接破壞。我國主流經濟學家極力主張“市場配置資源”,實際上是讓資本家來掌握資源、配置資源。資本家隻會按自己的利益來配置資源,按自己的 利益來決定生產,而不會按整個社會生產的比例要求來配置資源和計劃生產,這是其階級本能所決定的。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占我國人口的大多數。農產品的生產比例是我國最重要的生產比例之一,農業生產所需的土地資源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資源之一。糧食生產同工業生產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的科學技術雖然可以做到在大幅減少農民數量的同時提高或保持糧食產量,但很難大幅減短糧食作物的生長期,很難大幅減少農業生產所需的土地麵積,特別是很難改變糧食生產受氣候、病蟲害等自然因素的巨大影響。 另一方麵,我國十三億人糧食消耗量是巨大的,不可能靠進口解決糧食問題,糧食供應一天也不能中斷。換句話講,我國糧食安全非同小可。這些是我國的第二個基本國情。這個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不能依靠“市場配置資源”來分配農業生產所需的土地和其它資源。從長遠看,也不能依靠農民一家一戶或者私有企業來發展農業。

這是因為,第一,工業產品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突擊生產,糧食生產如果錯過了季節或遇到天災,就會幾個月、一年、甚至幾年無法收獲。為了保證我國十三億人的糧食供應,糧食生產需要保持基本穩定。當風調雨順,農民豐收了,不能因為市場上糧食多了就壓低糧價,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減少農業用地和其它資源,濫搞開發區,濫搞退耕還林退耕還湖。當出現水災、旱災、病蟲害,農民歉收了,不能因為農民拿不出糧食賣了,就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把農民推向破產。

第二,通過推廣農業機械、良種等農業科技,提高糧食生產效率,用更少的人力生產更多的糧食,是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如果我國農業生產效率接近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國農村可以產生幾億剩餘勞動力。通過何種方法將大量耕地集中給少數人耕種,通過何種方法轉移農村幾億剩餘勞動力,是農業以至整個國家發展的關鍵。依靠“市場配置資源”搞土地自由買賣,隻會造就極少數的暴富地主階級,隻會將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變為赤貧的無產者,隻會引發新一輪的社會風暴。依靠“市場配置資源”,幾億農村剩餘勞動力拿不出大量農產品在市場上交換,很難得到足夠的資金,受到基本的教育和培訓,這樣幾億農民和他們的後代很難有足夠的新技能轉移到工業或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領域去。依靠“市場配置資源”,兩極分化、內需不足、大量失業難以避免,建立大量工業企業和科教文化機構等以容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十分艱難,農村城市化十分艱難,城市容納外來勞動力十分艱難,這些從根本上阻礙這種規模巨大的曆史性轉移,我國三農問題的症結就在這裏。因此盡管我國農業生產力還比較落後,其長遠出路隻能是全麵發展亦工亦農的集體企業,學習並完善“華西村”“南街村”那樣的典型,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我國不僅農業不能搞“市場配置資源”,工業濫搞“市場配置資源”也是行不通的。我國自然資源貧乏,經濟規模巨大,完全依賴進口解決資源問題是不現實的。當資本家的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對各種資源需求越來越多時,“市場配置資源”同整個社會的矛盾就會日益嚴重起來。江蘇鐵本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資本家明知本企業擴大企業規模會破壞中央的宏觀調控,會破壞社會生產的比例。可是為了賺錢資本家不惜搞非法集資圈地,還是拚命要擴大企業,根本不考慮整個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從根本上講,“市場配置資源”隻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不符合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近年來“市場配置資源”頻繁出現在黨內的各種文件中,說明馬克思主義在黨內的普及還任重道遠。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的第三大矛盾,是其生產同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矛盾。一方麵,資本主義的生產會對自然資源造成嚴重浪費,對自然環境進行極大破壞。這是因為,資本的力量驅使資本家拚命獲取利潤,這就需要降低生產成本,需要對礦產資源進行掠奪性開采,需要盡量減少甚至取消各種環保設備和措施,需要采用一係列措施來蒙騙和收買政府工作人員,以對抗國家的各種環保法律法規。換句話講,這同樣是他們的階級本能所決定的。另一方麵,現代企業需要大量的自然資源才能建造和運轉;企業生產者要保持身心健康,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因此這種生產對自然資源的嚴重浪費和對自然環境的極大破壞,終究會阻礙企業的生產和發展。當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時,資本家獲取利潤、降低生產成本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其生產同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矛盾會越來越嚴重。

西方發達國家或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或可以大量從別國進口自然資源,如美國和日本,“市場配置資源”同整個社會生產比例要求的矛盾有可能得到根本緩解。而我國處在自然資源嚴重缺乏的區域,例如,我國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儲量僅占世界1.8%,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人均水資源僅是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我國生產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在迅猛增加。從1990年到2001年,我國石油消費量增長100%,鋼增長143%,銅增長189%。由於我國各類產品出口占了GDP的20%(注二),高消耗造出的產品相當大部份流向了國外。這些都在高速耗盡我國的各種自然資源(注四)。

由此可見,“補課論”即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也嚴重脫離了中國的實際。應當指出,“補課論”的提出者們的主觀願望是良好的,由於受曆史的局限,他們沒有深入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也沒有認真分析我國的基本國情,更沒有努力找出這些矛盾同國情之間的內在聯係。他們誤將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個別觀點當教條,其思想水平遠沒達到毛澤東提倡和實踐過的“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那樣的高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2004年GDP增長高達9%,國家稅收達25500億元(注五)。應當清醒看到,這些數字中即有成績,也有相當大部份是靠殺雞取卵的辦法取得的,更有相當大部份最終落入國內外資本家的腰包。這些數字同當年“畝產萬斤”有某些類似,可以給人們造成一種盛世的印象,可能用來緩解一些矛盾,但無法掩蓋和根本解決我國目前貧富懸殊不斷加大,工人農民生產安全和生活條件惡化,失業嚴重,內需嚴重不足,三農問題加劇,腐敗規模越來越大,民族工業衰落,資源嚴重浪費並大量流向國外,環境汙染加重等嚴峻社會問題。

我國這些社會問題的本質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同生產關係之間的三大矛盾和我國的三個基本國情決定了,盡管我國生產力水平比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低,盡管我國沒有經曆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階段,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真正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保證以農民為主體的大多數人的生存和發展,才能在國際風浪中生存和壯大,才符合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走社會主義道路,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用毛澤東的話講,我國就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所以,誰有決心、有能力帶領中國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誰就應當掌握政權。這是中國需要堅持共產黨領導、需要共產黨確保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需要共產黨純潔自身階級隊伍的根本理論依據,也是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英勇鬥爭所得到的曆史結論。

 

注釋:

(注一)丁 冰《談談當前我國經濟中的困難和出路問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0年 第6期

(注二)李誌寧《中國的經濟真相》中國報道周刊網www.mlcool.com 2003年3月1日

(注三)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0年

(注四)潘嶽《直麵中國資源環境危機》環球時報2004年02月06日 第十五版

(注五)新華網北京2004年12月28日電《十大數據折射中國經濟運行軌跡──新華 社記者點評2004年宏觀經濟指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