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周山夜話

曆史如小姑娘出門,任人打扮; 未來像大姑娘待嫁,世事難料
個人資料
布周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九一三事件背後深藏的邏輯(2/5)

(2017-08-06 18:48:51) 下一個

在中共建軍90周年紀念活動中,習進平主席發表講話列舉出中共功勳卓著的將領,引發網上熱議。其中熱點之一應該是林彪元帥。林是毛最得力的戰將,對毛思想領悟的相當透徹,深得毛的真傳。從井岡山一位普通連長,到抗日戰爭的115師師長,到解放戰爭的四野司令員,到國防部長,最後成為解放軍的元帥,中共副主席。林以嫻熟的領導藝術,指揮百萬大軍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島,對中共取得全國勝利立下了汗馬之功。四九年後雖養了一個時期的病,但在曆次黨內鬥爭中都堅定站在了毛的一邊,對建國後毛路線的貫徹起了關鍵性作用。特別是林對毛澤東思想的宣傳,對毛澤東思想在中國老百姓中的大普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就是這樣一個才華出眾的將領,毛指定的接班人,毛路線的繼承者,卻在九一三事件中轟然倒下。

由於做為毛接班人的林彪倒了,毛逝世後華國鋒先生通過精心策劃的“粉碎四人邦”,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可是好景不長,鄧小平先生又一次複出後逐步成了中共領導核心,華先生逐步退出政治舞台。大權在握的鄧先生終於有機會實行和劉少奇先生多年一起的抱負理想,批判毛的“晚年錯誤”,徹底否定文革,搞改革開放。曆史不能假設,但曆史可以總結。可以說如果沒有出現毛林之爭、林順利接班,華先生和鄧先生將很難上台,而毛的路線可能被很好延續下來,中國的社會主義公有製可能得到很大的發展。可以豪不誇張的說,九一三事件是中共建國後最重大的曆史事件,沒有九一三就沒有鄧先生的改革開放,沒有九一三就不會有鄧先生的徹底否定文革。九一三事件改變了中國的發展方向,改變了無數中國普通人的命運,成就了有史以來中國非社會主義經濟的大發展,也深刻影響了當今的世界格局。

幾十年過去,九一三這段曆史始終是個不解之迷。對毛林的後人們來說,九一三始終都是個沉重的曆史包袱。就像盲人摸象,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從不同的角度,對這段曆史有不同的解讀。有關九一三的回憶、訪談、分析等等材料可以說是充棟汗牛。遺憾的是,由於視野的局限,很多這類材料存在較多虛假部分和不合邏輯的部分,有時讓人越看越糊塗。但是,無論九一三這段曆史多麽的撲朔迷離,無論揭露出的九一三的細節是多麽離奇古怪,從九一三後毛的精神和身體迅速垮掉,從中國今天非公有經濟的大發展,都可以得出一條明白無誤的邏輯、也是本序列文章的要指出的第一條邏輯:九一三事件表麵上是林自取滅亡,實質是毛路線的重大挫折和失敗。如果說從赫魯曉夫上台,就埋下了蘇聯分崩離析、蘇共垮台的伏筆;那麽也可以說,從九一三事件林的轟然倒下,就已經預示著今天中國毛事業和公有製經濟的重大挫折。

 

據毛身邊人回憶,九一三之後毛一下子蒼老了許多,時常精神恍惚,接著疾病纏身,直到逝世。有人回憶,當周恩來總理得知林在溫都爾汗機毀人亡,曾抱頭痛哭。當被人問到為何周隻是反複說你不懂你不懂。

九一三事件發生前是文革的後期。當時中共九大剛剛結束,但中國社會和中共黨內還是充滿了矛盾和鬥爭。有人認為中國社會和中共黨內矛盾重重,是毛的“以階級鬥爭為綱”所致的,這種看法顯然於事實不符,有些本末倒置。

從曆史上看,中國是個很獨特的國家。16、17世紀由於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量農作物的引進,加上近代明清兩個王朝在統治上的強勢,中國社會在斷斷續續較長時期內保持了相對的穩定,這就造成了人口的空前增長。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中國人口達到了四億多,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麵,舊中國除了幾個大城市有很少的工業,基本上是個農業國。絕大多數人靠農業吃飯,靠耕地生存。當人口大大增長了,糧食需求也大大增長了。可是除非發動對外戰爭,奪取別國土地,本國的耕地麵積卻基本不變,這就給中國人的生存帶來很大的挑戰。雪上加霜的是,中國還飽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也就是毛所說三座大山的壓迫。熟習世界史的人都知道,比較一下近代世界各文明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國多數低層人民之貧窮、生活水平之低是觸目驚心的。人口眾多耕地有限、加上三座大山壓迫,是中國貧窮的主要原因。

中共在毛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然而剛建立的新中國仍是落後的農業國,國家並不會因為中共取得了政權就自動變為工業國。國家進入和平時期以後,人口增加的更快,全國的耕地麵積卻無法大幅增加。因此中國人民的貧窮問題、甚至生存問題,並沒有因為新中國的成立而自動解決。大家知道,在很長一個曆史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要比工業慢得多。例如,大範圍修建水力設施要很多年、良種培育和推廣要很多年,這些必要的農業技術進步都不可能在一夜完成。而糧食問題卻一天也不能等,斷糧幾天就會造成嚴重饑荒災難。

在這種狀況下,如何分配財富,搞平均主義、或搞貧富分化,就成了國家生存的關鍵。可以說,當農業生產力不能迅速提高,不能解決多數人吃飯問題、不能解決多數人生存問題時,生產關係就成了決定性因素,通俗的講,財富的分配就成了決定性因素。如果搞貧富分化,由於糧食有限、財富有限,大多數人就會繼續貧窮甚至難以生存;但搞公有製也因沒有經驗、沒有成熟的客觀條件,而困難重重,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建國後搞私有製還是搞公有製,關係到多數中國人的生存,這使得兩種製度之爭變的十分尖銳。

這種鬥爭在中共上層就表現為兩條路線之爭,即毛與劉鄧的路線之爭。毛要搞社會主義,要在生產關係方麵前進一步;劉鄧要搞新民主主義經濟,主張資本家“剝削有理、剝削有功”,實際上就是要搞資本主義。需要指出,無論上層有無路線之爭,“財富的分配”成為整個社會的基本矛盾,在社會基層就表現為所謂的“階級鬥爭”,即舊中國殘留下來的剝削階級與工人農民之間的鬥爭。這種鬥爭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現為各級掌權的領導者被腐蝕與反腐蝕的鬥爭,也就是當年流行的所謂“糖衣炮彈”攻防鬥爭。中共建國以來,中國社會的階級關係、階級矛盾是非常敏感和非常突出的。中國這一特殊國情是很多西方國家所從來沒有過的,也是很多西方人不能理解的地方。因此,將中國社會和中共黨內充滿矛盾和鬥爭,說成是毛搞“以階級鬥爭為綱”所導致,是非常幼稚的政治判斷。

因此,所謂的兩條路線之爭,實際上是中共為解決人民貧窮問題、生存問題和發展問題,對兩條路線進行抉擇。一個是按馬列主義教條,從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按步就班一個個搞過來,這是劉鄧等中共多數領導人的路線;另一條路線是,將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跳過資本主義階段,直接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窮過度”到社會主義階段,這是毛等中共少數領導人的路線。這兩條路線哪條正確、哪條錯誤至今仍在爭論。但有一條邏輯是十分清楚的,就是中共內部最根本最主要的矛盾,是兩條道路的選擇,是“搞社會主義、還是搞資本主義”。其它的矛盾和鬥爭都是次要的,都是服從於這個主要矛盾的。那麽林是站在哪一邊?是支持和擁護哪一條路線?

 

九一三事件發生前是文革的後期。當時中共九大剛剛結束,但中國社會和中共黨內還是充滿了矛盾和鬥爭。有人認為中國社會和中共黨內矛盾重重,是毛的“以階級鬥爭為綱”所致的,這種看法顯然於事實不符,有些本末倒置。

從曆史上看,中國是個很獨特的國家。16、17世紀由於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量農作物的引進,加上近代明清兩個王朝在統治上的強勢,中國社會在斷斷續續較長時期內保持了相對的穩定,這就造成了人口的空前增長。到了二十世紀中葉,中國人口達到了四億多,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麵,舊中國除了幾個大城市有很少的工業,基本上是個農業國。絕大多數人靠農業吃飯,靠耕地生存。當人口大大增長了,糧食需求也大大增長了。可是除非發動對外戰爭,奪取別國土地,本國的耕地麵積卻基本不變,這就給中國人的生存帶來很大的挑戰。雪上加霜的是,中國還飽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也就是毛所說三座大山的壓迫。熟習世界史的人都知道,比較一下近代世界各文明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國多數低層人民之貧窮、生活水平之低是觸目驚心的。人口眾多耕地有限、加上三座大山壓迫,是中國貧窮的主要原因。

中共在毛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然而剛建立的新中國仍是落後的農業國,國家並不會因為中共取得了政權就自動變為工業國。國家進入和平時期以後,人口增加的更快,全國的耕地麵積卻無法大幅增加。因此中國人民的貧窮問題、甚至生存問題,並沒有因為新中國的成立而自動解決。大家知道,在很長一個曆史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要比工業慢得多。例如,大範圍修建水力設施要很多年、良種培育和推廣要很多年,這些必要的農業技術進步都不可能在一夜完成。而糧食問題卻一天也不能等,斷糧幾天就會造成嚴重饑荒災難。

在這種狀況下,如何分配財富,搞平均主義、或搞貧富分化,就成了國家生存的關鍵。可以說,當農業生產力不能迅速提高,不能解決多數人吃飯問題、不能解決多數人生存問題時,生產關係就成了決定性因素,通俗的講,財富的分配就成了決定性因素。如果搞貧富分化,由於糧食有限、財富有限,大多數人就會繼續貧窮甚至難以生存;但搞公有製也因沒有經驗、沒有成熟的客觀條件,而困難重重,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建國後搞私有製還是搞公有製,關係到多數中國人的生存,這使得兩種製度之爭變的十分尖銳。

這種鬥爭在中共上層就表現為兩條路線之爭,即毛與劉鄧的路線之爭。毛要搞社會主義,要在生產關係方麵前進一步;劉鄧要搞新民主主義經濟,主張資本家“剝削有理、剝削有功”,實際上就是要搞資本主義。需要指出,無論上層有無路線之爭,“財富的分配”成為整個社會的基本矛盾,在社會基層就表現為所謂的“階級鬥爭”,即舊中國殘留下來的剝削階級與工人農民之間的鬥爭。這種鬥爭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現為各級掌權的領導者被腐蝕與反腐蝕的鬥爭,也就是當年流行的所謂“糖衣炮彈”攻防鬥爭。中共建國以來,中國社會的階級關係、階級矛盾是非常敏感和非常突出的。中國這一特殊國情是很多西方國家所從來沒有過的,也是很多西方人不能理解的地方。因此,將中國社會和中共黨內充滿矛盾和鬥爭,說成是毛搞“以階級鬥爭為綱”所導致,是非常幼稚的政治判斷。

因此,所謂的兩條路線之爭,實際上是中共為解決人民貧窮問題、生存問題和發展問題,對兩條路線進行抉擇。一個是按馬列主義教條,從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按步就班一個個搞過來,這是劉鄧等中共多數領導人的路線;另一條路線是,將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跳過資本主義階段,直接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窮過度”到社會主義階段,這是毛等中共少數領導人的路線。這兩條路線哪條正確、哪條錯誤至今仍在爭論。但有一條邏輯是十分清楚的,就是中共內部最根本最主要的矛盾,是兩條道路的選擇,是“搞社會主義、還是搞資本主義”。其它的矛盾和鬥爭都是次要的,都是服從於這個主要矛盾的。那麽林是站在哪一邊?是支持和擁護哪一條路線?

(未完待續)

(歡迎理性討論,歡迎如實轉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