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
那天是周一,我想躲過周末人群,去看候鳥雪雁北遷,體驗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雪雁的臨時棲息地藏在深山的湖泊裏,每年隻有春季的時候在那裏停留幾個星期,然後就一刻不停地飛到阿拉斯加了。
到達的時候運氣好,還沒在觀景河灘站穩,水麵上的雁群就發起了一輪起飛,我趕緊掏出手機,哢哢一陣拍,鏡頭前景是一排人頭,好像在劇場一樣。等雁群落下,人群開始熱鬧,放眼一看,絕大多數是同胞,讓人不禁疑惑,為啥隻有我們老中這樣熱衷看雪雁? 可能都像我一樣,被朋友圈吸引來的吧。
周圍熟悉的母語此起彼伏,指導攝像的,招呼吃喝的,呼朋喚友的,發現同好加微信的,我明明在野外看鳥,卻好像身處某同鄉會的大party。我這才想起來,這天是長周末。最糟的是,中間夾雜著幾個小孩,互相追逐、搶玩具、尖叫、嬉笑,不亦鬧乎,搞不清是人來瘋還是自來瘋。如果是跟學校組織的春遊出行,應該不會如此瘋癲吧。不知道家長們是不是為自己的孩子如此健康、自信、活潑好動、勇於表達而自豪。從另一麵來說,明年湖邊會不會新豎起一個有中文標識的牌子,“請勿大聲喧嘩!”
我曾經去周末中文學校幫朋友代課。那裏的孩子課間在樓道推搡打鬧不說,甚至把教室裏的轉椅“騎”到走廊,像脫韁的野馬,橫衝直撞,人見人躲。還有小孩因為課間打鬧起了衝突,老師找到欺負同學的孩子家長,家長一臉不屑,“我家孩子在美國學校都是上榮譽班啊,乖得很,同學都說他思馬特,老師心算都不如他快,怎麽在你們中文學校就搞出這麽多事情來”,然後順便翻個白眼。
不得不說,她也算是個聰明人,一下就指出人在不同環境下會呈現出多麵性。在某個環境中表現得內斂、守規矩,換到另一個環境,就變成了外向,甚至,說好聽的是強勢,難聽就是蠻橫。我推斷,如果是西人老師找這樣的家長溝通,她一定低眉順眼,唯唯諾諾,騷瑞不斷,連眼皮都不敢高抬,生怕讓老師看到自己的三白眼,引起誤會。
前幾天進城了一趟,去看一個來自國內文藝團體的演出。很多年前,像這樣的演出,不是贈票就是極便宜的集體票,觀眾都是成群結伴的,而且被拉去捧場的意思多於去欣賞節目本身,搞得劇場就像單位禮堂,聊天的,吃零食的,台上開講之前,總有維持一下台下秩序的必要。這次可不一樣, 正兒八經商演。如今票也高科技,即時動態條形碼,想留作紀念都不行。
我提前半小時入場,過了開演時間二十多分鍾,還在陸陸續續進人,沒有熄燈的意思。早知道其他人這樣閑庭信步,我剛才在中國城大排檔大可不必那樣狼吞虎咽趕時間啊。觀察一下周圍,觀眾多數是小留模樣,零星幾個有花白頭發的中年人。
我坐在舞台左前方的位置,前麵兩排有一個單身男生,坐了一會兒就挪到中間去了;與我同排的一對情侶,進出幾次,拿了飲料往前挪了幾排。看樣子他們也是聰明人,從售票軟件上直接查看哪些座位沒有賣出,一般剩下的都是最高價位的。
等到終於開演,觀眾席裏時不常出現黑乎乎一團團的小騷動,都是領座員帶著遲到的座位正主,請不對號入座者離開,包括我正前方的三個姑娘。還好台上的演員演出經驗豐富,定力強,不僅沒有被幹擾,反而拿第一排占座不讓的幾個人來了個現掛。
有人說,“中國人圈子有毒”,我覺得恰恰相反,不是有毒,而是有蜜,要不然大家都喜歡嗡嗡地紮堆往裏鑽呢。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共同的目標,可能是中文學校,看戲,買菜,或者就是看個鳥。走到一起,就像回了家,不僅放鬆,乃至放肆起來。
因為不拿自己當外人,會經常有人在華人超市一層層剝菜心,他們不會在西人超市這樣做。同樣的,我們在中餐廳高談闊論,歡聲笑語,隨性而為;在西餐廳則抿著嘴唇嘬水,小心翼翼擺弄刀叉,生怕碰撞的聲音打擾了餐盤中的食物。
這是一個不用顧忌太多規矩、麵子和公德的舒適圈。“自己人”,什麽都好說,散漫、遲到、噪音、占點小便宜算個啥。有人心中認定“中國人都是不守規矩的”,所以對同圈人無比鄙視,但不妨礙自己享受這種“舒適”,——在沒規矩地方的守規矩,不是傻嘛。規矩和禮貌是給外國人看的,是給中國人爭光用的;都是中國人,做給誰看?
窩裏橫是傳統,對外慫也是;比如一直強調某土完整,其實“自古以來”的多了去了,偏偏隻敢衝著某島發發邪火而已。
入外籍就不是中國人了,本來就是外人! 還當自己不是外人,純屬自做多情,找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