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亂彈

看紅樓,說感想。談古事,道今理。
正文

紅樓亂彈 — 第七十回 自知者明

(2006-05-16 10:15:04) 下一個

紅樓亂彈 — 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雲偶填柳絮詞

自知者明

時值暮春之際,湘雲因見柳花飄舞,便偶成一小令,調寄《如夢令》,其詞曰:

豈是繡絨殘吐,

卷起半簾香霧,

纖手自拈來,

空使鵑啼燕妒。

且住,且住!

莫使春光別去。

這首詞描出了柳絮的輕緲朦朧,後來探春、寶琴、黛玉、寶釵的詞對柳絮之飄柔也寫的很精彩。每年柳絮漫舞飛揚之際,總是會想起李白的那句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一個“煙”字,寫盡了柳絮之縹緲,柔軟,若有若無 …… 寫柳絮,詩人僅一字,卻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想象空間,讓人回味無窮。這正是一種不寫之寫的高超筆法。如同疏散的水墨畫,大片的空白,沒有精細的描畫,卻讓你領略到其遠勝於工筆畫的美。若說大觀園眾才女的詞如同一幅幅精美的工筆畫,那麽李白的那首詩則是一幅精彩的寫意潑墨畫。我想這正是一些經典唐詩流芳百世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正如寶釵所說的那樣,“ 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 ”,它隻能隨風起伏,根本無法把握自己的去向。文天祥曾寫過“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那是人們對身處亂世,風起潮落,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哀歎。那些經曆過戰亂、動亂的人們,想必對這一點的體會尤其深刻。

寶釵想不落俗套,刻意求新,於是填了一首讓大家拍案叫絕的好詞——

臨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

蜂團蝶陣亂紛紛。

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

韶華休笑本無根,

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

這首詞的確寫的大氣有魄力,尤其是最後一句“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直讓人血脈噴張,豪情萬丈。

然而,仔細思考以後,你會感到一種隱約的不祥和濃濃的悲哀。柳絮原本輕薄無根無絆,它的飛揚,根本無法自主,完全取決於風。狂風可以刮至 12 級,乃至台風,柳絮也可以因此飄搖九天,然而有道是“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柳絮無論飄揚的再高,最後注定要深陷塵埃。在這一點上,它同扶搖直上九萬裏的鯤鵬是有本質的區別。鯤鵬自身具備翱翔九天,飛翔萬裏的能力。這從候鳥漫長的遷徙過程可以得到佐證。 此首詞暗示了寶釵未來的悲劇,她的能力我們不能否認,但顯然還沒有強到可以把舊世界推翻重來,或者讓那個沒落的社會中興的程度。

大多數人往往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在動亂的年代尤其如此。這一半是源於外部的世界太複雜,另一半則是大部分人的心智都是一個“吃一塹,長一智”的逐漸完善過程,象諸葛亮那樣的智者畢竟是少數。這本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可悲的是一些不自知的人,為了一點點虛榮,胡作非為,殊不知自己根本就是隨風飄揚的柳絮,到頭來反落得個遭人恥笑和踐踏的結局。

當然,要做到自知之明也絕非易事,除了要透過千奇百怪的現象看清事物的本質,抵製花花世界的各種誘惑外,還要克服內心世界的各種欲望,保持理智的頭腦。這也是為什麽在末世很多高人選擇退隱山林的緣故。他們不但非常清楚當時的時勢,而且有深刻的自知之明,故會選擇“潛龍勿用”,以等待合適的時機“見龍在田”。

05/03/2006

------------------------------------------------------------------

附柳絮詞:

史湘雲的《如夢令》

豈是繡絨殘吐,

卷起半簾香霧,

纖手自拈來,

空使鵑啼燕妒。

且住,且住!

莫使春光別去。

探春和寶玉的《南柯子》

空掛纖纖縷,

徒垂絡絡絲,

也難綰係也難羈,

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 ( 探春 )

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

鶯愁蝶倦晚芳時,

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 ( 寶玉 )

林黛玉的《唐多令》:

粉墮百花州,香殘燕子樓。

一團團逐對成毬。

飄泊亦如人命薄,

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

歎今生誰舍誰收?

嫁與東風春不管,

憑爾去,忍淹留。

寶琴的《西江月》

漢苑零星有限,隋堤點綴無窮。

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

幾處落紅庭院,誰家香雪簾櫳?

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離人恨重!

薛寶釵的《臨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

蜂團蝶陣亂紛紛。

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

韶華休笑本無根,

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