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小兵美國博客

我所追求的是我個人的文明啟蒙,這是一個無比漫長的道路,時而痛苦,時而痛快,但更多的是感恩。如果說我個人的啟蒙過程給我的網友們帶來某些快樂和靈感,這也要感謝搜狐博客的推波助瀾。
正文

如何應對菲律賓海軍攻勢

(2013-06-29 12:36:42) 下一個
那小兵:《如何應對菲律賓海軍攻勢》寫於2012年4月12日



       中國自古是個以農耕為主的國家,信奉“有土斯有財”的信條,所有政治經濟理念幾乎都來源於此。中國對外征討曆史中,漢武帝算是最成功的,但卻造成人口損失過半的悲劇,更多情況下是周邊民族突入中國內地,久而久之被漢文化所同化。中國宋代之前並沒有國境線的概念,到了宋遼結盟才“劃河為界”訂入條約,有了國界的概念。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劃界思維方式也基本上用“國土定界”原則,這中間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你劃了別人不承認,你拿他沒辦法,因為海洋邊界本來就很難控製,加上大家往往共同使用,以固定分界線定位國家領海主權無形中增加口水仗,甚至海上開打。這就如住房子那樣,一家住一棟房不容易和鄰居衝突,可三家分租同一棟就容易鬧別扭,如果硬把公共使用的廚房劃分開來,那相互“侵犯”的可能性就更高。

 

    實際上一旦南海開戰中國是最被動的,而菲律賓和越南都明白這點。菲律賓是個民選國家,今天這個總統為了選票可以胡謅任何偉大道理,明天他拍拍屁股走人了,反正有美國老大在背後罩著他,菲律賓一定不會吃虧,因此菲律賓可以擺出決戰架勢,一下子就把最大軍艦放到中國漁政船麵前。這意味著菲律賓有兩種戰略意圖,一是“誘敵深入”,一旦中國動武便可因為海軍被毀向中國宣戰,沒收菲律賓華僑財產和中國企業資產,甚至發動排華慘劇,另方麵是想把美國卷入其中,搞國際“悲情政治”獲取廣泛同情,達到孤立中國的效果,這對於美國是一步早有謀劃的棋。從曆史上看,中國政府非常明白這種抉擇的艱難,從建國開始就保證香港條約繼續有效,和印度衝突後也因國際輿論不得不撤出藏南,抗美援朝也是在當時蘇聯和東歐支持下才做出的,對越反擊戰更多的是為了開啟國內軍隊改革意識,所有這些行動最後結果都是以撤軍結束。可以看出,國際輿論對中國可以產生的壓力很大。

 

   中國在乎國際輿論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中國這三十年來為之奮鬥的就是民生小康社會,依靠出口加工和房地產推動經濟,一旦開戰,海道不通,貿易停頓,國外存款被凍結,房價暴跌,廣大東南亞華僑慘遭迫害,這些情況堆加在一起就會威脅國家社會穩定,陷得越深就越被動。打沉菲律賓軍艦並不難,難的是爭取廣泛國際輿論支持,最後依然會走上“趁勝收兵”的老路。然而,從對印反擊戰後續結果看,中印之戰讓這兩個巨大民族從此交惡,印度一直懷有報複之心,負麵影響比中俄邊境衝突更深遠。中越對抗問題較為容易解決,因為都是社會主義國家,兩國交戰讓西方國家看熱鬧,國際輿論並不會一邊倒支持越南,中國壓力就小一些。

 

   中國要真正崛起當然必須成為海洋大國,然而要成為海洋大國的道路充滿荊棘。首先中國人沒有海洋戰爭的實際經驗,甚至沒有海洋戰略思維。甲午海戰的失敗導致各國入侵,後來的美國第七艦隊坐鎮台海造成兩岸對峙,甚至連西沙之戰也是個運氣事件,這些都說明了這點。中國麵臨的對手卻個個都是“海盜”出身,日本是典型的海盜國家,其海軍戰力曾在短短時間內打敗北洋水師,也打敗了稱雄一時的沙皇海軍,甚至二戰中差點打垮美國海軍,近年更是發展迅速。美國就更不用說了,當年用海盜船方式打敗西班牙海軍奪取菲律賓,還用後發製人的戰略打垮了日本海軍,在極短時間內就可以發動全國力量生產巨量軍備,並非它國可比。當年蘇聯和美國搞軍費競賽,結果蘇聯經濟垮了,國家也分裂了。當然,美國並非要致中國於死地,它更看重中美貿易所帶來的好處,也正因為美國希望維護東亞平衡的戰略,一直在限製日本和韓國的核武器和其他軍備發展,美國在日本駐軍主要還是要控製日本這個“海狼之國”,所謂島鏈戰略是平衡東亞各國的手段,並非隻針對中國這個農耕國家。中國的國防是名符其實的“保家衛國”體係,並非主動出擊思維的產物,一旦全麵開戰四十天就沒石油了,外匯全被凍結了,外商全撤了,生態環境到了極限,一下子回到了一九三七年盧溝橋時代,這勢必讓中國產生另一輪強人政治,顯然不值得。國界是個政治概念,也是國際權力分割方法,但有什麽比保護百姓生計更重要呢?沒有。清政府與列強鬥爭早期割讓領土,但後來明白了一個道理,隻要不簽訂割讓領土條約,你列強怎麽搶東西索賠款也帶不走偌大個中國,死活不再割讓國土,這被證明是清末保持國土的有效方法。清朝當局顯然認為中國人口多,未來總有一天會占上風。

 

    既然打不起這種大規模的戰爭,那麽如何解決麵臨的南海問題呢?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僵持戰略”,也就是天天用漁政船宣示主權,但決不首先開炮,寧願小敗而不求大勝,玩悲情效果,爭取國際輿論的同情。對於東南亞排華最嚴重的印尼都可以放過,對於菲律賓越南這些鄰居也隻得忍讓一些了。其實,中國通過國際貿易方式能夠減少損失,如今從越南購買石油雖然比從伊朗進口貴每噸7美元,但其石油品質較好,方便到湛江提煉,比中海油公司自己在南海搞開發的成本還低。即使中國油田在軍艦保護下開發黃岩島和南沙群島油氣田,成本將大大超過從菲律賓和越南進口石油,從經濟意義上看並不劃算。在不排斥進口越南和菲律賓領海(中國承認那部分)所出產的石油的同時,應當大力改進海洋采油能力,他們能搶我們為何不能“搶”?目前情況下“搶”是最可行的方式,哪怕是自己“搶”自己領海裏的油。

 

附貼:《宋朝如何通過貿易反敗為勝》

說起澶淵之盟,大家會想起不平等條約和楊家將,楊家“七子去六子還”、燒火丫頭都上戰場了,最後,宋朝皇帝貪生怕死,簽了議和條約。若提澶淵之盟,那感覺就跟提《南京條約》差不多。

澶淵之盟的內容大體上有這麽兩條: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以後,誰家的皇帝年紀大,誰家皇帝就是哥哥。

二、宋每年向遼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開展自由貿易。

第一條,今天看,這不但不是不平等,甚至是完全符合《聯合國憲章》宗旨。

我們罵條約不平等,主要是因為這第二條,但是,我們嘴上罵歸罵,心裏要清楚牌局。十萬兩白銀是個什麽概念?大宋的歲入,是一億兩,打宋遼戰爭,每年軍費是五千萬兩。

關鍵在於第二條的第二款,兩國開展自由貿易。

這“歲幣加自由貿易”可太厲害了。

大遼除了賣羊賣馬,能有什麽貿易基礎?它幾乎沒有任何產品可以輸出給宋,而宋的每一種商品,都是遼需要的。開始遼還賣一些馬,後來,發現大宋的騎兵越來越多,就不敢再賣馬。蕭太後下令,誰出口馬,殺誰全家,結果,邊境貿易從一開始就變成一邊倒的對宋貿易巨額逆差。大遼收的歲幣,到年底全被大宋賺得幹幹淨淨,每年還倒賠。

大遼不懂經濟,後來幹脆不發行貨幣,反正發行出來,也沒老百姓認,即使大遼皇帝本人,也覺得隻有大宋的錢才是真正的錢。

要了大遼老命的貨幣戰爭,就這麽悄無聲息地開始了。

結果,一百年雙方無戰事,大遼的財富通過貨幣戰爭,源源不斷輸入大宋。大宋的先進文化,傳播滲透進大遼的每一個毛孔。

金滅遼,大宋跟金打了一下,發現也打不過金,就跑到南方繼續與金玩貨幣戰爭,大金不知是計,接受了“歲幣加自由貿易”的遊戲規則,也放棄了貨幣發行權,全國繼續使用大宋的貨幣,結果一百年後,大金也虛得不行了。

今天的古代錢幣收藏界,很難找到遼和金的銅錢,反倒是宋的銅錢質量既好,款式又多,數量多得比清代的還便宜,這就是這場曠日持久三百年的貨幣戰爭的遺跡。

蒙古滅金後南侵,大宋的群臣拒絕議和,結果,宋被滅了。

大宋皇帝通過鑄幣,實際掌握了北方的財政權。北方的原材料與勞動剩餘價值,通過自由貿易和使用南方的鑄幣,源源不斷地輸入南方,換回南方的商品,這種壯觀的南北貨幣戰爭,持續了整個遼、金與宋對峙的三百年曆史。

這段有趣的貨幣戰爭曆史鮮為人知,值得後世玩味。後世史家總覺得,金與遼的迅速腐化、衰亡,是由於金、遼兩朝統治者心理漢族化、生理女性化造成的。殊不知,經濟上被掏空,才是帝國日益虛弱的根本原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