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問題

隨遇而安,隨心而寫。
個人資料
haoduowenti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驚情三百年:投資銀行變形記 (ZT)

(2014-02-24 14:12:43) 下一個


驚情三百年:投資銀行變形記


萊昂那多風流倜儻飛揚跋扈的往鏡頭前一站
金錢,欲望,和貪婪交織而成了一匹華爾街之狼”……對華爾街道德的血液的口誅筆伐再次成為好萊塢的新時尚。不過,電影終究是電影,在現實中,華爾街之狼(李少飾演的喬丹-貝爾福特)所代表的傳銷式的股票經紀從來不是華爾街的正宗血脈和趣味。

百年華爾街的主流是由摩根,高盛這些古老的名字主宰的。這些曆史悠久的權勢集團見證了一個金融帝國的起伏跌宕,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操控價值上百億美元的大宗並購,影響商業巨頭、企業財團重大商業決策。尤其是20世紀後半期以來,隨著全球化 和金融市場一體化的浪潮,這些金融巨擎的手更是時不時掀起資本市場的驚濤駭浪,從而成為無數聰明而野心勃勃的年輕人頂禮膜拜,爭相追逐的對象。除了高定服裝,拉菲,私人會所這些常被街頭小報被過度渲染的浮華外,常青藤名校,不知疲倦的高強度工作,冷靜乃至冷酷的快速決策,操控巨額資金和企業生死的快感可能是這個行業更貼切的肖像。

這個群體有個共同的名字–“投資銀行家。理解現代金融資本市場,從理解華爾街的投資銀行開始。History as mirror。以史為鏡,也許可以正未來之衣冠。

投資銀行業務始於有價證券的承銷


獨立戰爭結束的時候,聯邦政府麵對的是個債務纏身的爛攤子。為戰爭欠下的各類負債達到
2700萬美元,支付貨幣五花八門。為了改善混亂脆弱的財政狀況,33歲的財政部長漢密爾頓設計了一個大膽的方案:以美國政府的信用為擔保,統一發行新的國債來償還各種舊債。

300多年前,這種現代最司空見慣的以舊換新的債券融資實屬超前妄為。為了使得債券的發行籌資能夠順利進行,大量的掮客湧入,充當了發行人 (政府)和投資者之間的橋梁 - 他們尋找投資者,並負責將債券以特定的價格賣給投資者。這些人有傳統的銀行家,投機商,和形形色色的交易者。這些掮客在債券發行的條件甚至定價方麵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債券市場的發展為新生的美國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經濟活動以一日千裏的速度在發展,反過來又推動了資本市場的空前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新大陸第一代投資銀行家的雛形開始形成。

在隨後的幾十年裏,美國版圖不斷擴大,經濟的快速增長對交通運輸的需求使得開鑿運河和修建鐵路成為最迫切的需要。單獨的企業個人顯然沒有能力承擔這些大
型項目所需要的巨額資本。麵對公眾的籌資(IPO)和股份公司因而走上曆史舞台,現代意義上的投資銀行業就此拉開帷幕早期的投資銀行家們通過為承銷有價證券,將投資者手中的財富集聚起來,為實業家們提供項目融資。

初生的美利堅合眾國很快就看到了金融資本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美國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培育了像卡耐基鋼鐵公司這樣的超級企業。到
1900年,美國已經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連漢密爾頓可能都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設計,使得美利堅合眾國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帶著金融資本的基因,並創造了一個至今未衰的金融資本世代。那些從承銷債券,股票,和各種票據起家並累積了大量財富和人脈的金融家們從此在世界曆史的舞台上翻雲覆雨。

J.P摩根帶來了企業並購重組

鐵路的發展產生了第一批現代股份製企業 - 企業的所有者(股東)和經營者(管理層)分離。雖然股份製公司在項目籌融資上的好處顯而易見,但在缺乏有效 公司治理和法律監管的情況下,鐵路股票的發行成了一夜暴富的投機工具,千奇百怪的鐵路公司資本結構,惡性的重複建設和價格戰使得19世紀中後期的鐵路工業 成為名符其實的蠻荒叢林,全國大大小小的鐵路公司有幾百上千家,混亂無序的橫貫著新大陸。

J.P.摩根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有著新英格蘭貴族血統的摩根是華爾街傳奇的標誌。他高大穩重,頭發一絲不苟的向後梳,露出寬闊的額頭和一雙象鷹隼一樣炯炯的眼睛 --- 好萊塢最經典的商戰片《華爾街》(1987)中,道格拉斯飾演的戈登.蓋柯就梳著摩根式的大背頭。這個發型後來被無數人趨之如騖,視為華爾街標誌性的形象。

進入華爾街後,
J.P摩根開始著手一項整合美國鐵路係統的計劃。他出麵策劃了一係列的公司並購和重組,通過並購重組,效益低下的小公司以合理的價格被收 購,而大的鐵路公司實力大為增強。美國的鐵路行業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良性有序經營時代。紐約中央鐵路,賓夕法尼亞鐵路,巴爾的摩鐵路,伊利鐵路等樞紐幹線 和其支線逐漸形成一張鐵路網,使得這個遼闊大陸成為一個統一的經濟體,開創了不可置信的繁榮時代。

1900年,摩根再 次出麵組織了了巨型的財團(syndicate),開始對美國的鋼鐵行業進行並購重組。1年後,資本金達到14億美元的美國鋼鐵公司成立了,而當年美國全國的財政預算也不過5億美元左右。得益於規模經濟和專業分工的巨大優勢,美國鋼鐵公司迅速的成為國際鋼鐵業的壟斷者,一度控製了美國鋼產量的65%,左右全球鋼鐵的生產和價格。

資本對於實體經濟的作用日益顯著。作為金融市場和產業發展之間最重要的媒介,投資銀行家在美國經濟生活中的分量舉足輕重。企業資產並購重組從此也成為投資銀行業務的重頭戲之一。

1933年是個分水嶺: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分離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華爾街的第一次盛宴。經濟的持續增長和資本市場的持續繁榮使得華爾街成為名副其實的金礦。這一時期,金融巨頭們扮演者上帝的角 色,他們是最大的商業銀行,吸收了大部分的居民存款,同時,他們又是最大的投資銀行家,壟斷著證券承銷經紀,企業融資,企業兼並收購這些利潤豐厚的傳統 項目。由於沒有任何法律監管的要求,商業銀行的存款資金常常會以內部資金的方式流入投資銀行部門的承銷業務。巨額的資金很容易催生股市泡沫,然後引發更大的資金流入。然而,一旦股市動蕩或者有債務違約,儲戶的資金安全就會受到很大的威脅。

192910月開始的經濟危 機導致大規模的股市崩盤和銀行倒閉(沒錯,就是你小時候聽說過的萬惡的資本家寧可將牛奶倒掉也不肯救濟窮人的那個經濟危機),許多普通家庭的儲蓄一夜之間化為烏有。為了穩定資本市場,防止證券交易中的欺詐和操縱行為,保障存款人的資產安全,美國國會在193361日出台了至今影響深遠《格拉斯-斯蒂格 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正式官方名字是《1933年銀行法》(Banking Act of1933)],規定銀行隻能選擇從事儲蓄業務(商業銀行)或者是承銷投資業務(投資銀行)。這也意味著商業銀行被證券發行承銷拒之門外,而投資銀行不再允許吸收儲戶存款。根據法案,J.P.摩根被迫將自己的投資業務部門分離出來,成立了摩根斯坦利公司。緊接著,第一波士頓公司正式成立,雷曼兄弟,高盛都選擇了他們擅長的投資銀行業務。投資銀行這個名字正式進入金融行業的辭典中。現代投資銀行業的曆史之門從此開啟。

時代變了,投資銀行需要變化

對於剛剛獨立的投資銀行業來說,19301950年代算得上是生不逢時。大蕭條的餘悸猶在,市場冷冷清清,羅斯福和杜魯門政府顯然對在資本市場興風 作浪的金融冒險家們沒有太多好感,政府對銀行證券業的監管一再加強。幸好戰爭的爆發催生了大量資金需求,國債和國庫券的發行使得投資銀行業度過這一段艱難的日子。為了生存,投資銀行家們甚至隻得屈尊進入不那麽上流的證券零售經紀業務。在此期間,以零售經紀業務為主的美林證券迅速崛起。

隨著戰後美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高潮,19660年代的華爾街迎來自己的又一個黃金時代,承銷和並購業務源源而來。與此同時,社會財富的急速累積催生了大 量共同基金。隨著養老保險製度的建立,養老基金也開始大量的進入市場。人壽保險公司的資金實力在同一時期也快速發展。機構投資者在市場上開始形成巨大的買 方力量。隨著資金量的增長,買方漸漸不再滿足投行所提供的單調的權益證券和固定收益證券。不同風格的機構投資者對風險敞口,風險收益,和投資組合提出了更 多的不同要求,投資銀行家們必須適應這一趨勢,開發新的金融產品成為生存所需要的技能。

交易導向型的投資銀行和金融創新

到上個世紀70年代,證券承銷(尤其是IPO)仍是投行的主營業務,做頂級承銷商仍是這個行業至高無上的榮譽。不過,時代的風向已經開始變化。客戶導向型的投資銀行開始向交易導向型的金融服務商轉變。

交易需求有時候來自客戶。比如為了保證自己承銷的各種證券(股票,債券,票據,期貨,期權)流動性,投行需要在二級市場上為它們造市market making)。另外,投行的大客戶(包括企業和各種機構投資者)也常常要求投行幫助他們買入或者出售大宗證券。通過這種頻繁的買入賣出,投行賺取交易的買賣價差,同時也極大的增加了市場的流動性。

另外的交易需求來自自營業務。早期的投行主要是金融行業的 ”- 即幫助企業出售金融資產來募集資金。以零售經紀業務起家的美林公司在71年成為華爾街第一家上市的投行後,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也逐漸打破行業慣例, 成為公眾公司。投行的資本金因此普遍大幅提高,催生了自營賬戶資產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麵,隨著財富積累,客戶方也越來越多的對投行提出了資產管理的業務要 求。這些傳統的買方業務(如何用資金購買合適的金融資產)漸漸演變成了投行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到1990年代中期,曾經獨領風騷的承銷和傭金收入已 經下降到美國整個投行業收入的25%不到,而以各種有價證券交易為主的自營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收入上升到50%以上。

金融產品的日漸增多和投資者結構的日漸複雜,市場的波動性成為了華爾街的最大困擾。保守型的養老基金和保險公司是債券市場最大客戶,他們對於債權人的財務 狀況日益謹慎,對資金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率掉期(swap)因此被運用在債券市場上來對抗利率風險。接著,貨幣掉期也開始被運用在跨國的債券交易中來抵禦匯率風險。

另一項影響更為深遠的金融創新則是資產證券化。1960年代後期,美國快速增長的的中產階級對於自 有房產的需求帶動了房產的抵押貸款。為了滿足不斷擴大的房貸資金需求,兩大房產抵押機構房利美房地美需要更多的籌資手段(又稱聯邦國民 抵押貸款協會Finnie Mae)和政府抵押貸款協會”(Ginnie Mae))。銀行家們因此設計出了一種叫轉手證券pass-through security)的衍生產品.這種債券的發行用住房抵押貸款的利息來償付債券人。如此一來,整個房地產借貸市場的流動性大為改善,直接帶動了房產和債券 市場的雙重繁榮。

這個被稱為
證券化的金融工具迅速的流行起來,任何債券,項目,應收賬款,收費類資產,甚至版稅收 ……都可以通過證券化的形式獲得融資。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林林總總的商業機構,形形色色的投資者,還有投資銀行家們都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證券化的浪 潮中。華爾街因此產生了一句諺語,叫如果你有一個穩定的現金流,就將它證券化。和證券化有關的各類產品良莠不齊,紛紛粉墨登場。(一句題外 話,2007年引起全球金融海嘯的次貸產品,本質上也是證券化的一個產物)

時代在變化,一杯威士忌,一根雪茄,個人魅力主宰的投資銀行將要漸漸從曆史舞台隱退。更為專業化,技術化,數量化的時代要來臨了。

在撒切爾夫人強硬的自由主義的執政理念下,1980年代的英國首先實施了被稱為大爆炸的金融改革分業經營的限製被打破,金融保護主義結束,固定傭 金製被取消。華爾街突然發現,倫敦又成了了自己可怕的敵人。尤其在國際債券市場上,倫敦交易所已經占據了先機,浮動利率票據,部分支付債券,可替換債……眼花繚亂的品種被開發出來,滿足投融資多樣化的需求。緊接著,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紛紛放鬆金融管製。

羅納德.裏根的上台終於讓華爾街的銀行家們鬆了一口氣。規定了利率上限的Q條款被取消,利率徹底市場化,415條款的實施加快了證券發行的程序,銀行跨州經營的限製被打破,儲蓄機構被有條件的允許進行全能銀行業務。金融改革的十年的成效很快將要體現。

美國國內市場上,
垃圾債券”(junk bond)和杠杆收購(LBO)給了傳統的投資銀行業務大展宏圖的機會。陷入財務困境的企業的債券通常被稱為垃圾債券junk bond)。長期以來,它們在市場上乏人問津,因此價格極低。一個叫邁克爾.密爾肯的投資銀行家意識到,這些看上去一文不值的債券的收益率已經遠遠超過了 風險補償所需要的回報率,沒有比這更好的投資機會了。更重要的是,對於那些缺乏現金流的新技術公司(通訊,信息,生物醫藥等等)來說,可以通過發行垃圾債 券給風險偏好的投資者來融資。在資本的助力下,新興的產業快速發展,創新成為美國公司的標誌。美國有線新聞網(CNN)正是這一金融產品的代表作之一。

此外,曾在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風靡一時的集團公司開始顯現出大而無當的趨勢。由管理層主導的私有化風潮席卷了整個企業界。在這波被稱為杠杠收購 LBO)的熱潮中,垃圾債券充當了管理層最好的朋友 - 通過發行垃圾債券融資,然後收購公司股權,公司成為高負債的非上市企業。投資銀行家們大顯身 手,他們收取普通債券的兩倍以上的高額承銷費用,抽取巨額的傭金,同時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在市場交易中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這像是一個黃金遍地的時代。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家們發現自己同時成了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寵兒。旨在發展中國家債務重組的可轉換債券(布雷迪債券)的發行創造
了一個龐大的新興市場,東歐,亞洲,和拉丁美洲國企私有化的浪潮急切的需要投行的牽針引線。更令人心跳加速的是,在美國之外的其他主要資本市場上,投行發 現自己不再受到分業經營的限製。全球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銀行家們成了無所不能的上帝:從兼並收購到資產管理,從財務谘詢到證券清算,從承銷發行到資 金借貸,從權益產品到固定收益產品,從大宗商品到衍生品…… 20世紀8090年代的投行毫無疑問是金融行業的主宰。

投行文化與
MBA
的興起

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這樣的公司已經將觸角伸到了世界的每個角落,他們所代表的投行精英文化也隨之為世界熟悉。高盛在
1960年代首開招收MBA學生的先 例。哈佛,沃頓,芝加哥,哥倫比亞,斯坦福……頂尖名校的最優秀的學生被招募進投行。在華爾街,時間比金錢寶貴。投行不吝為他們的員工提供最好的物質享 受。年輕的銀行家們衣冠楚楚,乘頭等艙,住奢華的酒店。另一個方麵,他們每天睡4-5個小時,瘋狂的工作,在全球各地飛來飛去卻沒有時間和閑情逸致欣賞一下當地的風景。

極富誘惑力的薪酬,和各界甚至各國商業精英接觸合作的機會,和最聰明的人共事的挑戰性
 - 這一切都吸 引著更多野心勃勃的年輕人。MBA項目象雨後春筍一樣的在全球的商學院被推廣開來,常青藤名校的入門券成為通往成功的魔力杖。有趣的是,中國一直講究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種古老的東方價值觀和最資本主義的華爾街精神竟然以一種奇怪的方式被融合在一起。

8090年代是投資銀行家記憶深刻的一段時光。有關金錢的的傳奇不斷湧現。華爾街的紙醉金迷衣鬢香影也成為這個浮華世代的一個素描像。在巨大的金錢誘 惑前,關於道德的拷問也在不斷湧現。杠杆收購的大玩家伊凡.博思基(Ivan Boesky1986年被控內幕交易鋃鐺入獄。第二年,剛拿到5.5億美金年終分紅的垃圾債券之父邁克爾.密爾肯(MichaelMeken)也被牽連入獄。《門口的野蠻人》中描述的管理層和投行家們搶奪納貝斯克公司的爾虞我詐的金錢遊戲在不斷上演【暢銷書《門口的野蠻人》就是講這個時代最驚心動魄的一次收購戰(管理層和幾方競標人搶奪納貝斯克公司的控製權)】。

作為這個時代的注腳,奧斯卡影帝邁克爾
.道格拉斯在影片《華爾街》中,留下了兩句不朽的台詞。金錢永不眠”(money never sleep)貪婪是好的”(greed is good)

混業經營成為趨勢
 - 全能銀行再現江湖

當投資銀行開始主宰華爾街金融業時,一旁的商業銀行卻飽受著
金融脫媒的煎熬。直接融資市場的發達造成了大量銀行客戶的流失。商業貸款客戶湧入債券和 股票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垃圾債券和其他擔保性融資產品又進一步將信用等級稍遜的企業客戶瓜分。接下來存款客戶也開始流失,共同基金,對衝基金,養老基金,股權私募投資,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貼身服務的高淨值個人服務……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偏好追求更好的風險收益,傳統的存款業務不再有往日的 吸引力了。美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兩邊在迅速的枯萎。

與此同時,歐洲的金融自由化已經催生了大批金融巨頭。通過大規
模的兼並收購,巴克萊,德意誌銀行,瑞銀集團都成為了兼營儲蓄業務和投行業務的全能銀行。美國商業銀行如坐針氈,要求突破分業經營的訴求一天比一天強烈。 華爾街在華盛頓的遊說團隊在90年代到達鼎盛。作為繞開金融管製的組織機構創新,金融控股公司成為商業銀行的首選。大銀行紛紛通過兼並收購轉型成控股公司,由下設的證券機構主理投行業務。1990年代的金融業並購風潮由此而來。1989J.P.摩根重返闊別半個世紀的投資銀行業,2000年與大通曼哈 頓銀行,成為最大的金融控股公司之一。不知不覺間,形形色色的金融創新和金融機構的全球化運作已經突破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藩籬。

1999年,在克林頓政府的主導下,《現代金融服務法》通過,長達半個世紀的分業經營終於落下帷幕[又稱《格拉姆-裏奇-布裏雷法案》]。銀行從此可以 通過金融控股公司從事任何類型的金融業務。新的全能銀行頂著金融控股公司的名字再現江湖。投資銀行獨占證券市場的時光結束了,金融業正式進入春秋 戰國時代。

次貸狂熱


21世紀初的華爾街遭遇異 常寒冷的冬天。首先是矽穀”+“華爾街聯合出品的高科技狂潮在世紀相交的時候退去。納斯達克的狂瀉將全國的股市拖入深淵。經濟疲軟還沒有看到盡 頭,2001“9.11”恐怖襲擊再次重創美國。自1914年以來,紐約證交所第一次關閉長達四天之久。重開的市場一蹶不振。然而華爾街的劫數還沒有 完。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先後爆出財務醜聞,最終宣布破產。投資者發現,這些被投資銀行家們譽為最安全可靠的公司財務報表基本上是全是謊言。市場對華爾街的信心降到了冰點,美國經濟也經曆著二戰後最蕭索的一個時期。

為了盡快的走出經濟衰退,小布什政府決定進行強勢的經 濟幹預:調整稅收製度,聯儲大幅降息,出台係列政策鼓勵提高美國家庭住房擁有率。到2004年,名義利率已經從2001年的3.5%降至1%,低於通貨膨 脹水平。曆史罕見的負利率時代激發了投資的欲望。而同期的《美國夢首付法案》則為中低收入家庭放開了住房貸款的大門。

1970年代創造的抵押貸款證券化在這個時期大顯身手投資銀行將住房抵押貸款分割成不同等級的擔保債券(CDO)在市場上開始大量出售,源源不斷 的為抵押貸款提供充足的資金。同時,擔保債務的信用違約產品(CDS)被開發出來對CDO進行風險對衝。房價的不斷上升使得CDO的回報率越來越高。豐厚的利潤讓銀行笑逐顏開,更多的沒有經過審慎審核的抵押貸款發放出來,然後被迅速的證券化,投放到市場上。

擔保債券不斷
攀升的回報率吸引了善於利用杠杠的的對衝基金和其他金融組織(沒錯,你所熟悉的索羅斯就是著名的對衝基金管理人)。激進的對衝基金急切的要求承擔額外風 險,追逐高額利潤。貸款人對市場擴大的渴望和投資者試圖追求更高收益的需求創造了雙重的壓力一些低收入的,或者有不良信用記錄的購房者也得到了貸款,這 就是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次貸)的由來。一直在攀升的房產價格掩蓋了次貸低信用的本質,對衝基金紛紛通過杠杆融資,反複向銀行抵押CDO,將獲得的資金 再度投入CDO市場。越來越長的產品鏈條牽引著市場的狂歡。在20042005年的華爾街盛宴中,收益率主宰了一切,次級貸款的高違約風險暫時的被 選擇性遺忘了。

20066月,全美房價指數Case-Shiller創下曆史記錄,同年底,華爾街各大投行的營業收入和獎金水平都達到曆史新高。豐厚的利潤讓人感覺歌舞升平的好日子似乎將永無止境。

貝爾斯登之死


在這場次貸的狂歡中,成立於
1923年的華爾街投行貝爾斯登格外引人注目。和高盛,摩根斯坦利注重學曆,血統的傳統不一樣,貝爾斯登奉行的是一種叫 “PSD”的文化 - P(poor)貧窮, S(smart)聰明,D(deep)有強烈的賺錢欲望。基於這樣的企業文化,貝爾斯登在次貸抵押貸款的承銷和以次貸相關衍生品的對衝交易中格外激 進,在住房抵押貸款的複雜信用衍生產品上,基金經理人頻繁的使用幾十倍的超高杠杆率以獲得更高收益。

就像經典影片《華爾街》中道格拉斯說的:
這一行需要聰明的窮人,要夠饑渴,還要冷血,有輸有贏,但要不斷奮戰下去。

2004年上半年開始,世界原油和大宗商品的價格大幅上漲,美國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徒增。美聯儲連續17次上調利率,抵押貸款的成本不斷攀升。然而市場仍然沉浸在大蕭條以來美國房產從不下跌的美夢中不願意醒來。

越來越大的泡沫終於破滅了。
2006年的夏天房產價格突然回落。一切都改變了。次貸的房主們發現自己陷入了資不抵債的境地,債務違約成為不可避免的結 局。大量基於次貸的信用產品和衍生產品忽然喪失了流動性,400多家經營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倒閉,信用機構調低債券評級……多米諾骨牌式的崩潰開始了。

為了挽回損失,貝爾斯登旗下的對衝基金提高了自己的杠杠率。然而市場持續的下跌使得貝爾斯登的努力化為了灰燼。到
20076月,貝爾斯登這個全球數萬億美金衍生產品合約交易的對手已經深陷巨額虧損不能自拔。盡管包括摩根大通,高盛,美國銀行在內的多家金融機構聯手出資32億美金試圖挽救貝爾斯登,破產 的命運卻仍無法避免。到20083月的時候,貝爾斯登的流動性問題已經病入膏肓。為了避免給已經脆弱不堪的市場帶來過度係統性風險,美聯儲和摩根大通銀行開始聯合出手救助。僅僅兩天後,已經喪失了談判籌碼的貝爾斯登被迫接受摩根大通2美元一股的報價一個多月前,這個價格是93美元。

85歲的貝爾斯登消失了。華爾街第五大投行轟然倒下,投行曆史的新一幕拉開了。

危機過後
投行新世界

經過
90年代以來的金融業的兼並收購潮,華爾街的專業型投資銀行失去在傳統業務(承銷,並購,和經紀業務等)上的壟斷性優勢,由於不能開展儲蓄業務,為 了獲得和商業銀行轉型的全能銀行一樣淨資產收益率,投行隻能借助於兩大法寶:一是沒有監管沒有上限的杠杠率,二是實施高杠杠率的自營業務。這種趨勢使得投 行從金融顧問中介機構漸漸的轉型為實際上的對衝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貝爾斯登正是這種趨勢下激進策略的犧牲品。不幸的是,其他的投資銀行也麵臨著和貝爾斯 登相似的困境。

市場高漲的時候,杠杆率是天使,市場崩潰的時候,杠杆率卻成為魔鬼。和貝爾斯登一樣,過高的杠杆率和龐
大的次貸業務拖垮了另一家大型的投資銀行,有著150年曆史的雷曼兄弟。更為沮喪的是,公眾開始厭倦和質疑對政府對華爾街的救助,雷曼無法從聯儲那裏取得 更大的幫助。200897日,美國曆史上最大的企業破產發生了。市值高達450億美元,擁有2.8萬員工的雷曼兄弟正式宣布破產保護。全美第四大的獨 立投資銀行成為了曆史名詞。

至此,最大的五家獨立投資銀行還剩下美林證券,高盛,和摩根斯坦利。


由次貸開始的市場波動已經演化成慘烈的噩夢。次貸產品成為垃圾。過去
5年的次貸狂熱的後果是金融市場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次貸垃圾場。到2008年的夏天, 華爾街第一家公開上市的投資銀行,以零售業務著稱的美林證券累計資產減值已經達到520億美元。美林證券到了生死關頭。鑒於貝爾斯登和雷曼的教訓,美林證 券速戰速決,6個小時之內和美國銀行(全美最大的零售銀行)達成緊急收購協議。美國銀行同意以500億美金的價格收購美林。

獨立投行最後的血脈隻剩下了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高盛是唯一一家在住房抵押貸款類證券上沒有過度風險曝露的投行。然而傾巢之下,豈有完卵。大環境的惡化不
可避免的傷害到了以穩健著稱的高盛,2008年的高盛出現了曆史第一次虧損。摩根斯坦利則一直在積極的向外國主權基金尋找資金來源,2007年底,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50億美金的的價格購買了摩根斯坦利9.9%的股權。隨著形勢的日漸惡化,最後的兩家大型獨立投行向美聯儲遞交了申請,要求改組為 銀行控股公司。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從
1933以來,投資銀行一直獨立於美聯儲和其他銀行監管機構之外。他們不需要 披露資產負債表,杠杆率不受任何監管和控製。這一直是投行最神秘也最犀利的武器。一旦改組成銀行控股公司,就像是自由自在的單身漢踏進婚姻的約束。控股公司獲得吸收存款的權利,有了穩定的資本金來源,但同時要開始接受美聯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及各級銀行監管機構的監管,符合資本充足率要求,以及詳細的披 露自己的資產負債表。

2008921日,美聯儲正式批準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的改組。為期75年的獨立投行史劃上了句號。曆史是個輪回,全能銀行的時代又來臨了,交易為王的時代仍然沒有過去。高盛,摩根斯坦利,和他們曾經的對手 - 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瑞銀,德意誌銀 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後記


從雛形
初現開始到今天,投資銀行家的身影已經跨越了三個世紀。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企業的一切投融資活動背後都源自投資銀行的推動和設計:企業上市融資,組建股 份公司,企業分拆,並購,債務重組,企業證券的交易。美國企業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投資銀行的發展史。

從出生那天開始,投資銀行一直沒有停止過變化的腳步。每一次變化,都是時代深刻的烙印。就像鮑勃
.迪倫在歌裏唱的:時光流轉,一切都已改變

一切都已改變,一切還會改變。而未來可期。

 

(來源:第一財經 作者:唐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