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先進

專欄作者,工作狂,心理學者和大學老師
正文

人權有大小,生意無左右

(2013-11-21 13:33:52) 下一個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英國政論界對於中國政治走向集體失語,已有的評論基本上停留在今年年中的預測階段。出於對新聞熱點的追逐,放鬆計劃生育政策,成為媒體解讀重點,而對於更加廣泛的政治和經濟改革,英國方麵沒有有趣的分析出現。回顧今年年中,英國皇家戰略研究所(Chatham House)提交給英國議會的外交事務委員會分析,提出“中共掌權進入第七個十年,在21世紀陷入一個矛盾體,從一場革命運動,變得自己維護、高度謹慎、分歧極小的領導、極端的保守。(Brown,2013)”

 

 

這個對於目前中國政治潮流的描述,大致準確,這個判斷也影響到英國對待中國,采謹慎態度,不再輕易批評。這種對華謹慎態度的加劇了英國政界的“貿易-人權之爭”的尷尬,使得英國對於如何實行自己的擁抱亞洲的外交轉型麵臨著挑戰。

 

 

本周首相卡梅倫,出訪斯裏蘭卡,以人權紀錄不佳為理由,拒絕出席舉行的英聯邦首腦會議。相比之下,對於12月初的中國之行,他推遲了政府秋季財政報告,盡管中國的人權也常遭西方人權組織詬病。當然,從人權紀錄來看,斯裏蘭卡政府麵臨的是戰爭罪的指控,中國不是。

 

 

隨著12月到來,對於卡梅倫可能舍人權談貿易的批評也在逐漸升溫。特別是在人權議題上,如何使它成為一個有效的外交工具,英國政論界有著不同的看法。

 

 

首先,“去人權”外交逐漸成為英國政界共識,在野工黨在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的發言人也承認,貿易是必須的,但是有時候人權需要放到首位。如此委婉的默認,不禁讓人感歎,反對黨基本上放棄了利用人權問題來攻擊執政黨的戰術。相比之下,保守黨外交事務委員會的負責人奧拓維(Richard Ottoway)更加直白,“通過杯葛那些國家,來強調我們的價值觀,效果甚微,甚至起反作用”。

 

 

其次,在英國政界普遍看淡人權議題的時候,對於人權問題的另外一種外交價值,被人逐漸考慮。這種外交價值是,不再強調其人權內容本身,而且看重這個議題為英國帶來的國際形象,特別是在中英關係中樹立起一個嚴肅體麵形象,使得英國對於中國經濟往來,有別於某些國家向中國乞援外交。

 

 

LSE國際關係教授卡拉漢,剛剛出版了新書《中國夢:關於未來的20個願景》(China Dreams: 20 Visions of the Future)。他認為,在“中國夢”的背景下,中國也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價值觀外交,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中國也許更加願意與有著類似高度的對手來往。

 

 

然而這樣一種大膽而冒險的舉動,卡梅倫有足夠的政治勇氣和技巧去嚐試了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