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先進

專欄作者,工作狂,心理學者和大學老師
正文

教堂裏的募捐聲

(2013-11-21 13:31:14) 下一個

最近,我和家人去了英格蘭最小的城市威爾斯(Wells)。所謂城市(city),在英格蘭就是要有一座大教堂(dioceses Cathedral)為標準,這是英格蘭亨利八世開始的傳統。這趟旅程,我已經期待了好幾個星期,因為要去聽一場教堂裏埃爾加(Edward Elgar)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埃爾加也許是少數幾位可以享有世界聲譽的英國古典作曲家。

去之前,我把他的作品聽了好幾次。音樂會很簡樸,出演的當地中學的樂團,這家中學是英格蘭以音樂特長聞名的私校。我還帶了孩子去,他剛剛五歲。顯然,他不是早慧的音樂天才,當埃爾加的作品還沒有完成的時候,他就開始煩躁了。聽現場的時候,哪怕是鞋與鞋摩擦聲音,也會讓人感到極其刺耳。我把手按在了他的腳上,輕拍他的身體,慢慢地,他在自己椅子睡著了,幸運的是,他平日的呼嚕,並沒有響起,我把他枕到了我的胳膊上。

當上半場結束,中間休息的時候,睡夢中的孩子開始因為睡得不舒服,開始發出焦躁地夢囈。我果斷地把他抱出了教堂,和他坐在沒有暖氣的走廊裏,冷了,我把他扛在肩膀上,一個個地識辨那些教堂裏逝者的墓誌銘。終於我們忍受不了寒冷,回到了教堂,我把他抱在了靠近大門位置,坐在石凳上,靜靜地聽著教堂財務的演講。財務女士一再呼籲,希望我們到場的聽眾能夠為威爾斯大教堂募捐,因為這座大教堂每天需要的費用是6000鎊。

這是一個奇怪的夜晚。從五歲孩子的記憶來說,將來他會想起來曾經和自己的父母,去過一個大教堂,在昏黃的燈光裏,聽過一場音樂會,還有關於缺錢的演講。在我的腦海裏,也殘存的類似的記憶。有一個童年的夏天夜晚,母親帶著我從教堂回家,閃電撕破了夜空,將當年尚未高樓林立的故鄉,比照宛如曠野一樣,我站在母親的傘下,至今感受著那雨水滴落在身上的溫度。

這一切都與英國鄉村有關,威爾斯、教堂、曠野與閃電、埃爾加。我對英國鄉村生活向往已久。然而,也知道在英國鄉下住,其實是極度的奢侈。和家人常常跑到布裏斯托周邊的鄉間裏遊玩,要成為將來一段時間的消遣。

布裏斯托是英格蘭西南部最大城市,按照一個久居此地的人說,他因為討厭倫敦,搬到了布裏斯托,然而今天布裏斯托讓人感覺越來越像倫敦。對倫敦的愛與恨交織,左右著很多英國人的情感,這也是我們想要去鄉間的原因,我想徹底與城市在情感上有一個了斷,讓自己成為村子裏的人,哪怕自己還要到城市裏去混飯吃,但是在內心裏要占據一個鄉村的製高點,來抵抗一種謀生的人生觀。

布裏斯托北部是格羅斯特郡,香港灣仔的“告士打道”,即是此處,排名靠後的英國王室王子常常領著格羅斯特公爵的頭銜。布裏斯托的南部是薩默塞特郡,也是薩默塞特平原,往東就是維特郡(Wiltshire),在三者環抱,又向著南部延伸部分,就是著名的科茨伍德地區,號稱英格蘭最美的鄉間,中間確實散布著大大小小宛如風景畫一樣的鄉村。

一般來說,鄉下收入不高,甚至沒有什麽特別的工作,這要你有著很不一般的心態,也意味著與你一起生活的的人,必須心態不凡。如果你想用某種收入來維持鄉間生活的質量,那就你可能需要一份薪水豐厚的工作,在大城市裏上班,比如倫敦或者布裏斯托,你要付出的辛苦,也要更要承受職業或者事業辛勞。

如果您不在這兩列之中,還有多少人能夠達到您的境界呢?那樣的貴族或者鄉紳,在英國已經日漸稀少,他們很多的子孫也往往供養不起祖宅和田地,或者出手給來自新世界的土豪金,黑石一雄的《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的故事背景就是當年美國土豪金攻陷英格蘭的情形。或者,貴族後代把物業交給國家基金(National Trust)來打理,成為頤和園、北海公園一樣的景區,自己便泯然成了一名平凡的農夫。

就是這樣一種泯然眾人的拓展,我覺得自己要悄悄地侵入到這裏的鄉村了,或者說,鄉村,它越來越深入地占據了我的內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