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先進

專欄作者,工作狂,心理學者和大學老師
正文

一個海不歸的自白:誰是身邊的富二代

(2013-08-07 15:59:32) 下一個

最近朋友問我,身邊有沒有富二代。我說不知道,似乎有。

香港稱富二代為“二世祖”或者“太子爺”。因為來自溫州,我曾經有幸被懷疑身在其列,其實我家是三代農民,從高山村落到平原城市,至今到我,流落到英國開墾,采集數據為生。

相反,從小身邊生活耳濡目染,看上一代人白手起家,看著童年時代流著鼻涕的玩伴,登基今日的“二世祖”的軌跡,心中對富二代並不排斥,相反,覺得富人的氣息,絕非媒體渲染的那般氣味不堪,而留英的富二代,也常常是低調得很。

留學垃圾的“陰謀論”

“留學垃圾”是三四年前的流行語,我覺得國內媒體的蓄意的惡炒,幫助政府緩解就業壓力。這個陰謀發展至今,是為了證明海歸,特別是少年海歸,必須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曾經是“垃圾”。

我不敢苟同。

不可否認,英國的留學政策,與美國不同,造成了至少三到五年的英國留學生的“富裕優勢”。從80年代,到我們讀大學的年代,美國是出國的唯一百分之九十九的選擇,而飛往美國機票,不是銀行賬戶的存款證明,而是新東方的英語考試成績。大四流行的是,與未見麵的老板套瓷,在BBS上比較offer,一旦擁有,往往迅速收獲愛情。所看重的也無非是帶著經濟氣息的另外一種生活。

英國不同,1999年,前首相布萊爾到中國一忽悠,把英語培訓的職能,都當成留學的一項生意,於是,開口就是how is you的中國留學生,隻要略有家底,都到了英國來求學。

我曾經回國和一位親戚聊天,親戚說有個朋友的孩子,在英國特別能幹,一邊上學,一邊還管理物業。原來,那個孩子把一棟樓給租下來,分租給後來的學生。這種生意,俗稱“二房東”。其實,並不是什麽光彩的事情。可是,傳到國內,確實精明強幹,在英國發展有成就。

我不敢確定,那個孩子是不是富二代。但是,按照我的觀察,很多富家子弟,因為家庭環境熏陶,在尋找機會,不按照常規發展的氣質上,往往有些顯而易見的閃光點。一個身邊的小朋友,在英國留學第一年剛過,就一聲不響把一個物業給買下,價格還是直接從房東手裏拿下。

如果在英國有買房經曆的人,應該知道這種操作經營的手段,是相當老練的。在英國,對普通人而言,買房可能是一生最大的投資,在經濟上和心理上都需要相當成熟的心態來應對。一個初來乍到的年輕人,能夠不事張揚的搞定,絕非做“二房東”那樣沒有太多技術含量。

因此,記得很多年前,國內有媒體憂心忡忡地采訪我,如何看待“留學垃圾”現象,我很克製地表示垃圾不垃圾,取決於自己看人看事的心態。相反,想到自己有可能淪為“千年博士生”的掙紮,對於指點社會不良風氣,底氣略有不足,不敢輕言誰是垃圾,也為自己留條後路。

圍觀革命的一代

在英國留學的人群中,本碩博的學曆差異背後,可能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經濟階層的不同。

記得一次與朋友聊天,我說英國在中國太小眾,即使留英回去,市麵不大。他一邊打著方向盤,一邊悠悠地說,也未必,來英國的都是富家子弟居多,即使回國,借助原有的推動力,不一定會在大麵上造成轟動效應,但是可以在核心政經圈子,發揮更大的滲透力。

類似的觀點,若幹年之後,我又在一次飯局上聽到。埋頭於家與辦公室,我已經基本上與校園學生生活失去了聯係。而一位剛來英國不久的朋友,突然提到富二代的問題,說,他們現在已經開始圍觀革命,給自己的未來站隊下注。

所謂革命,並非暴力革命。而是麵對日益多元化的中國,很多富二代,開始有意識地投身一些非主流的潮流,比如做慈善、搞投資,拿自己的零花錢來搞搞新意思。

這是我們沒有經曆過的潮流和生活。過去我們在實驗室看未來,或者通過中餐館洗碗,來找自己的明天。現在變了,有一批所謂的“富二代”,也許是“準富二代”,或者未來的富一代,他們越來越多,在身邊潛伏,他們對機會的渴望,對青春的揮霍,就好像我們當年在大學的草地裏彈吉他,在小酒館裏耍酒瘋一樣。

一個社會詛咒財富的態度,其實比一個社會追求財富的手段,更能夠反映他們對未來的期待。

偶爾一次,看到一檔國內《非你莫屬》求職節目,一個小留學生求職,主持人對他的嘲弄,所謂獵頭專家,用漢語挑剔他英文的發音,讓我感到憤憤不平。因為在鏡頭之下,幾乎所有的嘉賓和主持人,他們的批評和建議,缺乏必要的專業,一臉癡憨呆狀的“老同誌”麵孔,隻有那位小留學生是唯一令我印象深刻的亮點,因為他應對所有挑釁和譏諷的表現,最為專業。

一下子,我突然明白了,所謂的垃圾是如何產生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加國的楓葉紅了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很好。
三更半夜瞎溜達 回複 悄悄話 嗬嗬,很尖銳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