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先進

專欄作者,工作狂,心理學者和大學老師
正文

一個海不歸的自白:你在英國還好嗎?

(2013-08-05 02:28:10) 下一個
因為木耳的關係,周六給家裏打了電話。母親在電話裏唏噓不已,言外之意,你年過三十,依然一無所有,如今國內炒樓,財富一日千裏。

似乎大形勢越來越明顯,海外生活的幸福西洋景,正在一步步被戳破。

看到中國今年有可能超越德國,GDP躍居世界第三,國內朋友心底裏都想問一問,你在英國還好嗎?

當兵與海歸

80年代,記憶中當兵是僅次於讀技校(能夠分配工作)、上高中(可以讀大學)的出路,因為當了兵,回來會有國家安排的工作,這是最實惠的,那時候去當兵的一般根紅苗正。

到了90年代初,當兵漸漸有了勞教的意味,孩子不聽話的話,送到部隊鍛煉幾年。確乎如此,我一個初中同學,成績差得讓家裏擔心,送到部隊之後,回歸之年,去了香港駐紮,可見其表現過硬。一次回鄉偶遇,談吐句句誠懇實在,談起自己當兵第一年地點在甘肅,除夕夜先拿著臉盆去掏廁所,然後洗幹淨臉盆,拿來和麵包餃子,吃完了,和老鄉每個人蹲在宿舍一角,大哭一通。

如今出國也是遵循著當兵的軌跡。溫州出國人多,80年代出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到90年代小有氣候,在歐洲大陸漸成網絡,儼然更給“溫州模式”鍍了層金,從黑工到小老板的溫州人,大談自己如何在番人社會(溫州話對外國人稱呼)艱苦創業,簡直是“此處錢多,人傻,速來”的海外版。

英國不然。

英鎊的匯率如一道雄關攔在麵前,其次是英國嚴格的移民控製,僅僅一段英吉利海峽,溫州人始終不能夠大規模的殺入英國。有關此間生活狀態來源主要靠學生,而學生基本上是99年之後來的英國,那年英國開始在中國大力拓展高教市場。

絕大多數學生生活自然辛苦,傳到國內,正值溫州樓市走高,幾乎每個人都賺的滿盤滿缽,親朋好友圍在一起談樓市,問股經,大啖海鮮水果,聽說英國蔬菜貴的驚人,一根芹菜30來塊,海鮮也吃不到,於是輿論基本形成:孩子不聽話,送到國外鍛煉幾年,好比當年參軍一樣。

好在哪裏

別人問我喜不喜歡英國,我說喜歡。喜歡什麽呢?卻有“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的無力。

我不太說民主人權,說多了有點政治撒嬌的意味,好比一本正經的朱軍在《藝術人生》裏誇獎張學友是“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張學友卻說,“什麽得意,我聽不懂”。

如果說環境幽雅,人文氛圍濃,好東西別人沒有親身經曆,談喜歡也是缺乏說服力。而且這樣高調拋出“因為文化,所以喜歡”,聽起來有些不夠誠懇,第一是年輕,又不是來養老,第二,畢竟平常日子是生活在要交房租的屋子裏,而不是免費參觀的博物館。那種言必談中西文化比較的文章,也常常出自訪學半年的學者之手。

因此,“在英國好不好?”,親朋問得越多,我越發失語。更何況,這樣的失語感偏遭遇“東風壓倒西風”的形勢。如果海外謀生拚掉了本土發展的機會成本,你開始在乎自己在哪裏了嗎?

請說實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三更半夜瞎溜達 回複 悄悄話 溫州不知道,北京/上海有錢、有權的都送孩子留學了,看來,中國才是那西洋景,從Bristol的私利學校生源就能看出來。
不思進取 回複 悄悄話 下次再有人問,你就說,喜歡英國不熱的夏天,嗬嗬。
為什麽總有人喜歡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喜歡你的博客。
noexit 回複 悄悄話 患得患失的人在哪都覺得此不如彼!信不信,你回去了又該羨慕外邊的人了。
染染 回複 悄悄話 國內的同齡人的確在物質上超越了國外混的大多數,如果當初不出國,現在應該也和他們差不多的水平。但是無論怎樣,都無法重新回到從前再來一次選擇了,每個成年人都該對自己的決定,行動負責任。中國沒有那麽不好,國外也不是天堂,重要的是你適合在哪裏,很多人猶豫比較糾結其實不是他們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麽,而是他們想要更多。
唐雪鴻 回複 悄悄話 大陸惡化的自然環境已變成人人無奈吸毒的場所。大陸惡劣的人文環境已造成華人海外投資移民已成為當地律師業的主要生意,那個被執行死刑的姓曾的企業家不就是被殺雞取蛋的活生生的例子嘛。 人在英國,至少你不用擔心天天在中毒,不用擔心網絡警察瞧你的門,還有什麽好抱怨的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