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先進

專欄作者,工作狂,心理學者和大學老師
正文

跨越英吉利海峽的散記

(2013-08-29 02:15:40) 下一個

與歐洲大陸相比,英國有自己的獨特性,奧威爾在《獅子和獨角獸》一文中有過精彩而經典的論述。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說,從任何國家回來,會發現(英格蘭)啤酒更苦,硬幣更沉,草更綠。對此,我深表同意,即使在今天,一歐元的硬幣與過去的一法郎硬幣相比,要沉一些了,但還是比不上英鎊的重量。

這個星期,我跨過了英吉利海峽,在西歐一帶遊蕩十日,從反麵來見證奧威爾當年對英國的判斷。我沿途看到的荷蘭、比利時的鄉村與田野,充滿了印象派的筆觸和色調,散漫而飄逸,也就是說草木不夠厚重,與英格蘭鄉村地毯般綠地,陰鬱沉默的橡樹相比,比、荷田野與市區的樹,有的是俊朗柔弱的歐陸氣質,少點英國的果敢與下得去手的強硬。

我甚至在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裏,看到了獨角獸的角。獨角獸是中世紀留給人類的迷和樂趣,在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獨角獸被視為優雅和純潔的象征,它生活在荒野之中,隻有處女才可以將其捕獲。不難理解,在中世紀繪畫中,獨角獸常常與聖母瑪麗亞聯係在一起。根據研究,所謂獨角獸的角,最有可能是長槍鯨(narwhale)的長牙。

收藏了三付“獨角獸”之角的荷蘭國家博物館,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以前,我對荷蘭的藝術,因為宗教關係,也是自己對中世紀的興趣,僅對在荷蘭發生的“北方文藝複興”和後來的荷蘭畫派略有印象。在荷蘭國家博物館裏中世紀的藏品,把我給吸引住了,它們將文藝複興與中世紀聯係起來,給我一個更加豐富背景,陳列在前的藝術品,我心裏油然而生的感覺是,這個國家曾經強大過,也不難理解它今日的富裕。

其實,我對荷蘭的美好印象,還來自於曾經碰到過的一位朋友。那時候,我剛來讀博士,他住在我們同一樓層,他能夠和和所有的人打招呼,在我們一片普通話熱烈交流之中,能夠做足一個小時,喝夠啤酒,依然保持微笑。沒有某些事兒事兒老外或者華人國際主義者那樣抱怨,你們怎麽這麽愛紮堆說漢語,不融入主流社會。後來我碰到的多數荷蘭人都有這樣氣質,讓我覺得他們是天生的做生意民族,過去和現在小日子來都不錯。差不多過去了十年,此次來荷蘭,在阿姆斯特丹閑逛閑逛,我還想會不會在路上碰到那位朋友。

我所漫遊的地區,在整個歐洲大陸中,與英國還是氣質上屬於比較接近的,比利時、荷蘭兩國,都屬於低地國家,中世紀的弗蘭德人疆域,也以富裕和勇猛的弗蘭德騎士著稱。我特地去了布魯日。為了去這城鎮,我已經期待了至少五年。很多人通過電影《在布魯日》了解這座城市,這裏是我感興趣的西歐史一個交匯點,上承北歐文藝複興、查理曼帝國到羅馬,下接資產階級革命、民族國家建立,其中有我至今不解的細節與鉤沉,比如與英格蘭的聯係,布魯日與英格蘭在13世紀有著緊密的羊毛貿易聯係,甚至可以說,布魯日在經濟上殖民了英格蘭的羊毛產地,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和理查三世曾經在這座小鎮度過自己的流亡歲月。

短短幾日,來到一個非英語環境,感受到英語中心主義世界觀確實存在,從曆史、語言到飲食,如酒、牛奶、奶酪,離開英格蘭,並非英國範才是正宗,好萊塢的美國文化更是誤人子弟。以我的理解,美國發展是新英格蘭殖民地驅動,英國發展的曆史與空間也很狹小,無法與中國的地域、人口和製度積累相比照,大概唯一以歐洲為空間發展出今天的歐盟,來與中國比較,優劣會更加值得思考,其中往往歐盟之失,乃中國之得,而英國似乎以自己的獨特性,更加證明了歐洲對西方文明的價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