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先進

專欄作者,工作狂,心理學者和大學老師
正文

秋聲賦裏讀貴族

(2013-08-18 13:51:55) 下一個

窗前有棵樹,吃飯的時候,我留意了一下風吹過樹葉翻卷的方向,是向著東邊的。西風起,已經是立秋了。秋的氣息越來越濃,晚上我翻出了歐陽修的《秋聲賦》重讀。在英國超市裏,常有seasonal potato賣。這麽多年了,我才開始關注這其中味道與久儲的土豆不同,居然在英語裏明白了原來漢語的“時令”是這樣的滋味。而這些年,對於所謂貴族,我也漸漸讀出一些滋味,,談英國貴族與拯救社會,是中國的時令話題。

我最近有點迷上了《白色王後》這部曆史劇,準確地說,是那段曆史或者與英國貴族有關的曆史。我並非英劇迷,《都鐸王朝》對我來說,是撒狗血爛片一部,《唐頓莊園》形同文化戀屍。我所好奇的是,今天在中國有這麽多人在談論貴族,甚至熱切地希望讓貴族和他們的精神來拯救自己。令人想起《秋聲賦》裏歐陽修談人之多慮,“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

英國的秋聲,我其實聽得不多,偶爾有晚上出門倒垃圾,聽到“四無人聲,聲在樹間”,夏日的鳥鳴,卻是滿滿一窗子。在這裏,秋天占據你感官的是光影變化。英國曆史劇裏,光亮大多數就是秋天的色調,在昏暗的臥室裏幽會,在黯淡的監牢裏折磨對手,所見的英劇裏的貴族的關係,也應了歐陽修所言“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為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

兩年前一個秋天,我徒步穿越哈德良長城,在坎布裏亞和諾桑比亞的曠野裏,站在高處,看濕地裏的草木似乎把地麵染紅,是火一樣向遠處的蘇格蘭蔓延,把威廉華萊士的軍隊阻擋在邊界之外。我想起了諾桑比亞的格雷伯爵,也就是國人心儀的“伯爵紅茶”上的頭像人物,他是一名北部的大貴族,在1830-1834年間出任過英國首相。在紐卡斯爾市中心有一間以他名字命名的酒吧。在他23年的婚姻生活中,一共孕育了十男六女。作為補充,他與德文郡公爵夫人私通之後,有了一名私生女,他們的故事在電影《公爵夫人》中有所渲染,而德文郡公爵夫人,來自英國著名的斯賓塞家族,她父親就是斯賓塞伯爵一世,而第八世伯爵的女兒就是著名的戴安娜王妃。

通過婚姻來改變命運,是英國貴族必備的知識和手腕,古今如此。比如,牛津附近的布倫海姆宮因為是丘吉爾誕生地,常常被稱為丘吉爾莊園,它的主人馬爾巴羅公爵九世通過與美國鐵路大亨範德比爾特家族(Vanderbilt)聯姻,保住了祖業,,避免家族破產。而他的孫子馬爾巴洛十一世也通過四次婚姻拯救了自己的祖宅,並且成功地讓它成為一處旅遊勝地。

在英國曆史上,通過婚姻來鞏固財富和權力甚至鎖定王位,是一場高度複雜、變化迅速的遊戲。《白色王後》正是講述這樣一個貴族之間的故事。三個女人是伊麗莎白、安娜和瑪格麗特,參與了英格蘭玫瑰戰爭後期的王位爭奪。伊麗莎白是愛德華四世的妻子, 安娜是愛德華四世的弟弟,也就是後來理查三世的妻子。理查三世的屍骨,去年剛剛在萊斯特的一處停車場地下被發現,他在莎士比亞名劇《理查三世》中被塑造成一名邪惡的殘疾人。瑪格麗特是後來的都鐸王朝亨利都鐸,也就是亨利七世的母親她結了三次婚,亨利都鐸是自己第一次婚姻的孩子。

安娜的父親是華威伯爵,史稱“造王者華威”,是當時英格蘭最富有的貴族,他試圖把女兒嫁給愛德華四世,但是愛德華四世選擇了伊麗莎白。後來華威伯爵起兵反抗愛德華四世,戰敗身亡。留給安娜的家族財富,使得她成為貴族追逐對象,她選擇了國王的弟弟理查,理查通過政變成為了國王,安娜最終成為英格蘭王後。

瑪格麗特從來沒有成為過英格蘭王後,她的第三任丈夫,是理查三世倚重的大臣,而瑪格麗塔自己負責與流亡法國兒子亨利聯係,又暗中策動和收買理查三世的好友白金漢公爵二世來造反。這夫妻倆合演兩麵派的技法,堪稱英國政治一絕。

故事重點在愛德華四世死後,他的幼子愛德華五世,年僅十二歲,做了兩個多月的王位之後,被叔叔理查趕下了王位,理由是愛德華四世與伊麗莎白的婚姻不合法,他們孩子不屬於婚生子女,於是年幼國王和自己的王弟,被關進了倫敦塔,不久神秘失蹤,據信被謀殺。

凶手是誰?在伊麗莎白、安娜和瑪格麗特之間開始展開了猜疑。理查三世嫌疑最大,卻也最不可能,因為他已經獲得王位。政治的邏輯往往與黑幫一樣,誰是最大受益者,誰就是最大嫌疑人。那就是都鐸王朝的開創者亨利七世和他母親。然而曆史在這裏嘎然而止,沒有人公開地說誰是凶手。在三個女人為王位的爭鬥末期,伊麗莎白在失去了兩個兒子之後,利用自己女兒設計了一場奪位陰謀:一邊她與瑪格麗特聯盟,許諾女兒與瑪格麗特的兒子,也就是亨利七世結婚,另一方麵,她暗示理查三世,由於安娜王後不能夠帶來子嗣,他可以和自己的侄女結婚。

所有的這些仇殺、陰謀和反叛,都是英國貴族們之間的遊戲。在《白色王後》時代大約250年前,著名的限製王權的《大憲章》已經簽署。然而,曆史並不會因為那一張紙,變得更加文明。相反,都鐸王朝建立後,迎來了著名的亨利八世和六個王後,他讓英國貴族曆史變得更加血腥,這血腥氣息傳給了他的兩個女兒:瑪麗一和伊麗莎白一世。

英國貴族的血腥曆史,其實距離現代並不遙遠。記得當年溫家寶總理訪問英國莎翁故居,大讚英國文化,倫敦市長鮑裏斯,卻毫不客氣地在專欄裏麵吐槽。他是一位好作家,傳言他《每日電訊報》專欄稿費一年25萬英鎊。他說,莎士比亞時代,“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英國在全世界成立公司和做生意,我們在為一個前所未有最大商業帝國打基礎。當然它也是一個內政偏執的時代,毫無政治自由。”這位看似瘋癲的倫敦市長,對於英國曆史和所謂貴族的認識,與我們不太一樣,而他所批評的那個商業帝國,卻另有深意。總之,對於貴族,他要比我們清楚很多。我也覺得如此熱烈鼓吹貴族精神來拯救社會,還真不如到英國買點豬肝補補眼神,多看點他們的曆史,而且這豬肝在這裏還常常是免費送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