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先進

專欄作者,工作狂,心理學者和大學老師
正文

我與《英中時報》二三事

(2013-06-05 09:41:04) 下一個
最早知道《英中時報》是因為剛到英國的兩件事情。第一件,我發現,歐美嘉機票代理常常被留英網民痛罵。第二是,我有時候去中國超市,看到門口躺著 一堆《英中時報》,作為對新聞有所要求的半個媒體人,我總是昂首闊步的邁過去,自己掏錢買幾份過期的《星島日報》回家看。後來,我慢慢知道了,這被罵的和仰躺著報紙背後,站著同一個人,而且是安徽人。 

 

 隨著閱曆增長,我對安徽人有一種難言的情感。在家,安徽人是我的領導;家之外,安徽人管理著我的國家,還會繼續管下去。開頭那兩件事情,給我印象也極深。我不喜歡網絡上抱怨機票貼,討論多少公斤,罵罵東航電視屏幕。其實,這個世界上有條道理是很清楚的:一分錢一分貨。拿了便宜的機票,自然要做好不便宜的準備。其次,是《英中時報》從躺在中國超市門口燒錢,到逐漸成為英國華文報紙的翹楚,據說廣告和發行量逐漸對《星島日報》構成威脅。 

 

 兩件事,四個字,所謂“不怨不棄”。《英中時報》走到今天,這四個字可能是讓我感受最深。我不敢說《英中時報》已經成功,但是根據我的估計,英國大概可以容納的下最多兩到三份華文報紙,《英中時報》已經守住了自己的陣地。 

 

 我給《英中時報》寫過稿子,父母來英常常把贈送的報紙,從頭讀到尾,而我最大的收獲卻是認識了其中的編輯。前主編葉聲是一個有趣的人。我們在電話裏交談,葉主編不負其“聲”,語調委婉,猶如港台小生;後來見到了,原來是光頭大漢般的怪叔叔,還是個湖南人。說話直來直去,喜怒形於色,我問他周末幹什麽,他說在家畫油畫。這令我肅然起敬,今年年初,他回國之後,我特地買了一本水彩畫手冊,打算培養自己這方麵愛好,以示懷念。 

 

 對於《英中時報》,我最愛看的是有一頁對新聞的短評,出手就知道是資深媒體人。後來知道主筆的是另外一位主編章戈浩。章兄是英語科班出生,基因強大,兩個子女先聲奪人地長得象他。我與他之間有過一麵之緣,熱情,敬業,端著照相機,趴在別人腳底下就開始拍臉。我佩服這樣的熱情,尤其是來自一位才華橫溢的人。一個人的熱情與才華,常常是不能夠兼容的,章兄是個例外。這也許是《英中時報》過人之處。 

 

 編輯部還有很多編輯,我偶爾有過聯係。人才多,流動性大,這是在英國的華文媒體中常態。在異國土地上,中國人的才華總是被諸多簽證、生計這樣的事情所束縛,但願《英中時報》能夠成為一座強固的基地,讓中國人才華在這裏能夠積澱、鞏固,最終能夠形成對這個社會的影響力。 

 

 2006年,我曾經為全英學聯的雜誌《英倫學人》做過一年主編,深知海外做中文媒體不易,一切試圖跨階段的發展,讓一份報紙或者雜誌橫空出世,成為主流,都是不現實。這段經曆讓我對於英國媒體也慢慢有些了解。當時的《英中時報》在學聯春晚擺攤,現在慢慢走入了英國華人社區。現在據說,這份報紙是海外華文報紙中,出版頁數最厚的,這已經是一個成就。 

 

 在英國,有很多社區報紙,往往紮根於特定的族群社區,《英中時報》也不例外。媒體的競爭,我始終相信是內容為王,活下來就是影響力。《英中時報》與大陸媒體相比,更像是一個門戶網站,為了擴充內容,站到了海外統一戰線的隊伍裏,給大陸諸多媒體當展示板。從成本上來看,這是一個折中的戰略選擇;在商業網絡上看,也是老板的名片,結交大陸甚至海外的諸多媒體資源,也許將來可以做成自己的內容。 

 

 最近看電視劇《新三國》,講的就是一個安徽人,怎麽樣打敗一個江蘇人和一個四川人(或者河北人)的故事。出於對家裏家外安徽人的敬意,我希望MK (Milton Keynes,《英中時報》的總部) 就是英國華文報紙的許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sublexical2013 回複 悄悄話 它們這周和下周都有兩篇評論,可以參看一下。
唐雪鴻 回複 悄悄話 我在國內的一位資深媒體人來過英國唐人街,他說英國華人報紙真正算作專業報紙的是另一份有爭議,觀點有些犀利的報紙。

6.4剛過去,從沒見過英中時報報道過6.4. 他們的老板和大使館一起做生意,也都是很多人知道的。因此可以理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