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10)
昨夜南樓夢半枝,今晨探外破猜疑。
腮紅誤作伊人醉,臂白堪羞徐粉施。
清隱盧家千古韻,風吟白石一雙詞。
寒生玉指香生骨,芳信拈來隻恨遲。
作者是在寫雪中梅花的風采。首聯一般要求突兀,如高山墜石,令人驚絕才好。在“昨夜南樓夢半枝,今晨探外破猜疑”這一聯中,比較平直,沿用的是七言絕句的手法。交代了寫梅花的緣故和動機,心理過程比較細膩,突出了東籬手法的特點。心思和行動拿捏得很巧妙,比較引人入勝。同時,為頜聯的開展提供了驅動力和好奇心,鋪墊得很成功。用詞簡潔,絲毫不拖泥帶水。
在頜聯中,一般要求與首聯若即若離,意思要拓開,但是又不能離開主題太遠(即意思連貫)。另外與首聯還有兩個重要的聯係,即景情交融(或者說虛實互補),語氣上強弱相依。如果首聯氣勢高昂,在頜聯就要相應地減弱;如果首聯寫景(實),那麽相應地頜聯最好寫情(虛),這樣在整體上,詩歌就顯得虛實有度,急緩得當,保持詩歌的生動靈活,平和勻稱,又深刻雋永的主旨。在“腮紅誤作伊人醉,臂白堪羞徐粉施”一聯中,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了梅雪的顏色。用了梁元帝的徐妃半麵妝亦或“梅開半麵,情滿徐妝”之脂粉來借喻雪白,用意中人(夢中情人,嗬嗬!)的嬌羞,來借喻梅色之美好。頜聯在首聯的基礎上,提供了“猜”的內容之一,即顏色。這是很自然的,因為顏色總是最醒目的,常常是首先映入眼簾的部分。首、頜聯在語氣上都比較平緩,每一聯都涉及景情,沒有很明顯的界限,總體上顯得變化不大。這也是東籬詩歌纖麗嫋娜風格的一貫體現。
頸聯在近體詩歌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形同人的頸部,起到上下貫通,牽引前後,左右詩歌節奏,調節詩歌意思流向等作用。所以頸聯的精髓是“變化”二字。底線是,要和首、頜聯相呼應,以便不會離題太遠,而是與主題互相照應,卻能使變化顯得精神靈活。通常的標準是,變化要給人一種“疾雷破山,驚愕不已”的感覺。在“清隱盧家千古韻,風吟白石一雙詞”一聯中,作者在感歎梅雪的顏色之美好之外,對梅花的風韻進行勾勒。用嫁到盧家的洛陽女子莫愁來借喻梅花楚楚動人的風姿,把道家的仙物“白石”借喻為雪。表達白雪是來自蕊宮的人間罕見之物,極力讚美雪之高貴。從而映襯出梅花風姿的卓傑。這種從表及裏的審美過程是很正確的。作者在頸聯“轉折”過程中,貌似沒有大起大落,但是這是“潤物細無聲”,力度是很分明別致的。在描寫梅雪的淵永超妙上,柔情融匯在欣賞仰慕之中。
尾聯一般是給全篇一次總結和升華。要做到風回氣斂,收攏全篇。就象運動結束之前,要進行放鬆。光放鬆還不夠,還要給人一種期待和向往,以及給人回味和享受。在惜餘齋主人的【詩學概要】中提到白石道人對近體詩歌尾聯的四種類型,即“辭意俱盡”、“辭盡意不盡”、“辭意俱不盡”以及“辭不盡意盡”。當然最理想的是--辭盡意不盡,其次是--辭意俱盡。也就是常說的“:“收束或放開一步,或宕出遠神,或就本位收住。”在“寒生玉指香生骨,芳信拈來隻恨遲”一聯中,按理說作者要走出對梅花的審美心態,擺出一種“旁觀者清”的高屋建瓴的勢態。但是作者還是沉浸在描寫梅花芳香風骨的迷戀中,看似很黏糊老套,不可救藥,讓人很煩。但是在對句中,卻提出“芳信”,即意中人的消息遲遲未來。由花及人,睹花思人,讓人心動和感歎:“一個什麽樣的佳人,讓作者如此夢繞魂牽?”原來作者所有對梅雪的思念和讚美,都是因為心中對遠方玉人的癡癡鍾情所致,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作者先拚命地讚美梅花的色彩風韻,都是用來陪襯心中那份掛念和不去不離。讓讀者自然十分羨慕作者心目中佳人的風貌卓越,不同凡響。同時在尾聯中的出句,看似繁瑣,其實是在婉轉地告訴讀者,美好的風骨隻有在冰寒中,在逆境下,才能產生和造就,也為作者那始終無法得到的“芳信”帶來的困惑,提供稍稍的撫慰。
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東籬特色的七律,窈窕,蜿蜒,和圓潤。作者不是屬於豪放的風格,在婉約之中,多有移疊結合,顯得柔情纏綿,嫋娜多姿。娓娓道來,讓人在東風拂麵中,顧盼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