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拚到老

在字句裏看過去現在和未來
個人資料
chunfengfe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ZT:中國詩詞發展源流(十四)

(2014-03-02 17:57:01) 下一個
    曆代的賦

    除了詩、詞、曲之外,曆史上還存在過一種具有詩歌特點的文體,這就是賦。最初的詩詞曲都能歌唱,而賦卻不能歌唱,隻能朗誦。它外形似散文,內部又有詩的韻律,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  
 
    賦,起源於戰國,形成於漢代,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關於詩和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裏曾說: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也就是說,詩是用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話說出了晉代以前的詩和賦的主要特點,但不能作機械的理解,詩也要描寫事物,賦也有抒發感情的成分,特別是到南北朝時代抒情小賦發達起來,賦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 
 
    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曆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1、漢代的賦 
 
    典型的漢賦是宮廷文學,其內容多為天子歌功頌德,描寫國家的富強,宮室苑囿的宏麗,水陸物產的豐饒,帝王生活的奢侈,等等。我們看看司馬相如《上林賦》中的一段文字: 
  
    離宮別館,彌山跨穀;高廊四注,重坐曲閣;華榱〔cuī催〕璧璫,輦道纚屬;步櫩〔yán閻〕周流,長途中宿。夷嵕〔zōng宗〕築堂,累台增成,岩窔〔yào耀〕洞房。俯杳眇而無見,仰攀橑〔liáo遼〕而捫天。奔星更於閨闥〔tà榻〕,宛虹扡〔tuō拖〕於楯〔shǔn吮〕軒…… 
 
    這是描寫帝王宮室之盛。大意說:為天子而建的離宮別館,布滿山穀之間,高高的回廊環繞四周,到處是雙層樓房,曲折的殿閣,華美的屋椽,嵌玉的瓦當,行輦車的閣道綿延不斷,長廊通往各處,一天走不完還須中途住宿。削平山頭蓋房屋,一層層壘起高台,岩下修築洞房。俯身下看深幽而無所見;仰身攀著屋椽,可以摸到青天。流星穿過宮門,長虹跨過欄杆……從這段文字中,我們約略窺見漢賦文字特點之一斑。漢賦寫得較長,氣勢開闊,辭藻華麗,描寫不厭其細而又極度誇張。雖然富麗堂皇,但形式呆板,很少文學韻味,加上堆砌詞藻,艱澀難懂,不易引起讀者興味。這種文學樣式流行於兩漢400年,其中著名作者有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等。 
 
    2、魏晉南北朝的駢賦 
 
    魏晉以後,漢賦逐漸演化成體製較小的駢賦(也叫俳賦),講求對仗,詞語華美,抒情成分增多,文學氣息濃厚起來。如齊梁時代的江淹的《別賦》開頭一段: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況秦、吳兮絕國,複燕、宋兮千裏;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暫起。是以行子斷腸,百感淒惻。風蕭蕭而異響,雲漫漫而奇色。舟凝滯於水濱,車逶遲於山側。棹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 
 
    這是寫惜別的情形。大意說:最讓人喪魂失魄的,就是“離別”這件事了。況且秦、吳兩地隔絕不通,燕、宋兩地相去千裏(分別後難得再見)。離別,或在春草萌生的時節,或在秋風乍起的時刻(最易牽惹離愁別恨)。這樣,遠行的人愁腸欲斷,百感交集悲傷不已。這時聽到呼呼的風聲也不同於平日,飄浮的雲彩也改變了顏色。船滯留在水邊不忍開走,車徘徊在山側不忍離開。船槳不忍劃動怎能前進?馬匹也淒涼地鳴叫不止……這段文字把親友間別離時傷心的氣氛渲染到了極致。魏晉南北朝時代寫賦的人較多,著名的有曹植、王粲、陸機、左思、謝靈運、鮑照、庾信、江淹、徐陵等作家。  
  
    3、唐宋時代的律賦 
 
    唐宋時代科舉考試要求作賦,於是駢賦又演化出律賦。律賦有很嚴的格律:對仗要工整,聲律要嚴密,指定用韻,限製篇幅,把作者的創造性嚴格束縛住,和明清時的“八股文”差不多。律賦失去了文學性,已不是文學作品,因此這裏不再舉例。 
 
    4、唐宋時代的文賦 
 
    唐宋兩代都出現過“古文”運動,即反對僵化的駢體文,提倡寫作剛健質樸、新鮮活潑的散文的運動。其領袖人物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人的散文成就很高,影響很大。受這種優秀散文的影響,駢賦又發生變化,向散文化方向發展,形成文賦。我們看歐陽修的《秋聲賦》的一段: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奮發。豐草綠縟〔rù入〕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餘烈…… 
 
    大意是:說起秋的景象,它的色彩淒涼慘淡,煙靄雲氣都收斂起來;它的形貌清澈爽朗,天空高遠陽光明亮;它的氣氛寒冷逼人,刺入人的肌膚骨髓;它的意象蕭索單調,高山大川寂靜空闊。所以秋天的風聲,淒淒切切,呼嘯著卷過大地震動萬物。夏日裏,繁密的茂草生機蓬勃,茂盛的樹木悅人心目;可是一經秋風吹拂,百草立即枯黃,樹木紛紛落葉。它們所以凋零敗落,都是肅殺的秋風作用的結果……。這段文字有顏色,有聲音,有氣氛,有感覺,有情緒,真把秋天的景況形容殆盡,不愧為名文。此外如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代表作。在所有的賦中,文賦可讀性最強。文賦寫作比較自由,敘事、抒情、議論皆可,已相當接近散文了。 
 
    賦這種文體從漢代到宋代存在一千多年,宋以後就衰歇了。在文學史上,賦有一定地位,特別在漢代,幾乎是具有代表性的文體,它在豐富文學語言和提高表達技巧方麵對以後的文學產生過好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chunfengfe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北美君子' 的評論 :

多謝君子的精彩探討和感言。

文賦注重文字的優美和形式的對稱,用語多典故,典雅莊重,確實美不可言。她是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有時形式多於內容。

文體的變遷反映時代的訴求,以及文人的創新和對舊世界的突破。然而曆史美麗轉身,並不會淹沒往日的精彩,所以讓後人在使用今天的同時,也能重溫昨日的風采。

再次感謝君子不凡的見解和對舊式文體的興趣!
北美君子 回複 悄悄話 君子覺得在現代漢語中,好像已極少見賦這種文體了。這是一種文化的損失,當然也有其曆史發展的原因。
可以這麽說,賦這朵文學奇葩是在伴隨著文言文向白話文轉變的過程中自然凋零的。
賦是一種高級文體,屬文學格體中的“陽春白雪”。君子記得,賦一般用於歌頌,如對帝王將相,對政體國事,對高風亮節,對山川河海的頌揚褒讚。也有用於對風花雪夜高雅意境的隨想慨歎。
在隋唐宋明時代,功名考試的選項中都會有賦這一選擇。
這種難度較高的文化體裁古時除在會考中見到外,實際應用中多為少數文化名人或飽讀詩書的達官貴人所用,不甚普及。
所以,賦沒有隨著詩詞保留下來,最終為現代文人所拋棄,也就不難理解了。

以上隻是君子對賦的一點看法。望風風,心雨,大花雅正。
問好風風,心雨,大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