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電影"血戰鋼鋸嶺"首次在威尼斯影展上播放的時候,觀眾集體起立鼓掌長達十
分鍾。直到自己看完電影,燈光亮起,我努力遮掩哭得小了一圈的眼睛的同時,意
識到這可能是我近年來看過最棒的一部戰爭片。
梅爾.吉布森從來不以婉約含蓄著稱。從之前他導演的"勇敢的心"( Brave Heart),和”
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Christ)中不難看出他對戰爭和宗教這類大開大合的
史詩題材的掌控自如。 相隔十多年後,梅爾.吉布森再次出任導演的"血戰鋼鋸嶺"
(Hacksaw Ridge),再次秉承了他之前陽剛雄渾的風格,做了一次將戰爭和宗教題材
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大膽嚐試。
如果說,吉布森以往電影中的暴力和血腥場麵曾經讓他背上了嗜血的罵名,那麽這
次的鋼鋸嶺將充滿了視覺衝擊力的血腥程度推上了前所未及的高峰。二戰衝繩島戰
役的鋼鋸嶺上,在機槍炮火的合攻之下,人如同輕飄飄的羽毛一般被炸上了天,沒
了主人的斷肢殘臂胡亂懸掛在枯枝上,堆積淤泥中暴露出內髒的身體在完全腐爛之
前,被躲在黑暗裏的老鼠咀嚼吞噬。
這些如同恐怖片的設置,無非是為了把久居和平年代的觀眾迅速拉回到二戰時期的
戰爭場景。人的感官知覺往往來自於比較,如同在黑暗中容易生出了對光明的向往,
我們的主人公DesmondDoss,正是在這殘酷冷血的人間地獄中散發出如同天使般的光
芒。
簡單的說,鋼鋸嶺是一部關於戰爭英雄的故事,改編自美國陸軍軍醫戴斯蒙.杜斯(DesmondDoss)的真人真事。雖然情節並不複雜,表述起來卻充滿了矛盾和困難。首先男主角戴斯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奮勇殺敵的英雄。在普通人眼裏,戴斯蒙根本是一個怪胎。從外觀上,他被軍官取笑為能被風吹走的玉米杆。更糟糕的是,他公然拒絕接受槍
支訓練,甚至不願意攜帶任何武器上戰場上殺人。誤以為他膽小懦弱,同伴們對他
冷嘲熱諷甚至拳腳相加,軍官們軟硬兼施地勸說他主動退伍。但戴斯蒙卻始終堅守
著自己的信念,毫不退縮,甚至不惜被告上軍事法庭。
戴斯蒙為自己辯護的邏輯很簡單。他自願參軍,是沒法看著別人上前線流血犧牲,
自己卻躲在家中安享太平。他不持槍,是因為聖經十戒裏明確指出"不可殺戮"。一
方麵,他有意願來報效國家,但與此同時,他的宗教信仰卻教會他救人而不是殺人。
當與神的約定和人類的法則發生衝突,當宗教信仰和公民職責產生矛盾的時候,戴
斯蒙如何取舍,如何堅守自己的內心,便成就了他的與眾不同。雙方最終妥協的結
果,軍事法庭允許戴斯蒙做為反戰人士而參戰,當了一名隨軍醫護人員。
即使三歲的小孩也知道,不攜帶武器上戰場,無疑是瘋子。在以命相搏的險境中,
隻救人而不殺人的舉動,無異於傻子。可固執的戴斯蒙,真就不帶一槍一彈上了戰
場。僵持不下的美軍進攻日軍防守的拉鋸戰使得鋼鋸嶺上血肉橫飛屍橫遍野。占據
了地形和戰壕優勢的日軍把一輪又一輪強攻而上的美軍壓退到懸崖邊緣。麵對嚴重
的傷亡,美軍隻能暫時撤退,隻除了一個人。
戴斯蒙選擇了留下,隱蔽在距離敵軍幾十米甚至幾米遠的地方,在死人堆裏尋找著
那些一息尚存卻沒法隨部隊撤退的傷員。戴斯蒙幫助傷員包紮止血注射瑪啡,帶給
他們鼓勵和安慰,並用自製的滑輪把傷員一個接一個,從一百多英尺高的懸崖上安
全降落到山穀下的美軍基地。
一個瘦弱疲憊的身軀所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其背後正是心中的信念給他帶來的勇氣
和力量。孤立無援身陷絕境的戴斯蒙,隨身攜帶的聖經是他唯一的支撐。漫漫黑夜
中,精疲力竭的他,仰頭麵對星空,向上帝祈禱,"再多一個。讓我再救多一個。"
戴斯蒙置自身安危而不顧,貌似瘋狂的自殺行為,雖然很容易被人簡單理解為失去
理智後的不可理喻,但他的無畏,並不代表對危險的無知。無私,更不是針對生命
的草率。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別人逃離的時候,他甘願犧牲。信仰之所以稱之
為信仰,是別人漠視的時候,他選擇遵從。
到底是瘋子還是聖賢,是愚昧還是奉獻,這個曾經遭人非議的反戰人士,以他拯救
的七十五名戰友的生命而交出了自己的答案。憑借著內心堅定的信念,戴斯蒙同時
兼顧了對神的虔誠和對國家的職責,在血的洗禮中向世人展示了忠義兩全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