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的影評書評公眾號: 圓圓其說

我讀我寫,因為我試著了解人心和人生。你哭你笑,因為你感我所感,思我所思,彼此明白,滄海一粟在宇宙荒洪中,並不孤獨。
個人資料
兩者之間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以朱朝陽為例 -看'有毒的父母'對人的影響

(2020-07-11 22:58:16) 下一個

最近大熱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讓人看得憋屈揪心,一個主要原因,它是從孩子
的視角來講述的故事。和其它的懸疑片不同,重點不在分析推理誰是凶手,而是讓
你親眼目睹惡的種子何時播種,如何發芽,直至枝繁葉茂,生出惡之花的全過程。

很多聲音開始議論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這題目放在以前,近乎禁忌。在"以孝為先
"兩千年之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早成定論。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讓我們先來看劇
中朱朝陽和父母的兩場戲。

第一場: 臨睡前,孩子正躺在床上看書,母親拿了一杯熱牛奶進來讓他喝。孩子謝
謝後說他等會兒喝。媽媽於是坐下不走,"你怎麽還不喝?"
"我想過會兒再喝。"
"喝吧, 不燙。喝完了早點睡覺,我好洗杯子。"
孩子歎口氣,勉強吸一口,又將牛奶放回桌上,"我自己會洗杯子。"
母親瞬間翻臉。一把扯下孩子的耳機,將他手中的書丟去一邊,"你現在長大了,自
己能照顧自己了是吧。你怪媽媽沒有照顧好你是嗎?"
"媽,我沒有怪。" 孩子皺著眉頭,終於選擇屈服。他大口大口吞咽,將奶一飲而盡。

母親又心軟了,伸手想擦去兒子唇邊的奶印。兒子本能偏過頭躲開。惱羞成怒的母
親,兩隻手同時用力按在兒子臉上,直到把兒子的臉搓揉到變形。"你懂什麽? 你現
在隻管好好學習。等你長大了,就什麽事都沒有了。"

不過三兩分鍾的視頻,卻讓人看得心驚肉跳。這個場景實在太熟悉了。孩子和母親
之間的爭鬥,語速從慢到快,聲音從弱到強,行為從愛憐到失控,麵目從友善到猙
獰。愛恨交織的糾纏,居然被一幀一幀定格凝固成畫麵,直觀卻真實地呈現在我們
麵前。讓人無處不遁形。

第二場: 離異後的父親已經從朱朝陽的生命中消失了很久,這次卻主動約兒子去小
店吃冰。兩人愉快地聊著家常,直至父親問了一個問題,"你妹妹少年宮出事那天,
你是不是跟著她?"。

起了戒心的孩子收回了笑容,"如果你今天是要問這事,其實不用破費的。"  趁父
親去洗手間,朱朝陽把父親剛送給自己的泳鏡放回到父親的手提包裏,卻發現藏在
包裏的小型錄音機正在錄音。今日的邀約,原是為了套錄口供當做犯罪證據。孩子
裝著若無其事與父親撒嬌敘舊,"你們離婚時,我不知道是怎麽回事。以為你還能帶
著我去遊泳。我努力學習是因為我覺得不夠好。我想,如果那時我更懂事,你們是
不是就不會分開了。" 父子表麵上的其樂融融,內裏的算計卻如同飛入了蒼蠅的糖
水,令人難以下咽。

家庭,本該是傳遞愛和溫暖的地方,但也可能孕育著恨和傷害。孩子從一出生,就
隻能依附父母而活著。 除了衣食,父母更是孩子認知世界的窗口和情感交流的渠道。
有些父母在孩子心裏種下了愛和尊重,而在另一些家庭裏,泡製的卻是恐懼和負罪
感。麵對父母傳遞的負麵情緒,毫無防範能力的孩童無力反抗,也無處逃避。為了
生存,他們習慣於放棄自己的意誌尊嚴和喜好。幼小的生命力在還沒舒展之前,就
已經被塗抹成近乎死亡的黑色。而這種壓抑的不適,會像惡夢一般長久地侵擾著孩
子,直至成年,甚至影響其漫長的一生。

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在其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
榜首的" 有毒的父母"(Toxic Parents) 一書中,利用她工作中接觸到的大量案例,
分析了各種有毒父母的對子女的傷害,以及對子女成年之後的持續影響。

蘇珊對有毒父母的界定很簡單,他們秉持著自我中心和利己的觀念,始終支配著孩
子的生活。如果家長的負麵行為模式持續存在,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在"隱秘的角
落"中呈現的父母,也正是書中列舉的有毒父母裏常見的兩種類型。

劇中的母親代表的是操控型父母 。他們秉承"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邏輯,習慣用
自己的意願取代孩子的意願。操控孩子的行為有直接和間接之分。直接控製中常常
包含威脅和恐嚇的意味。"如果你不聽我的,你就不再是這個家的一員!""按我說的
做,不然我再也不給你錢花!" 而間接的操控則會偽裝成關心。常見的說辭有“這
都是為了你好”“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的將來”。不論何種方式,傳遞的信息都一
樣,"你的意見毫無價值,你的需求和願望也無關緊要"。

身處這種環境中的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權力失衡。由於沒有足夠的思考
和成長的空間,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肯定和鼓勵,長大後往往會變得焦慮和膽怯,
不敢去嚐試和探索外部的世界。孩子很難把自己視為脫離父母存在的獨立個體,也
不懂得區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甚至在步入青春期和成人期之後,深植內心
的無力感仍然使他們無法擺脫來自父母的管控。

劇中的父親屬於消失型父母。所謂消失,指的不光是由於離婚或離世造成的與孩子
的分離。 更多消失型的父母,明明人在那裏,或忙事業或關注自身,在養育孩子的
投入上長期處於缺席狀態。

孩子的成長,除了物質方麵的需求,更需要情感上的陪伴,以及來自家長正麵積極
的鼓勵和指導。父母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會讓孩子心裏產生極為痛苦的缺失感和空虛
感。如果孩子經常無人陪伴,缺少關愛和照料,就會覺得自己不受重視。由於他們
的思想,情感以及需求從未得到過任何鼓勵和回應,對自我的身份認知會趨向模糊
 。往往不清楚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該如何麵對周圍的人際關係。

在父母缺失的情形下成長的孩子,不得不過早地成熟起來,代替父母履行家長的職
責。既然自己對愛的需求得不到回應,孩子便學著徹底否認自己有需求這回事,以
此來對抗孤獨感和情感缺失。受傷的孩子將會帶著這種缺憾步入成年,陷入一個渴
望關愛卻又自我封閉的怪圈中。

不管童年曾經遭遇過何種經曆,在中毒家庭中長大的成年子女,往往表現出相似的
症狀:由於自尊心受損而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這在很大答程度上來源他們自覺
或不自覺地因為父母的虐待而自責,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歡甚至一無是處。而自信心
和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反過來也將影響他們成年後生活的方方麵麵。

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他和全世界的格局。

試想那些類似朱朝陽的孩子們,在經曆了充斥著焦慮緊張,疏遠冷淡,欺騙算計的
童年之後,負麵的情緒將在他們的心裏慢慢沉澱。他們會對所有人做最壞的設想,
為了防止自己像童年時一樣被再次傷害或拋棄,他們會用情感的鎧甲將自己武裝起
來,不讓任何人靠近。而這也就奠定了他們今後生活的基調:破裂的關係,缺失的
自信,難以抗拒的哀傷以及無處發泄的怒火。

當有毒的父母給孩子施壓,用種種方式試圖控製他們時,通常孩子們隻有兩條路可
走:屈服或者叛逆。投降的孩子為了安撫父母而不斷地屈服,他們永遠把父母的需
求和期待放在第一位;叛逆型的孩子會對父母大吼大叫,或者與父母形同陌路。兩
種截然相反的表現,但實質上卻反映出孩子對父母糾纏難解的關係。隻要孩子對父
母的反應強烈(無論順從或抵觸),就意味著把自己的情感拱手交到別人的手上,
也就給了對方掌控你的巨大能量。

成長後的孩子,與其沉溺過去,不如改變未來。 在"有毒的父母"一書中,作者對如
何重新定義自我價值,構建與父母和他人相處的新模式提出了一些具體做法和行為
策略。

1.一切的改變從觀念開始。由於中毒的孩子十分需要父母的認可,這使他們不能按
照自己的意誌生活。如果當把父母的感受當作自己人生決定的標準時,就等於放棄
了你的選擇權。隻有學會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才算邁出掌控自己人生的第一步。

2.學會使用非辯護性回應(Non-defensive Response)。不管父母對你作何評價,也
要保持自我價值感。無須為自己辯護,無須道歉,證明或解釋。放棄“讓父母明白
自己”的無謂努力。不再讓對方的負麵評價將自己拉入自我懷疑的深淵。在與對方
發生分歧時,盡可能采取非辯護性回應,諸如:
"噢,我明白了。"
"這是你的觀點。"
"你當然有權堅持你的意見。"
"很遺憾,你不讚同這一點。"

3. 表明自身立場 (Position Statement)。 向父母明確表達你的想法和信念,告訴
他們什麽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什麽願意做,什麽不願意做,什麽能商量,什麽沒商
量等等。小到對某部新電影的看法,大到你對生活的基本信念。這樣一來,等於公
開告知別人你的邊界在哪裏,並請對方尊重自己的領地。

4. 正視內心的情緒。憤怒和悲傷,是人在麵對失去時正常的反應。受傷的孩子,每
天都在經曆失去,卻已經習慣了將情緒壓抑在心底。他們失去的,可能是父母的關
愛,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信任,失去了快樂和童真。隻有認清自己的情緒,在親
子關係中重新定義自己的邊界和極限,才能把自己從順從妥協害怕父母的陳舊的關
係模式中解放出來。

5.釋放自己。中毒的兒童,即使在成年之後,往往依然身陷在與父母的愛恨糾結中。
一次又一次試圖改變父母,試圖改變結局,卻注定了徒勞無功。在和父母的權力遊
戲中,能讓自己唯一獲得解脫的方法,就是放棄抗爭。不必像個無助的孩子,繼續
等待父母發放的許可。

曾經孩童總會長大。曾經的爭鬥,也終將成為過去。平靜接受不能改變的,勇敢推
動還能改變的。隻有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獲得最終的自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華社 回複 悄悄話 寫得真好! 有的父母對某個子女的偏心也造成了很多小孩的心理陰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