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的影評書評公眾號: 圓圓其說

我讀我寫,因為我試著了解人心和人生。你哭你笑,因為你感我所感,思我所思,彼此明白,滄海一粟在宇宙荒洪中,並不孤獨。
個人資料
兩者之間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潘金蓮洗不清的冤屈 - 看馮導怎麽說

(2016-12-01 05:11:27) 下一個

可能馮導也是被整怕了。要是光拍搞笑片,那是有了票房沒了深度,對不起自個。等賺夠了錢,吃苦耐勞嘔心瀝血拍出個"1942",觀眾又不記他的好。要想走出雅俗共賞的中間路線,說上幾句良心話,又得擔心能否上演的危險,於是就衍生出了麵麵俱到的"我不是潘金蓮"。

估計原意是現代版的"官場現行記",不便明說,至少也得在暗地裏調侃幾句。即出了氣,又不能給人落下把柄。作為黑色諷刺,情節的真實性自然可以忽略不記,但有一樣卻還是任何像樣的電影所不能丟棄的: 邏輯。

邏輯的重要性好比造高樓的地基。地基不穩,無論後麵再怎麽錦上添花的裝飾,結果都將麵臨轟然倒塌的危險。有人把馮小剛的"潘金蓮"和當年的"秋菊打官司"相提並論,卻忘記了秋菊是因為遭遇到村長了的不公待遇,打傷了人,才有了後麵小女子層層上訴,試圖討還公道的舉動。

而現代"潘金蓮"卻是因為假離婚後被老公甩了而狀告當年判離婚的法院,敗訴後又將怨氣轉向其它官員,一級一級向上,一直告到了首長級別,再一級級擼下來,撤了一連串的官員。隻不過,這回含冤的不是小白菜,而是受案牽連的文武百官。怎麽也想不明白,常識在哪裏,邏輯在哪裏?婚姻嫁娶,男歡女愛,肯定得男女雙方自個說了算。雙方的離婚複合與否,就是告到聯合國秘書長那裏,也不是官員應該以權力來管束的範圍。而且就電影裏的親眼所見,官場裏一沒有貪汙腐敗,二沒有恐嚇體罰,無論級別大小,全都是輕風細雨,愛民如子的父母官。

如果馮導是想拐彎抹角給官員們樹碑立傳,那他是出色地完成任務了。倒是可憐了潘金蓮。一千多年前的蕩婦名聲還沒洗刷幹淨,現在又多了個神經不正常到處作死害人的罵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磨不開 回複 悄悄話 馮導自己就是潘金蓮。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