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9)
2020 (38)
2025 (2)
前文鏈接: 一座不像巴西的巴西城市
我們這個星球上,有數不清的讓人屏息的恢弘教堂。它們有的是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式式輝煌; 有的處於都市,或隱於郊外,處處神奇;還有的動輒便用數百年的時光來打造,座座震撼。即便如此,你還是可能會對那些古老的、經典的、肅穆的教堂產生審美疲勞。那麽,你一定要去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看看,那裏的教堂主打一個風格:現代主義。換句話說,那裏的教堂長得不太像教堂,不過,你會喜歡的。
1956-1960年,新興首都-巴西利亞的建設工程在巴西中部高原方興未艾地進行著。在未來首都的藍圖裏,教堂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巴西利亞逗留時,我們瀏覽了那個大躍進年代裏建築的三座前衛教堂,仿佛是在聆聽巴西天才藝術家的一場有關美學與信仰的對話。
巴西利亞大教堂(Brasilia Cathedral,俗稱“大教堂“)
興建一個可供各教派祭拜的“普世大教堂”,是巴西政府締造新首都巴西利亞時的初衷。然而,若無天主教派的資本融入,“大教堂”恐會淪為“爛尾工程”。故此,“大教堂”全名是“巴西利亞天主教大教堂”。
我們教堂之旅的第一站便是“大教堂”。下了旅行大巴,在驕陽下,在廣場中,我們看到了一組奇形怪狀的白色建築群。左側的像是剛剛降落在地球上的UFO;中間的則像是一個倒置的食具;右側呢,把它叫做酒杯吧。我敢說,眼前的景致絕對顛覆了我們對傳統教堂的認知。這裏,沒有高聳入雲的塔尖,沒有精雕細琢的浮雕。中間的主體建築由16根白色弧形混凝土柱圍成一圈,構成了傘形雙曲形狀。有人說它是羅馬教皇的皇冠,或者是印第安人的茅屋,我的想象羽翼絲毫沒有撲騰,麵對簡潔奇異的構建,並無共鳴。
鍾樓上麵有四口由巴西的西班牙居民捐贈的大鍾。我心想,這鍾樓,太奇葩了吧。
我們隨著眾人,經過四使徒青銅像,踏著深入地下的階梯,走進教堂。經過一段昏暗的甬道,我的眼前豁然開朗。教堂大廳裏麵竟是如此地寬敞明亮,仿佛是一個超級蒙古包,這讓我始料未及。原來,教堂的“軀幹”全在地下,而地麵部分隻是它的“頭顱”,它是由那些拋物狀的立柱支撐起來的,其間相連的是大塊的彩色玻璃。我們抬頭仰望,彩繪玻璃上是流動的藍綠色塊,在陽光照射下,斑駁的光影在神秘地閃爍,會讓人相信天國就在上方。三個飛翔的天使張開雙臂,以最優美的姿態從天而降,我不禁揚起頭顱,閉上雙目,迎接天使的親吻…
如此與眾不同、充滿個性的卓越設計,使現代主義風格的“大教堂”榮膺1988年的普利茲克獎,它是巴西國寶級建築師、曲線之父Oscar Niemeyer的傑作,而這位大師本人並非信徒。
象征新興生命的卵巢圖案
設計師和他的作品
3D構圖
再來瞅瞅洗禮堂的外牆瓷磚。讀完本文,你一定能猜得出圖形設計者的大名。
巴西利亞聖博斯克大教堂(Santuário Dom Bosco,俗稱“藍教堂”)
我們參觀的下一座教堂名字不太規範,Dom Bosco,他是何方聖者?導遊解釋道,他是意大利裔神父,被巴西利亞人視作城市的保護神。接著她講述了這樣一段神奇故事-1883年,Bosco神父夢見一個烏托邦城市將會崛起在巴西中部戈亞斯高原,那將是日後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亞。1960年,他的夢想成真,Bosco教堂正是為了供奉這位高瞻遠矚的神父而建的。
作為遊者,此刻我更好奇的是,為什麽Bosco教堂被稱作“藍教堂”呢?
下了旅遊大巴,我一眼見到的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大盒子”。“藍教堂”的外貌是幾何形態(矩形)+抽象圖形(尖拱窗),典型的現代主義風格,重功能,少裝飾。我非常有信心,教堂內部一定有出其不意的驚喜在等待我們。
我急速地走進教堂一探究竟。不出所料,剛剛邁入大門,我就立即沉浸在了一派柔美的光影之中。從教堂內看四周的尖拱窗,它們是由12種不同藍色係列的彩色玻璃裝飾的,陽光穿透過來,讓教堂內的空間到處閃耀著神聖夢幻的光芒。我仿佛置身於繁星點點的靛青色星空下,又似乎淹沒在波光瀲灩的蔚藍色海洋中。教堂是Oscar Niemeyer的弟子設計,看來和老師的風格一脈相承。室內比較幽暗,自家的相片效果不佳,選一些團友作品和網上圖片,讓沒有見到過“藍教堂”的你產生接近它的渴望,讓見到過“藍教堂”的你,和我一起重溫置身其中的美妙。
在教堂地下室,存放著Bosco神父的遺物-右臂的一塊骨頭,還有一具等人大小的聖人遺體雕像。神父一生精彩的瞬間,都雕刻在了淺浮雕上。我了解到,這位神父除了預言巴西利亞的未來,一生做了很多善事。他一直致力於拯救那些在貧窮中掙紮,在罪惡中淪陷,在孤獨中喘息的青少年。同時,我也領悟到巴西利亞人為何要為這位聖人特建一個聖所。
如果你是天主教信徒,一定會非常熟悉這位聖人的一世美德;如果你剛好在他的故鄉-意大利Turin旅行,不妨到他的博物館走一走。
法蒂瑪聖母教堂(Chapel of Our Lady Fatima,俗稱“小教堂“)
當導遊告知下一站是參觀巴西利亞“最早”且“最小”的教堂-法蒂瑪聖母教堂時,我的反應可能比任何一位團友都更強烈。盡管在天主教盛行的國家,我不應為此大驚小怪。但這一年裏,我碰巧與“法蒂瑪”數次插肩而過,倒有些意外。
我的印度同事Marie是個虔誠的天主教信徒,曾委托我在葡萄牙旅行時,到聖母顯靈地法蒂瑪(Fatima)給她買些信物,我也因而了解到了有關“法蒂瑪聖母”的來龍去脈,並寫過一篇博文介紹了天主教發生的一樁轟動事件。移步博文【西班牙 不遠】。位居葡萄牙的法蒂瑪天主聖三教堂是崇拜者的朝聖地,其宏大的規模列教堂排名之六,但在世界其他地方此類教堂似乎並不多見。
作為城市地標之一的法蒂瑪教堂昵稱“小教堂”,可謂名副其實,因為它的室內隻容20來人。“小教堂”同是由設計“大教堂”的Oscar Niemeyer大師持刀設計的,小巧的輪廓酷似修女的帽子。教堂由三片支柱支撐起傾斜的三角形屋頂,而那支柱本身也呈三角形。我推測這裏有三位一體之義(即Trinity,上帝本體為一,但又分聖父、聖子和聖靈三位),不知是否準確。
教堂外牆的海藍色瓷磚上是象征神靈的白鴿圖案,由另一位巴西泰鬥級圖形設計家Athos Bulcão設計。
教堂背後的一株大樹下搭了一頂流浪者的帳篷,裏麵住著一家子。男人抱著娃,女子在晾曬衣服,還有一個小娃在草坪上玩耍……
Wikipedia對巴西畫家兼雕塑家的Athos Bulcão(1918-2008)介紹篇幅並不長,提到了他是Oscar Niemeyer的合作者,承擔了新首都的項目建設。我們見到的大/小教堂,是他們合作的見證。有專家評論,“他的藝術造詣最精華的部分在於對建築立麵的處理,尤其是建築內部瓷磚的運用。他的瓷磚設計結合了巴西本土印第安原住民對幾何的感受,以及早期殖民者葡萄牙人的瓷磚藝術,並融入了現代抽象藝術手法。”網上看了這位巴西業界大咖變幻無窮的圖案設計後,我隻能直呼“魔性”了。更讓我打心眼兒裏服氣的是,Athos Bulcão的作品既上得了廳堂,又下得了廚房,還守得住寂寞,更創得了輝煌。
不知此刻的你,是否和我一樣,被這些被冠以巴西象征的新潮教堂吸引了。毫無疑問,它們體現了現代藝術與古老宗教的有機融合,是巴西利亞這個最年輕的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1
QQ觀察得仔細,捕捉到的又是最精彩最令人震撼的畫麵,這些教堂各具特色,雖看上去不像教堂,但又都通過別樣的藝術形式在更高的層次上展現了教堂的神韻。
巴西利亞建都是一個烏托邦基礎上的偉大實踐。但城市的發展是多元的,複雜的,變化的,一張藍圖肯定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我依然覺得這種探索很了不起,有許多可以思考的亮點。
當初的規劃太過於理想化、完美化。當年城市是為50萬人設計的,現在有250多萬人口,於是出現很多問題。
太喜歡 “法蒂瑪教堂”的設計了,跟法國設計大師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有一拚。也讚巧巧非常有獨到見解的文字詮釋,讓俺這個巴西盲非常受益:))
問好!
形成這種建築的原因是因為這不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城市,而是特意設計建築的首都城市,因此所有建築都是事先規劃的,設計師可以任意發揮,唯一的局限就是位置是指定的,你不能把這個教堂建設在不同的地方。
曆史上巴西為了開發西部,專門移都去西部高原建立了如今的首都巴西利亞。
整個城市是一個飛機的形狀,機頭是總統府,機翼是住宅區,機身是各政府部門建築和教堂。很漂亮的城市,但人口還是顯得太少,畢竟不是發達地區。
但因為是高原,所以有那種天很低,雲很低的感覺,很壯觀,但作為城市還是遠遜於裏約和聖保羅。感覺是這個開發西部的計劃不是很成功,反而弄得首都與國家人口主要居住地區距離很遠,非常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