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露天廣場或影劇院看電影,是我們曾經的小確幸。然而,這些美好的集體印記,如同滴落在湖中的墨水,在光影流轉中逐漸地褪色了。在新媒體浪潮席卷之下,電影院,這個往昔的巨人,邁著中彈似的軀體,一直在踉蹌著、顫抖著緩行。隨後,在新冠疫情卷起的黑色風暴中,巨人終於轟然倒地,沒有呻吟,沒有掙紮…當下的我們,不再隨著轉動不停的放映機,去探秘各地的風土人情,去咀嚼世間的離合悲歡。
然而,在我們這個城市裏,有些比你我年紀還要老的電影院,卻依然在發光發熱。它們是勾起我們思舊情懷的一個“癢點”,也是安撫我們躁動心緒的幾曲和弦。
The Mann Edina Cinema(伊村影院,1934)
“The Mann Edina Cinema is NOW OPEN!” 2022年的年初,當我意外地從熒屏上得知村裏影院重新開張的新聞時,心裏和眼裏都充滿了喜悅。
The Mann影院是我們村家喻戶曉的地標性建築。它總是以形象大使的身份,在本市各種傳媒上頻頻出鏡。想必街坊鄰裏的前輩們,當年在和情人相約時,一定是沒少說,“老地方見”。於是,華燈初上時,在老影院的門口,有一道風景叫浪漫的牽手。
疫情之前,我在老影院看過兩場電影,其中一部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印象中,影院裝飾的調調好像走的是古典風,比較吻合有小資情調的人,上映的片子多是小眾風格,這些特質,絕對和連鎖大牌影院不同。疫情初期,影院關閉的消息曾讓村民們無比鬱悶。然而,在那段無奈的日子裏,這僅僅是先期報到的無數個壞消息之一。
冬去春來,一直被世上日日發生的大事和身邊時時發生的小事纏身的我,竟沒有覺察到本地正悄悄地進行著一些變遷。在劇院老房東、Mann影業公司和市政府三方鼎力合作下,村裏的老劇院煥然一新,隆重開業了。
在修繕後的影院裏,我重啟了自己後疫情的觀影體驗。那是奧斯卡頒獎禮的前日,我去看了獲最佳影片提名的《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這是一部黑色悲喜劇電影,當我疲憊的大腦開始走神時,我東張西望起來。我發覺,改建後的影院已不那麽熟悉了。除了大堂裏掛著複古的吊燈,貼著陳舊的海報,各個角落都設計得相當現代,就連那舒適的躺椅都是可以加熱的。
更讓我大開眼界的是樓上一間金光閃閃的酒吧,你會霎時置身到經典恐怖電影《閃靈》(The Shining)的Gold Room Bar裏—淋浴室、REDRUM門(反著讀哈)、打字機、酒店大堂…特別是當你在享用雞尾酒時,雙胞胎女孩的目光會靜默地停留在你的肩膀,令人毛骨悚然。
伊村影院的重建工程,顯然走的是“現代化”的路子,還加持了一些有吸引力的包裝,旨在呼喚老客戶和新生代的回歸,也是用心又用力了。這個昔日老字號,曾經目睹過90多年來鄉親們風花雪月下的平凡生活,如今又見證著村民們從迷茫走回日常的不平凡生活。
在周末的一個畢業趴上,我邂逅了市長James Hovland先生,不由地讚起了2.0版電影院,特別是那個金色酒吧。老市長自豪地告訴我,“為了老影院重返大眾視野,市政府也是注資了50萬,希望大家多捧場喲。”
Heights Theater(亮點劇院,1926)
自打被本村影院的金色酒吧驚豔後,我就心心念念地想看擁有不朽生命力的恐怖片《閃靈》。沒想到,我的這個願望剛好在明州另一家品牌老影院-Heights Theater實現了(*^_^*)。
既然位於Columbia Heights市,Heights影院的名字起得合情合理。影院的經營者很會動腦筋,由於“Heights”又有“亮點”之意,影院每年就以回放主題精典影片為其別具一格的特色。2025的觀影亮點是希區柯克電影節HITCHCOCK Film Festival。2023那年的亮點剛好是播放霸榜世界的恐怖片,於是,我有緣在大屏幕前體驗《閃靈》帶來的過山車般的刺激。
Heights劇院相當有感覺,這從我邁進影院大門的一刻就體驗到了。大廳裏的老式放映機讓我們倍感親切;懸掛在天花板上的古董吊燈,用2600顆埃及鉛晶修複,璀璨耀眼。最誇張的是絲絨大幕前放了一台Wurlitzer管風琴,一位穿著夏威夷花衫的演奏員走上去為觀眾傾情演奏,然後,燈光暗了下來…去餐館點前菜開開胃,看電影前也能聽聽音樂靜靜心,這待遇還從未有過呢。
Riverview Theater(河景劇院,1948)
我最愛的影院非河景劇院莫屬了,它算得上是明尼阿波利斯最有影響力的老影院。
影院外景:流線型現代風格(the Streamline Moderne style)
影院內景:鏡框式舞台和窗棱式牆麵
這裏的票價真是超級親民。2019年看《徒手攀岩》(Free Solo)時,門票僅2、3刀。疫情中影業倍受衝擊,價位略漲後也隻有5~6刀,便宜得不像話。推門進入影院,你首先會留意到情緒高漲的人們簇擁在零食櫃台前。據說,這裏的爆米花知名度極高,有人會不看電影,專程來買玉米花:)。
我特別喜歡大堂內營造的氛圍。如果你對上世紀50年代的室內裝潢風有感,那你算是找對地方了。環顧四周, “鄧巴桌子、麥考布凳、赫曼米勒沙發床和椅子、淺色木材上的胡桃木鑲板、優雅的現代燈具、令人驚歎的窗簾。”特別是那一對有氣質的銅製飲水器,抓人眼球。撲麵而來的懷舊風,讓你把日曆瞬間翻回到了那個鄰裏影院林立的電影界的美好年代-1950s。
引起我共鳴的還有影院的曆史。正值大蕭條期間的100年前,一對來自立陶宛的兄弟倆移民明州,他們看好電影業的發展前景,遂開始購買並建造影院。同為第一代移民,他們昔日的奮鬥之路,看似和我們不同,本質上卻是一樣的,這就是審時度勢、銳意進取、攻堅克難。
Lagoon Cinema (瀉湖影院,1995)
瀉湖影院在哪裏呢?如果我說,它的斜對麵是“Origami Tiger Shusi Thai Cuisine”,不知你能不能有些聯想?好啦,我告訴你,就是京東老總在那個仲夏夜歡宴的餐館(走題了O(∩_∩)O)。
瀉湖影院的名字與明州另一家標誌性劇院有關。離它家不遠,曾有一座建於1916年的同名劇院-瀉湖劇院(Lagoon Theatre),在1934年不幸燒毀後重建,改名為“上城劇院”(Uptown Theatre)。1995年建成的瀉湖影院實際上是copy/paste了鄰家劇院的招牌名字“瀉湖” 。
不過,瀉湖影院也是很有創意和誠意的。作為雙城第一家專門放映獨立電影、外語電影和藝術電影的場所,它吸引了無數電影迷,也活躍了周邊的商業氛圍。影院離明尼阿波利斯市風光旖旎的群島湖(Lake of the Isles)不遠,在裏外設計上,別出心裁地借鑒了周邊的水生環境?過道的壁燈狀如滿月,大堂的照明燈形同樹幹,地毯上的波浪圖案讓人覺得湖水就要從腳上漫過…
去瀉湖影院是在一個冰冷漆黑的夜晚。當看到銀色的霓虹燈在風雪間閃爍時,我興奮地對LD說,這不正是看電影的最好時刻嗎?記得那晚的電影是《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周邊不時傳來年輕人的歡笑聲,而我在瞬息萬變的全宇宙裏翱翔一陣後,妥妥地got lost了。
The Main Theatre (1985)
這是一個資格還不夠老的影院,因隸屬於非盈利組織-雙城電影協會,且是年度明州國際電影節的主場,還是值得“到此一遊”的。影協舉辦的一些活動吸引了一眾影迷,如今年“Industry Night”的嘉賓李安,著實在華人圈裏刮起了一股追星旋風。
去年底,Timothée Chalamet(甜茶)在The Main Theatre為《無名小輩》(A Complete Unknown)站台宣傳。
去年,我在這裏看了《芭比》(Barbie),穿粉裝嫩的芭比粉絲們把看電影活生生地搞成了時裝秀。此外,影院位於風光迷人的密西西比河畔,又居於一棟建築風格硬朗的大樓內,觀影體驗絕對是多方位的。
明州的老影院,如同一塊塊珊瑚,鑲嵌在雙城明尼阿波利斯市和聖保羅都市的街頭巷尾。常常行色匆匆的你,如果對這些承載著曆史和文化的角落忽略得太久的話,不妨抽空去看看它們。
這篇文章我非常喜歡,文字優美,比喻生動,最可貴是情感真摯。
時代變遷,沒有新媒體也有別的,新舊更替,曆史必然。沒有了電影院門前的牽手,可能會有客廳裏依偎在一起的身影,都是美好的。祝球球複活節快樂!
蔥蔥春安!
博物館似的影院太有特色了。
巧巧對第二故鄉的影院能如數家珍地娓娓道來,字裏行間流露巧巧是生活的有心人,文化素養有品味的生活強者。巧巧密尼埃布拉斯市長的文化修養品位在影院的用心布局和風格上可以看出。休士頓的影院我去過的不多,但大體格局差不多,電影院連鎖店而已。謝謝巧巧圖文並茂的好分享!巧巧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