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畫的小孩

這一天天的日子就象張白紙,該畫啥?如何畫?
個人資料
XQQ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聆聽非洲-因為不同,所以精彩

(2025-11-02 06:40:56) 下一個

前文鏈接:可以去開普敦嗎?當然

八月,我第一次踏上了充滿野性且神秘莫測的非洲大陸。在那裏,我用眼去捕捉自然的光影,用手去觸摸赤道的溫度,用腳去丈量原始的土地,用心去感受文明的撞擊。

在現代與曆史並存,藝術與自然共享的南非開普敦,我打開了一粒粒時間膠囊…

彩色的馬來街區(Malay Quarter)

在世界很多角落,上帝都曾不經意地打翻過調色盤。在開普敦Bo-Kaap區,上帝又一次地“不小心”,一片色彩斑斕的“彩虹街”就出現在這個“海角之城”。這裏每棟房屋的色澤都是高飽和度的豔麗,麵對如此出位的熾烈和出格的奔放,你的腎上腺素一定會瞬間飆升。

畫布上的“彩虹街”

這輛藍車出現在網上的很多圖片裏,是不折不扣的網紅了。

Bo-Kaap街區的建築特征是開普荷蘭式風格。Wale Street上淺綠房屋是1768年建的Bo-Kaap博物館,它是本地最有年頭的房子,屋頂護牆的巴洛克曲線是其亮點。開普荷蘭式的另一特點是“boenonder”:上下門,上門還會嵌有玻璃窗格。

那麽,這裏房屋的塗色為何要這般的奇幻呢?當我用相機捕捉這個童話世界的繽紛時,我也擷取了幾枚鐫刻著小區曆史的鵝卵石

遠在18世紀的荷蘭殖民時期,因原住民抵抗殖民者的統治,荷屬東印度公司便轉從馬來西亞、印尼和非洲各地輸入奴隸,以補充勞力的短缺,Bo-Kaap區隨之成為以穆斯林移民為主的新家園,又稱Malay Quarter(馬來區)。那時的規則是,專門租賃勞工的房屋要刷成白色。1961年南非獨立後,當家作主的百姓便“放飛”了,他們給房子刷上五顏六色,來抒發身份認同後獲得自由的喜悅之情。

Bo-Kaap區多姿多彩的另一種說法是,種族隔離時期(apartheid)的門牌號碼是白人擁有的特權。有色人種隻能給房子塗上不同顏色,用“我住某某街的某某色調的房子”來定位自己的居所,以便郵差送信。1994年南非廢除種族隔離,重獲新生後的人們傳承了粉刷房屋的傳統,他們要大聲而堅定地宣告-因為不同,所以精彩。

無論哪種說法,都折射了南非史上的兩次重大事件對底層有色移民的深遠影響。“鬆門鬆竹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鄉”。顯然,在Bo-Kaap區絢爛的色彩下,講述的是一個大時代背景下飄洋過海的移民故事,

Church Street上的莎菲清真寺(1857, Mosque Shafee)

挺巴宣言

畫廊裏的藝術品是妥妥的非洲風

粉房子裏的小朋友們

灰蒙蒙的羅本島(Robben Island)

為什麽羅本島是灰蒙蒙的呢?除了天氣和島嶼的因素,還因為心情鬱悶。

羅本島, 曾是種族隔離時期關押政治犯的最高戒備監獄(Maximum Security Prison)。登島近距離參觀當年囚禁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牢獄,致敬象征著人類堅韌不拔地追求自由平等和精神勝利的世界文化遺產,是我南非行的心願之一。然而,因籌備即將於11月舉行的G20峰會,謝客的羅本島成為我此行的遺珠。

開普敦國際機場迎接G20的宣傳圖片。幾日來,對南非浮光掠影的印象,讓我不難猜測到,抽象的會標將南非國旗中的彩色線條有機地融進了其國花的花瓣中。

曼德拉一生經曆了27年的鐵窗生涯,其中的18個春秋便是在羅本島上度過的。V&A濱海區的一件貌似簡單的藝術品,是囚禁曼德拉的不到4.5平方米的窄小牢房的複製品。南非藝術家Erhardt Thiel設計的這件沉默雕塑,旨在提醒穿梭而過的人們,“May your choices reflect your hope, not fears。”

我們首先參觀了V&A碼頭上被稱為“納爾遜•曼德拉之門”的羅本島博物館(Robben Island Museum)。當年,關押的犯人在這裏可以和一位親人進行30分鍾的年度見麵。在等候間裏,貼滿了家人申請會麵的文件。

羅本島監獄的沙盤-曼德拉的牢房是B區5號,他的標號是466/64,即他是1964年入獄的第466名犯人。政治犯每天在采石場勞作,周六可以踢足球三小時。

隨後,我們乘渡輪前往羅本島周邊海域。羅本島,荷蘭語中意為“海豹島”。它像一片樹葉,漂浮在桌灣的懷抱。貌似與開普敦並不遙遠,但冰冷的海水,阻止了史上任何越獄的念頭。(網圖)

遠望島嶼,較有特征的建築是一個綠色拱頂的清真寺-建於1969年的穆斯林聖地Moturu Kramat,以紀念1740s被流放到島上的一位伊斯蘭教領袖。原來曆史上的羅本島有過多種版本-海上航行供給站、麻風病人收容所國防訓練基地、各類犯人的監獄…

雖不能上島,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講解員是羅本島博物館的一位不尋常的工作人員。我讓他在手機上敲下了他的長名-Dede Kgotso RJ Ntsoelengoe和即將出版的自傳書名-Locked in Rising Still a Journey from Soweto to Robben Island。作為學運領袖,參與反政府活動的Dede在19歲時入獄,住在C2號牢房,7年後於1991年釋放。由被關押的前政治異議人士為遊客講解發生在島上的曆史史實,這是極其有力的宣傳方式。

提到南非,種族隔離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從1948年到1994年的46年裏,係統性的種族隔離和歧視製度籠罩著這個國家。曾任南非總統的Hendrik Verwoerd在1950年代發表過臭名昭著的言論:“黑人永遠不應該享有更美好的教育前景。他們應該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就是砍柴挑水。”瀏覽了種族隔離的條條框框後,我覺得它們像極了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比如,異族通婚被列為滔天的刑事罪。一個白黑混血兒,他/她的家既不在屬於白人的兩個高尚地段,也不在那貧瘠的十個“黑人家園”裏,而是要住到特別的“有色人種”社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來自大陸或台灣的華裔,統統被歸入了“榮譽白人”的圈子,他們的日子應該說過得還不壞。

Dede以自身經曆,講了很多的“人權、平等、和平、自由”。我聽著它們,不再覺得這些話是虛無縹緲的說辭。那些在艱苦歲月裏堅守信念、為推翻不合理製度奮鬥的鬥士們,永遠值得欽佩。他們可以是“南非國父”曼德拉,也可以是身兼“講解員”微職的Dede。

在城市的很多角落,都會見到曼德拉的塑像。

下圖左:市政廳二樓陽台上的曼德拉雕像。1990年2月11日,獲釋數小時後的曼德拉在此發表了震撼人心的演講。下圖右:在約翰內斯堡機場的一個櫥窗,我見到的這位反種族隔離運動象征的老爺爺笑容慈祥平和,眼神裏沒有仇恨。

 

在諾貝爾廣場(Nobel Square),佇立著南非四位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的青銅雕塑,它們表達了南非人民在後種族隔離時代對“非洲”身份認同的探索。從左至右,他們是盧圖利酋長、圖圖榮譽大主教、前南非總統德·克勒克和曼德拉。曼德拉雕像前鐫刻著這樣一段話:“這片美麗的土地永遠、永遠、永遠不會再遭受人與人之間的壓迫。(Never, never and never again shall it be that this beautiful land will experience the oppression of one by another)。

我去了諾貝爾廣場兩次。我在想,盡管轉型後的南非出現了種種不盡人意的社會弊病,但誰又願意讓曆史的車輪逆轉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亦緣 回複 悄悄話 多謝巧巧分享!南非也是下麵幾年想去的地方之一。
喜歡彩色的馬來街區。我對任何有各種顏色房子的城市都喜歡,說明那裏的居民熱愛生活,城市是有生機的。
黑貝王妃 回複 悄悄話 南非在計劃中,先跟小秋逛一圈! 問好!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南非神奇美麗,卓而不群,值得深度遊!
雅佳園 回複 悄悄話 精彩的開普敦,片片很漂亮,謝謝分享南非曆史和文化。
多倫多橄欖樹 回複 悄悄話 非洲,的確也值得聆聽,圖片真好~~
平等性 回複 悄悄話 巧巧好分享,圖文並茂,長知識了!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問好巧巧。 這個標題很精彩。 喜歡巴洛克曲線屋頂。

記得上次說要回中國了,這是回來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