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方劑在陰道非經期下血的區別應用

(2012-08-08 09:00:05) 下一個
  現代人,腦海中接受西醫觀點和西醫病名、症狀的為多。故而常會直接用西醫的病名來套中藥的運用,或靈或不靈。靈就當是安慰劑安慰了,不靈就當是中醫不科學。

  比如陰道中有囊腫、瘤等,上古之人是無法知道的。而能知道,隻是病人自覺的痛疼,以及嚴重的會有非經期,陰道不斷流血。中醫,隻能從脈、血色、血塊上去區分寒熱,從而以調理人體髒腑內的寒熱溫度,讓人體髒腑器官保持正常的溫度下運行。而往往在這種溫度下,人體自我排異、自我免疫、自我修複功能是最強的。 

  這就是中醫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幹”的基本思想。用做現代人的俗話來說,就是體質好,則不太易生病。

  西醫的陰道囊腫也好、子宮肌瘤也好,有的人處於沒下血的症狀,隻是腹痛。有的人處於有血,但就是有血,有的血色鮮紅,有的血色暗淡。有的同時伴有發低燒。而這些不同的症狀,表明,她們髒腑內的溫度也不同,中醫認為是寒熱不同,因此就得不同地對待。

  就如同,換家裏的燈泡,我們不能說隻要是燈泡就行,還得看螺口、插口、電壓多少等。治病則更要因人、因證、因時,你非要說人不如燈泡,可以更機械點,那我就沒話說了。


  現在中西醫結合的,喜歡用桂枝茯苓丸、膠艾湯、當歸芍藥散、附子湯四個方子加減,來治療陰道或子宮有異物而導致的非經期下血。這四個方子都是《金匱要略》中“婦人妊娠病脈證治”裏的方子。

  三個方劑的共同點,都有腹痛、或下血或不下血、下血則淋漓不盡。但四個方子,應用起來還是有差別的。      

  下麵主要把四個方劑的分別點說出來, 

  桂枝茯苓丸:血色紫黑有血塊、小腹拒按或刺痛、痛處不移。舌頭上有紫瘀或是深色瘀斑。

   膠艾湯:血色暗淡,有血塊也不會大,少許小的血塊。最主要的是,小腹是綿綿而痛,隱隱而痛、用暖水袋捂下或手按著,會舒服些。舌頭上沒有紫色或深色斑痕,甚至色淡不紅潤。

  當歸芍藥散:不下血,主要是小腹綿綿而痛,隱隱而痛,但痛不劇,一般會伴有心情不好會加重。更主要的一點是,小便少。嚴重的會有下肢水腫。

  附子湯:也不下血,隻是小腹痛。但小腹是冷痛,就象有電風扇對著那個痛的部位吹一樣,而且一定有怕冷惡寒,有時還會感覺腹脹。

  在臨床上,這四個方劑都常用於西醫診斷出的“子宮肌瘤”、“卵巢囊腫”、“陰道囊腫”、“子宮內膜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在應用上,還是以中醫的診斷,色、脈、症合參下使用,為更佳。  

  同樣,在這些疾病的診治上,王清任的少腹逐瘀湯、血府逐瘀湯、傅青主的止崩湯、固本湯、生化湯等,也常在臨床上得以應用。

  無論用哪種方,首先還是辨證,見其證而用其藥是關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