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悠悠生死別經年 ------ 一封無法寄出的信 (七)

(2022-02-20 16:31:13) 下一個

(七) 苦中作樂 (上)

爸:

前兩次聊到當年的貧窮往事,按理說,長期處於這種生存條件下的人,難免常年長籲短歎,愁眉苦臉;可在咱家,卻極少有那種情況。不僅沒有淒淒慘慘,反而經常是笑語歡顏。

認識的人裏麵,您是最樂觀豁達的。羅曼羅蘭曾說“世界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用這句話來形容您真是再合適不過。當然,在媽媽眼裏就沒有那麽高大上了,她說您是“窮歡樂”。

羅曼羅蘭還說過,人生的本質其實是一個人的內心精神生活。我很讚同。這也能很好地解釋,有的人雖曆盡磨難,然而因有頑強的信念,精神不倒,從而能熬過一次次的打擊迫害,最終渡盡劫波。

認識的人裏麵,您還是最幽默風趣的。我一直認為幽默感是性格魅力的終極體現,是智商,情商,修養,文化底蘊和生活經曆的綜合沉澱。 所謂“有趣的靈魂萬裏挑一”。

在精神物質雙重匱乏,政治高壓,貧窮困頓那些年,您懷著對生活的熱愛,樂觀幽默,苦中作樂,鼓舞和感染著全家人,度過了那段最艱難黑暗的日子。您講過的那些親身經曆或發生在身邊的軼聞趣事,不僅在精神上給家人帶來了愉悅舒緩,同時還給孩子們不少無聲的生活啟示。可能因為您講得太精彩,即使這麽多年過去了,那些段子我還記憶猶新。

媽媽結婚前本來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嬌小姐,為人妻後也不得不操持起柴米油鹽。然而對烹飪的熱情一直沒有培養起來。每餐做飯都希望盡快結束戰鬥,什麽省事做什麽。被您笑為“一撮毛的政策”。

什麽是“一撮毛的政策”呢?“一撮毛”是您在耕讀大學時的食堂大廚,因頭上隻有一綹頭發,被稱作“一撮毛”。他做飯的政策就是“能省事就省事,越省事越好”。他最喜歡做的菜是雞蛋,敲開殼就行;其次是豆腐,隻要切一下。食堂煮粥的大鍋,每天在前一天剩的粥裏再加米,很久也不刷一次鍋。

一次,食堂的大秤砣不見了。大家紛紛猜測,有的說是階級敵人破壞;有的猜是學生偷去賣錢。一連多日,到處都找不著。半個多月後刷鍋時才發現,原來秤砣泡在鍋底!

鄰居老劉在您學校農場作更夫。經常看見他用自行車把農場的玉米棒,黃豆莢一麻袋一麻袋地弄回家。而這個監守自盜的老劉,竟還大言不慚地跟您自我標榜:”這麽大個農場沒個牢靠人哪行!”真是好笑。

您還記得孟昭春嗎?那個您曾多次講過,您在中學作班主任時記憶深刻的學生。

這個學生不愛學習,常年逃學。但酷愛體育,擅長賽跑。每年學校運動會前一兩周,他聽說消息,就會來上一陣子學。課堂上也不搗亂,就睡覺。到下午跟同學一起訓練,準備參賽項目。

運動會那天,他是絕對的風雲人物。賽場上生龍活虎,動如脫兔,多項全能。為班級贏得最高的分數,而備受矚目。

而運動會一結束,他就不再來了。再要見到他,得等下一年運動會了。

您教中學時的同事,有不少出身農村,學曆不高。他們批評學生的語言,非常生動有趣。您曾給我們講過,坐對麵桌的連老師訓他的學生:”你看看你這個樣,哪像個學生?就是個小放牛的!”“不好好學習,長大了也是個喝粥的手兒!”

有一陣子,毛主席經常發表最高指示。而每次一發表,大家都要馬上上街宣傳遊行。您講過,耕讀學校在郊區,臨近隻有一個村子。每次一有最高指示,學校的老師學生要集合去村裏宣傳,而村民們則列隊來學校遊行。

學校通往小村必經一片麥田,而田埂很窄,容不下多人轉身。經常是兩隊人馬在田埂相遇,高喊幾句口號之後,便隊頭變隊尾,分別折轉回去。情形十分滑稽。

很長一段時間,全國每天都要跳忠字舞,跟毛主席早請示,晚匯報。有一天,您學校軍宣隊的代表領著大家請示儀式完畢,問誰還有沒有事,一個平時非常積極的老師說:“我有點事。我們歌頌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時候,我們的語錄本要朝上舉;批判反動分子的時候,我們的語錄要朝下打。我發現有的同誌批判壞分子的時候,語錄也朝上,這不好。”軍代表聽完說道:“好,大家以後注意。散會。”

每次您講這件事時,學那個積極分子的樣子惟妙惟肖,我都笑得不行了。

您學校裏有個汪老師,出身不好,人又比較木訥,運動一來總是挨整。有一次開會批鬥他,讓他交代為什麽想聯係調往省城,怎麽回答都無法過關,被逼無奈,他隻好違心地說,“我去大城市,就是想搞破壞,爆炸。。。”旁邊的一位老師實在聽不下去了,慢聲細語地打斷他道:“汪老師,我看你想去大城市,不是為了搞破壞,你就是貪圖物質享受。”汪老師聞言苦笑出來“可不就是為了享受嘛。”

那個年代竟把人逼成這樣!真讓人哭笑不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