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讚成想方設法賺錢,在不違法,不損害他人,不太影響健康的前提下,大錢小錢都掙。畢竟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不讚成太節儉,尤其是對自己過於苛刻,花錢時抽筋拔骨,呲牙咧嘴,比如空調壞了不修;或是大熱天設到80多度當擺設;再或者為幾塊錢優惠卷折騰半小時。
錢能提高生活品質,所以多數人即使萬般不情願,也要工作。想想看,你掙錢時不得不看人臉色就夠辛苦了,花錢時還思來想去不能瀟灑。普通人的一輩子就是在掙錢和花錢中度過的,兩件事都不能隨心所欲,未免也太委屈了。
說到花錢方式,據我觀察大致有四種人。
第一種:對自己大方,對別人也大方。善待自己,也不虧待他人。與人相處中總要多付出,結賬時掏錢快,花完錢還很高興。女兒屬於這種,因而人緣一向很好。
中小學時,每次學校和舞蹈隊組織同學交換禮物,她都會精心挑選,仔細包裝,拎著漂亮的禮品袋去聚會,然而有時候,她帶回的禮物一看就很敷衍,有一次是一個用過的抱枕,還有一兩次空手而歸。我都心疼她,覺得不太舒服,她卻毫不在意。
初中時學校book fair,她好朋友想買書可沒有錢,她就把自己的零花錢給了人家10塊。高中時跟幾個隊友去餐廳吃飯,有個女孩提到當天是她生日,女兒就主動替她付了賬。關鍵她當時並不掙一分錢。
每隔一段時間,她就會收拾出一些不再穿的衣服,裝一大袋,拿去舞蹈隊,讓女孩們挑,有的甚至買來都從沒穿過。高中畢業我們給她辦了個party。聚會結束後,剩下好多各種飲料和糖果零食,她全部讓小朋友們帶回家。
對別人大方,也不虧待自己。她就是那種“衣櫥裏總是缺一件衣服”的人。每次逛店,都能找到喜歡的東西。她的精工手表和純金項鏈不小心丟了,我本來想安慰安慰,後來發現沒有必要,因為人家根本沒放在心上。大大咧咧,一次學校的獎學金少給了一半,她也沒注意——也挺好,不會出什麽心理問題。
她爸曾擔憂她對金錢這麽散漫,將來可怎麽好。我倒是挺樂觀。將來她如果有能力維持不錯的生活水平,那慷慨點挺好;若是經濟拮據,想大方也沒辦法,生活自然就教會她量入為出了,不用我們操心。不得不說,我這媽心也比較大。
第二種:對自己節儉,對別人也仔細。交往中追求對等,不肯多付出。
這個好像無可厚非。每個人收入水平和經濟負擔不同,生活態度和理念也不一樣。自己過自己的日子,隻要不損害妨礙他人,對任何消費觀都應該予以尊重。
第三種:雷鋒型,屈己待人,給別人尤其父母親人花錢很大方,卻舍不得給自己。這也沒有必要。你既不不低人一等,也不比別人多活100歲,又不該誰欠誰, 不需要雙重標準。如果總是一味奉獻,而他人又沒有同樣待你,還容易產生心理落差。
爸爸出身地主,少年時家道變故,窮得一貧如洗。好容易工作掙錢,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供養鄉下的奶奶和姑姑們,幾十年毫無怨言。孝悌傳家,我工作以後,還曾用自己的工資給姑姑寄過錢。
爸爸常年隻有兩身衣服輪換著穿,襯衫領子洗破了都舍不得丟。就是這麽一個人,對家人親戚,極為慷慨大方。
一次春節過後,媽媽的舅媽,我們叫她舅姥,來我家串門時,精神特別不好,一問才知道,前一天她上商場時,被小偷偷去了500塊錢。老太太退休金很少,500元在她來說是很大一筆錢。大家勸慰她時,爸爸進了書房,轉眼拿著一疊錢走出來,遞給舅姥說:“舅母,錢是身外之物,為丟錢生氣傷了身體不值當的。我剛得了些稿費,這500元您老拿著,快別再想那件事了。”
後來媽媽埋怨他,說舅姥自己的幾個孩子都在場呢,也都過得不錯,輪不到我們給這個錢。可爸爸說,“唉,我看老太太都快哭了,真挺可憐。”
第四種:對自己很大方,甚至奢侈,但對別人極為吝嗇,還總喜歡占便宜。這就不太好了。誰的錢也不是自己印的,別人也不傻,你占便宜就得有人吃虧,人家憑什麽慣著你?就你智商高?這種情況多數還發生在親人朋友或熟人之間。省了金錢,失了人品,也不劃算的。
順便說說,親朋之間的金錢交往,吃虧的往往是臉皮薄,道德底線高的一方。
大方與小氣,往往與財富多少無關。富人中也有葛朗台,沒錢也有窮大方的。主要還是由人品決定。
多年前婆婆曾對我說,“你掙了多少錢不一定是你的;你存了多少錢也不一定是你的;隻有你花了,投資或消費在自己身上了,那才真正是你的錢啊。” 作為中國大陸五十年代成長起來的那一輩人,這個見解還是很有高度的。
所以,辛苦掙錢的同時,也要適時享用。別等操勞一輩子熬到退休,想好好旅遊時才發現,身體連開四個小時車都承受不了;更別像《茶館》裏說的,(年輕時想吃花生仁,買不起。)“好容易有了花生仁了,又都沒了牙了。”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願大家的錢,都能掙的安心,花的瀟灑。